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名人影响

一、 学使赏识

段玉裁13岁时应童子试,受到学使尹会一(1691—1748)的赏识。据《尹健余先生年谱》卷下”“乾隆十二年丁卯,公五十有七岁”“六月,考试镇江府”记载:“公以小学立教,吴中士子多烦言。按试金坛,生员段士续对小学策详明,擢第一。其子玉裁,年十三,九经、《小学》已成诵,即予入泮,以示鼓励。”可见得学使赏识、拔为贡生并“授以小学书”之事,对13岁的段玉裁促动很大,以致段氏终生不忘。“这种震动、这种殊荣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燃烧不息的动力。” 《小学》书二册,段玉裁70岁时“于四弟玉立架上得之,喜极继以悲泣”。因尹会一病逝于松江试院,段玉裁未及报恩,后对尹会一之子尹嘉铨执礼甚恭。《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小学恭跋》记载当日情景以及有关朱子学之事:

乌呼!此《小学》二本,乃我师博野吏部侍郎尹公元孚之所赐也。……乾隆丁卯,余年十三,先君子授以《小学》。是年应学使者童子试,试之日能背诵《小学》、四子书、《诗》、《书》、《易》、《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及胡传,尹师谓孺子可教,赐饭,宠异之。试卷面呈,面许入泮,遂面授以新刻梁溪高紫超氏所注《小学》,奉书而归,先君子及先孺人喜甚,线装庋阁惟谨,即此本是也。盖师之学宗朱子,尤重朱子《小学》,督学江苏以培植人才为先务,命诸生童皆熟《小学》为养正之功,以坊间所行陈恭愍注未善,惟高氏注条理秩然,得朱子编辑本意,重刊颁布,而手畀玉裁也。师盖有厚望焉,谓先君子曰:“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先君子教玉裁,时举此书。

朱子《小学》,为朱熹淳熙十年(1183)七月始编、十四年(1187)形成之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答刘子澄书七》。《郡斋读志附志》卷下说:“《小学之书》四卷,右朱文公先生所编也。有内篇,有外篇。其宏纲有三:曰《立教》,曰《明伦》,曰《敬身》。《明伦》则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品,《敬身》则有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之目。又采摭古今经传书史之所记载,曰《稽古》、曰《嘉言》、曰《善行》,以广其教而实其事。小学之工程,大学之门户也。”

关于《小学》的阅读与文化教育价值,朱熹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后世学者也认为须从《小学》《近思录》为门庭户牖,如清张伯行辑《养正类编·小学辑说》:“杨园张氏曰:《小学》是读书做人基本,《近思录》,治经之阶梯。但要成诵,刻期可毕,若其义,则虽终身由之不能尽也。学者不从二书为门庭户牖,积渐以进,学术终是偏枯,立身必无矩法。”并且,乾隆八年以“朱子所辑《小学》一书,始自蒙养为立教之术,继以明伦为行道之实,终以敬身为自修之要,于世教民心,甚有裨补”,已令各省学政,以《小学》命题,考试士子。则此书已成为段玉裁必读之书。段玉裁一生不完全摒弃宋学,应当与此有关。

此外,段玉裁从学于尹会一,尹氏又曾在江宁拜师方苞。《尹健余先生年谱》卷下乾隆十二年(1747)“八月,受业于望溪先生之门”有详细记载:“公至江宁,即以太夫人遗命造谢望溪先生,请师事之。先生以公有使命,三辞。公寓书,谓先生老矣,某亦病衰日甚,百年不易得之遭逢,可以避嫌小节终辍乎。先生乃许见。公止骑从于二里外,徒步造门,亲操几席杖屦而入,北面拜为弟子。”则段氏与方苞也有一些渊源。

方苞(1668—1749),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康熙时进士,康雍乾时期历任武英殿修书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为学以程、朱为宗,为文尊奉唐宋散文,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方氏晚年曾奉乾隆之命编纂大型“钦定”的八股文选本《钦定八股文》,选文数百篇,以“清真雅正”为标准。方氏一方面批评八股文,一方面又以八股之法评论古文,以八股文教授生徒,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矛盾心理,无怪乎前人用“灵皋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来评价他。 姚鼐后来在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融合刘大櫆的“神气、音乐、字句”说,提出义理、词章、考据三者的结合,是针对考据学派只知训诂考据而昧于义理、不懂词章而言。由段玉裁晚年借万季野告诫方苞之语告诫龚自珍“勿读无益之书,勿作无用之文”,可知他并未沿方、姚之途发展,或与此时考据派已蔚为大宗相关,时人已形成一种价值观,以考据为实际学问,力避明人的空疏,同时一些朴学家进士及第,或担任考官,逐渐形成时趋。

