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义、丧葬,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

孔子讲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孟子的说法比孔子显得更英雄主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同样也生动地讲述对生命、对众生的爱惜,他强调“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叫作“于我心有戚戚焉”。他还强调只有不嗜杀者才能王天下。或者可以说,孟子的英雄主义在于不惜舍生取义,孟子的珍惜生命在于劝谕不要过分杀戮生命。

同时如后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所说,“死生亦大矣”(生与死也都是大事件啊),儒家重视丧葬文化,重视表达孝子的无限哀戚,表达对逝者对先人的敬意。还要表现道德、礼制、文化的连续性、坚韧性与规范性,要将孝德表达在隆重的丧葬礼上。隆重的丧葬,包含着孝亲、礼敬、哀戚、畏惧、惭愧、自责、担当与使命意识,内容丰富,含义重大。

通过丧葬,儒家学派表达了对生命过程的重视敬畏,绝对不允许、不接受、不认同什么生命与生活的虚无主义。

古时遇逢亲丧,子女都自称不孝男女,都要在丧事中忏悔哀痛、净化灵魂,如老子所讲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不管人们是否接受老子道家一派,在亲丧一刻,都只是孤与哀的孩子,父逝曰孤,母逝曰哀,孤哀子女又都成了无父无母的小婴儿,正面回答了老子的提问。

死亡诸事,由活人后辈去料理,一丝不苟,完成丧葬的礼数,作为礼法的一部分,而不是去瞎费劲,致力于研究死亡的秘密与遐想妄议。儒学的务实避虚,也表现在丧葬事务上。

活人把心思集中于如何活、活得更好更有意义,还要避免面对死亡时有什么懊悔冤枉空虚,视道德精神为终极眷注,为了仁爱与义理,需要做好每一个细节。

几千年来,这种围绕着活人制定的生命—死亡观念,为多数人所接受。而一些无知者愚昧者那边,鬼呀神呀闹腾一阵,意义有限。更多的妄想与迷信者,从秦始皇到《红楼梦》中的贾敬,搞什么到海外仙山寻不死药,搞什么炼丹求寿,求助于邪教式的什么术士方士,就更是乌烟瘴气,害己害人了。

一般老百姓,有的出自天良,有的出自佛教的善恶报应观念,认为积德行好有助于延长寿命,损德伤人会折寿减寿,这种观念至少有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上的道理在。仁者爱人,恶者恶人,爱人者爱于人,恶人者恶于人,爱与恶影响血象与内分泌,影响健康与寿命,道理是说得过去的。

中国儒家,对于生死与对待一切题材与主题的诗歌民谣礼仪一样,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决不纠缠,亦不虚空,不搞强不知以为知,不夸大其词、滥情无度,不因终死而否定各自千姿百态的一生,不因求生而恐惧咒骂死亡,不幻想永生,不因一死而断定生命是不可承受之轻。 [8] 在生与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儒家显得稳重、合理,有人生定力与文化定力,注意保持也确能保持其道义上、教育上,对于家国天下的影响上的正确性、非负面性。

[8]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篇第二》 RD5a9dLmPdziD/TnWafVadvm0XVgzuByCeJpSobCZIb7yA4LBUrDDzpgw8OVJH3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