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在办公室的灯光下,望着窗外的灯火,为明天去市里的发言想到的题目是——“从柳敬亭到布谷鸟,我要做艾思奇这样的人”。
柳敬亭本名曹永昌,是我们南通通州余西场人,曹氏家谱中能够找到他的名字,他是扬州评话的鼻祖。柳敬亭说书60年,南达绍兴,西到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时。我坚守理论武装工作,家族使命感让我立志做一个新时代的柳敬亭,政治使命感让我立志做一只飞翔在党的枝头又落在百姓田头的布谷鸟。
而今晚,我要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做艾思奇这样的人。也许会有人质疑我好高骛远,可能还有人会笑话我、揶揄我。但我不管这些,从柳敬亭到布谷鸟到艾思奇,这是一种目标的升华,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理论武装的道路上不要停留、永远向前,今晚我要将这一目标确定下来,坚定地确定下来。
艾思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被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哲学的研究和宣传,一生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勇战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艾思奇在哲学理论工作中始终坚持使理性主义哲学大众化,使哲学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2020年1月19日下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这一重要论述,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在人民大众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也是其必要和重要的途径。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八个方面:一、全面完整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四、转变晦涩僵硬的文风;五、科学认识和把握大众文化的特征和规律;六、掌握大众话语符号主导权,促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积极转化,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主导权;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且避免走进“学科化”“工程化”的误区,避免马克思主义被“小众化”;八、考虑时代因素的影响。
做艾思奇一样的人,一定要笃学艾思奇精神上的特质和行动上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刻苦学习,勤奋写作,立场坚定”。“刻苦学习”,这点我能做到,尽管日常事务多,但我依然能够保持每天三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在早晨、在中午、在夜里,在办公室、在车上、在阁楼、在床头,在“学习强国”里、在《新闻联播》里、在报刊里、在原文原著里,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读书学习。唯有刻苦学习,才能追回本该在理论中跋涉的年华,才能积淀自己的理论素养。“勤奋写作”,这点我基本做到了,2016年3月以来,我真的做到了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一篇原创文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篇文章都是用心写的,有时写到激动的地方,眼里忍不住还有泪花。“量”的积累在持续增长,但我知道,“质”的提升还需加强,我的写作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这条路很难,但我有兴趣、有热情,我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滋养理论写作。“立场坚定”,这里的“立场”,我理解为两层内涵,一是政治立场,二是工作立场。政治立场坚定就是坚定地做马克思主义的战士,做先锋党员,立足无产阶级和人民立场,扎实践行入党时的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工作立场坚定就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党的基层理论宣传事业中去,不会“这山看着那山高”“身在曹营心在汉”,把自己的精力、能力投入到基层理论宣传的研究、实践、创新、提升之中,与时俱进、与势相映、与人适宜。
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之后,就要立即投入行动和实践,更为深入而切实地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方法和路径。在“坚持系统深入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三者结合,抓好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群众三者结合,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理论研究三者结合,真懂、真信、真行三者结合,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三者结合”这“五个结合”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总体格局下,我想潜心研究并践行“八个统一”:一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宣讲是政治引导,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中间的“船”和“桥”应该是透彻的学理分析。二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三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坚持问题导向,把听众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掰开、揉碎,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及其关系一条条讲清楚。四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一条至关重要。在基层,有时需要“用实践讲理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讲得透彻,还能产生很强的引导力。五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地创新讲法和形式,让听众爱听爱学、听懂学会。2018年我写过一本《党课名师告诉你 别开生面讲理论》,里边讲了一些基本方法,在近几年的摸索中,又有一些新的体会。六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理论宣讲中,宣讲者是主导者,听众是课堂主体,想让宣讲效果更好,需要将二者统一起来。互动是一个有效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听众的兴趣,提高“抬头率”。七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硬灌输”不如“软滴灌”,娓娓道来的故事能吸引听众聚焦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听众得出结论、产生认同。八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其中,“显性”一定要鲜明,旗帜鲜明讲理论,诸如“十个明确”“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讲,同时还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合情合理、“通情达理”,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听众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很重要,有时,讲着讲着,就情不自禁落下泪来,我相信那时与一些听众的情感是共鸣的,因为我的情感是自然的、真切的、发自内心的。