二、 始知古音大略

段玉裁20至21岁时曾从同邑蔡一帆游,对古音韵有了初步了解。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77岁的段玉裁撰《蔡一帆先生传》 说:“先生生而颖异,时义诗辞律赋,髫年即工为之,弱冠为名诸生,于书篆、隶、真、草皆工,图章尤工绝,逼雪渔、三桥诸名手,自当代先辈达人以及一时髦俊,无不推服”,“玉裁弱冠时从先生游,得诗赋时义之说”,蔡氏著有《律韵辨通》,“玉裁之言古韵实权舆于是”“往者先生赁学基于氏书室居焉,时过从问字。”因言“弱冠时从先生游”。段玉裁《寄戴东原先生书》也有“甲戌、乙亥之间,从同邑蔡丈一帆游”之说。

该文记载,段玉裁还曾向县城的史一吟、曹可诗两位学习诗词。段氏自记史一吟有“余尝患家贫书少,丈诲之曰:‘物聚于所好,能好之,则书自多矣’”。对段玉裁多有鼓励。所记曹氏“诗取味外味,以渔洋为宗”,即“曹可诗丈讳阶,字及三,号可诗,少壮为诸生有名,与归愚先生及诸公结盟称弟七子,余尝从论诗退学轩中,已将七十矣,风神高迈,诗取味外味,以渔洋为宗。有《浣香诗集》藏于家”。这些材料,对解读段玉裁的诗学主张当有帮助。

据《怀人馆词序》:“予少时慕为词,词不逮自珍之工。先君子诲之曰:‘是有害于治经史之性情,为之愈工,去道且愈远。’予谨受教,辍勿为。” 可知,因父亲认为治诗文有害于经史,所以段玉裁后来很少作诗。而蔡氏所著《律韵辨通》,据段玉裁所说:

言“律韵”者,谓近体律诗律赋所用,无需奇古鄙俗字,专取可用字也。曰“辨通”者,病下里坊刻小韵书说通转最缪,真、文或与庚、清、蒸同用,又或以是二者与侵同用,入声尤为淆乱,故本诸宋郑庠分六部者而详别之:东、冬可通,支、微可通,鱼、虞可通,佳、灰可通,真、文可通,寒、删可通,萧、肴、豪可通,阳与江亦可通,庚、清、青可通,蒸与庚、清、青亦可通,覃、盐、咸可通,上、去准是。入声屋、沃可通,质、物、月可通,曷、黠可通,药与觉亦可通,陌、锡、职可通,合、葉、洽可通。近体诗考试律赋最严,无可通也。自为吟咏,略可出入,然非效周、秦、汉之作,必依比近音谐者用之,去律不大远,故既云“律韵”又云“辨通”也

这是一代语言学大师段玉裁最早的音韵学启蒙教育。

三、 受知名家沈德潜等

乾隆二十二年(1757),23岁的段玉裁为附生,受知于沈德潜尚书,其时李因培侍郎督学江苏,对段玉裁尤加激赏。这在王念孙所撰《墓志铭》与刘盼遂所撰《年谱》中均有记载。

沈德潜(1673—1769),字碻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67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天子词臣,乾隆称其“江南老名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礼部尚书衔,段玉裁当于此后不久有机缘受知于沈氏。作为叶燮门人,沈氏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其诗论后人称为“格调说”。所谓“格调”,本意指诗歌的格律、声调,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清史稿》卷三○五《沈德潜传》称:“德潜少受诗法于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李因培(1717—1767),字其材,号鹤峰,晋宁锦川里(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人。博学多才,尤精文史。曾两次任江苏学政,据《高宗实录》卷四八九记载:“乾隆二十年五月,以光禄寺卿李因培提督江苏学政。”卷五二一:“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谕:‘各省学政,已届期满,江苏学政李因培,……俱着仍留。’”第二次任江苏学政,据同书卷六七○:“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壬戌,谕曰:‘各省学政,现届差满。……江苏学政,着李因培调补。’”段玉裁受李氏激赏,当在李氏第一次留任江苏学政之时。

受到前辈学者沈德潜与江苏学政李因培的赏识,学政是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这对段玉裁的科举考试与学术声誉等当有一定的帮助。格调派在乾隆时代影响较大,段玉裁诗作不多,更少诗论,难以分析沈德潜对段玉裁的学术影响,而格调派重视诗作的音律、章法、句法、字法,此与段玉裁学术路向的关联,或可进一步抉发。

然而,明朝初期以来,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抽取句子作为题目,让考生按照题旨、揣摸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在写作格式上,有严格规定,不能稍有突破,极大地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因此,读书人必须放弃独立思考、遵循格式规范摹拟科举文。段玉裁似乎接受了举子业的训练,有“布衣博得一襕衫”之想,而对诗赋音韵等的敏感、受知于“江南老名士”沈德潜或许还有耿直、不愿受束缚的禀性等,又似乎牵引着他走向另一条道路。 Kt7R/4Aq0Zkc6sdbrzfhBohZaPxEOF3U6k9Sgep517qABRjzqVkmArnCuenQ1U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