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家风熏陶

段玉裁的祖父为邑庠生、父亲为邑廪生,都是当时的秀才。秀才分等级,最高等称为“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庠生”,不供给粮食。秀才是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有资格参加上一级的“乡试”。秀才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有一点特权。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也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秀才不中举,则无法做官,家贫者多做塾师授徒为生。段家数代为读书人,但并非富户,只是普通的耕读人家。而经济拮据,祖、父均做村塾老师,“授徒为生”。段玉裁自述说:“吾家故贫甚,吾祖吾父皆以授徒为生,每岁计所入脩脯数十两以为出,家徒壁立。自吾之有知也,见吾父馆于镇江、扬州之间,一年二三归。” “贫甚”“家徒壁立”已足以说明家境,所以段家有“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无法中举的秀才,有条件教育子孙,可以使书香门祚不衰。段玉裁的早期教育就由祖父辈担任。

乾隆初期,颁谕命“广布御纂经书,定生员试经解”“务宜实力奉行,以副朕尊经诵才之意”。所颁书籍多为理学著作,尊崇程朱,可见清初相当长的时期,理学仍为官方哲学思想。而此旨意,对于崇尚实学的段玉裁来说,则是有利之事,尹会一奖拔段玉裁,与此相关。

乾隆颁谕训饬直省书院师生以整饬书院,期以“导进人材,广学校所不及”。邓洪波评价说“这是清代书院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性官方文件……其后,乾隆皇帝屡下谕旨,规范书院管理,聘请院长,选择生徒,皆有标准”“乾隆年间(1736—1795),清政府的书院政策不再动摇,寓控制于支持,以创建上下一统、制度完善、定性明确的官办书院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 教育体制与科举考试取士标准的调整,对清代士风、学风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 开蒙养正

据段玉裁自撰的《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小学恭跋》《先妣梳几铭有序》《春秋左氏古经题辞》等文可知,他6岁时从祖父段文开蒙,读《论语》等书;第二年祖父去世,8岁时又从叔祖父段郁文读书;9岁时听从父亲之命,读胡安国《春秋传》等书;到11岁跟随父亲前之前,从叔祖父段雍文读书。11岁到14岁,跟随父亲读书于毘陵连江桥馆舍。毘陵连江桥馆,在今常州市钟楼区新闸镇,与段家所在的金坛大坝头村相距百里左右。此一时期,阅读了大量传统典籍。如11岁开始“读《左氏》,专读传而已。既长,乃知胡氏之经杂取左、公羊、谷梁三家之经书,不衷于一。”13岁,读朱子《小学》。

关于段氏读书情况,王念孙所撰《墓志铭》称“先生幼时颖异,有兼人之资”。段玉裁祖父为“制义名家”,擅长书法,这对段玉裁从事文字学研究、做《说文解字注》影响至大。而清代科举,大体承元明旧式,宗法程、朱。宋胡安国《春秋传》是科举考试用书,理由是胡安国之学出于程氏。承袭日久,于《春秋》唯知《胡传》,不知有《左传》等书了。此时,教段玉裁读《春秋传》,董莲池说:“这样看来,段得莘命儿跟随四叔祖读《胡传》,求其实用是主要目的。” 开蒙时所读《论语》等书,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读本,八股试题主要从《论语》等书中拈出。其祖父辈相继以教,当有薪传段家书香、走科举之路的期望。

段玉裁在《怀人馆词序》中回忆自己年轻时喜爱词,而父亲告诫他“是有害于治经史之性情,为之愈工,去道且愈远”,因此玉裁以后五十年不谈词,“锐意于经史之学”。

二、 铁骨支贫

段玉裁祖孙数代都是读书人,祖、父都做村塾老师,“授徒为生”,属耕读人家,但经济拮据,“食贫”“赤贫”。祖父段文留下了“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他自幼铭记。父亲段世续设馆在外,则“谓食人之食而训其子弟,必求无愧于心”,母亲“性孝谨,肯勤苦”。段玉裁重视个人品德的养成,从小乐学、中年辞官、晚年抱病治学等等,都是明显的表现。段氏晚年家境不好,经常生病,可以说贫病交加,这些在与学者的通信中都有表述。如曾向朋友募款刻书,王念孙助资40两,段玉裁在给王念孙的信中说,暂时挪作他用了,有钱时再补回来刻书。试想,如果不是生活困难有急用,怎么可能会挪用刻书的钱呢!“铁骨支贫”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体现。孔子提出“士志于道”,其学生曾参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则强调士要“尚志”,使志行高尚,如何才能“尚志”,孟子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强调的正是“仁义”。同时强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只有“尚志”才会清贫而乐道。