在“八个统一”指导下,具体到每一场宣讲,我想努力做到“十个方面”。一是“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人都是有需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有获得感甚至幸福感。一堂课的质量,就体现在满足听众思想需求的程度上,满足听众需求的程度越高,这堂课的质量就越高。满足需求首先要理解需求,之后才是有的放矢。听众需求不容易把握,因为对宣讲者而言,绝大多数听众都是陌生的,之前没有条件去了解。尽管如此,对于听众的职业和心理这两方面,还是可以努力把握的。宣讲理论时,与听众职业靠得近的话题,一般是听众感兴趣的,尤其是将他感到困惑的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来精准解析,让他豁然开朗。需求得到满足,听众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就高,甚至产生期盼,盼望听到下一个新颖的观点、下一段精彩的讲述。二是“深入”与“浅出”的处理。在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四种方法中,最珍贵的是“深入浅出”。“深入”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浅出”是要立足于本质解释和说明现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三是“观点”与“内容”的合作。最基础的要求是要“有准而新的观点”“有顺畅合理的逻辑”,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表达时,最好是将理论理解消化后转化为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样自然而真实,能够打动人。“内容准确而新颖,表述自然而真实”,容易吸引大家听。准而新的观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吃透原著、原文、原理后咀嚼、提炼出来的,有的需要反复思考好一阵子,但这个过程很值得。宣讲者的水平就体现在这里,人家听你一堂课,若干年后还记得的,往往是你一个或几个准而新的观点。四是“理论”与“情感”的融合。情理交融讲理论,更能激发听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一堂没有感情的课,干巴巴的,大家不喜欢听。有情的宣讲,有滋有味,令听众有体验感和愉悦感。宣讲者在授课中溢出的情,一定要发自心底,自然而然,宛若一汪清泉流入听众的心怀。朴素的情感很珍贵,将对党的情、对国家的情、对万事万物和对人民大众的情,真实而大胆地表达出来,往往能够感染人,以情引情,以情动情,会使宣讲者和听众达成共鸣。五是“技术”与“艺术”的运用。人都有求新心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宣讲,从宣讲者位置的移动,到语言和频率的转换,到物件和情景的呈现,到与现场听众的互动,到体态语言的展示,到文艺方式的表达,宣讲者要通过变化让听众一直有新奇的感受,不会产生疲惫和懈怠。互动也是一种提醒的艺术,能让听众稍微带点紧张感,不但能提醒大家认真听,还能调节会场气氛。六是“思想”与“生活”的照应。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基础上的提炼,“用实践讲理论”是有道理的。就个体而言,最基本、最常见的实践除了工作就是生活。所以,细心地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有趣且较有说服力的事例来阐释理论,这是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一条路径。用源自生活的例子来阐释、佐证理论,通俗而深刻。譬如,那张一对男女青年戴着口罩在雾霾下的河边谈恋爱的照片,非常直观而精准地说明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七是“党性”与“人心”的融合。宣讲者要从人心和人性角度出发讲理论。人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贴近人性讲、循着人心聊,就容易引发听众的认同和共鸣,使宣讲者与听众更好地相互理解。当然,前提是真诚,宣讲者要把自己摆进去,说真话、谈真事。八是“大义”与“细节”的触发。细节最能打动人。一段宏大的理论中,讲一个恰好烘托理论主旨的细节,既能激发听众的兴趣,又能让理论精髓在细节处开花。一场两三个小时的宣讲,若分八九个板块,每个板块都安排一两个细节,且这些细节安排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能够体现“政治性+哲理性+情感性”,那么这场宣讲无疑是鲜活而耐人寻味的。九是“意境”与“情境”的映衬。理论宣讲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境,给听众一些较强的视觉引导,唤醒听众的想象,使听众的脑海中自然产生画面,让听众不仅“听见”理论,也能“看见”理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十是“情感”和“话感”的联通。“话”是一种声音表达、传播途径,“话”里的思想,是我们要传播的内容,主要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话”里一定要有情,情感越强,“话”越管用,越能入心入脑、落地生根。“话有深情”,前提是“心中有爱”。爱是情感的原料,决定了情感的质地和密度。饱含爱的情感通过宣讲者的“话”传递给听众,使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致的力量推动践行并创造价值。这就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写完这些,我想起了曾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梁言顺说过的一段话:做好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推进理论宣传宣讲,要善于讲故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感人的故事结合起来,直击人的内心深处,碰触泪腺、让人流泪,用情感纽带在思想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同样给我鼓励的,还有一位地级市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对我的宣讲所作的评价:“曹荣琪部长的宣讲,让人非常感动,把基层党员对党的无比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心拥护,演绎得感人肺腑,眼睛里真的有泪水在涌动。”三年前的这段话,现在看了,还是很感动。
夜,渐渐深了。天,渐渐凉了。但我此时心里却是热乎乎的。我会永远记住今天这个雨夜,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做一个艾思奇这样的人!
这篇《做艾思奇这样的人》写于2020年9月17日,我以此作为本书的序言,是想激励自己沿着理论宣讲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守正创新,走稳走好。同时也盼望更多看到这本书的人加入理论宣讲队伍,我们一起向未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曹荣琪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