段玉裁受祖父影响巨大,在《说文解字注》卷十五下注说:

玉裁之先百三公,自河南随宋南渡,居金坛县十六代。至先王父讳文,食贫力学,善诲后进不倦,著《书法心得录》。生先考,讳世续,事父母至孝。卅二岁丧亲,终其身,每祭必泣。以赤贫好学厉行,授徒严课程,善开导。谓食人之食而训其子弟,必求无愧于心。每诵先王父诗句云:“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以是律己,教四子,务读经书,勿溺时艺。嘉庆六年,生玄孙义正。恩赐“七叶衍祥”扁。并拜白金黄缎之赐。八年,年九十四终于苏。反葬于金坛大坝头。著有《物恒堂制义》。长子即玉裁也。

“父菊圃翁工制艺”“制艺为金坛六王后劲” 。金坛王氏,是清八股文鼎盛时期以词章为主的流派之一,与桐城方氏和宜兴储氏并列,以王汝骧、王步青、王澍等为代表。许乔林将段父称之为“金坛王氏后劲”,也可见其父的影响。关于父亲教导的作用,姚鼐《惜抱轩文后集》卷七《封文林郎巫山县知县金坛段君墓志铭》评论说:“君终身以训生徒为事。其训必使以读经为根本,与讲授熟复之,唯恐有弗达也。朝夕课之,多方以诱之,唯恐己力之余而弗致也。其后学徒多成立,而君子玉裁遂以经学名天下者,君之教也。”可见,段家的历史以及祖、父、母亲对段玉裁一心向学及早期教育的影响。

清代藏书家、拜经楼主人吴骞(1733—1813)《拜经楼诗集再续编》一卷,其中《病中有怀诸耆宿诗》分别咏段玉裁、孙渊如等七人,咏段氏诗:“清忠门第本金沙,侨寄苏台说岁华。七世一堂希世有,岂惟拜纪到君家。”称其“清忠门第”。蒋文野《金坛望族 经学世家——关于段玉裁家世的考索》说:

段玉裁以经学名扬天下,确得力于家学熏陶。段公世续有四子两女,皆为元配史氏所生。史氏为玉裁生母,生于康熙五十二年,为同县庠生史建屏长女,十八岁嫁到段家。“性孝谨,肯勤苦。”段世续设馆在外,“孺人仰事翁姑,俯育儿女,苦心劳力,足称贤淑。”(《诰赠孺人史氏传》)

附带说明,乾隆十八年(1753),19岁的段玉裁“娶于氏,县学生某女” 为妻,段氏笔下很少提及夫人于氏。蒋文野认为“于氏,长先生两岁”“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死于嘉庆二十年(1815),后与先生合葬于大坝头祖茔,生两子一女。” 段玉裁纪念馆编《中国语言文字的巨人——“大清字圣段玉裁”》说:“段玉裁19岁娶妻于倩,其父与大学士于敏中是堂兄弟,于倩知书达理,勤俭持家,是位贤内助。”两人生有两子一女。长子段骧,字右白,为国子监生,著《梅冶轩集》一卷,见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一四二首自注:“舅氏段右白……平生诗晚年自涂乙尽。予尚抱其《梅冶轩集》一卷。”次子段 ,字两千,县庠生,即龚自珍的岳父。一女段驯,字淑斋,能文工诗,嫁给浙江仁和袭丽正,生子龚自珍与女龚自璋,著《绿华吟榭诗草》。 nJmJTNRQO5kcEopk0ZSIcgVbi6TKl5yeenstehRG7TCsVwci1lVh5jciJjzMjQ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