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保持经济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挑战、驾驭大局的关键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经济当前面临重大新挑战。保持经济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

如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出现了新的重大挑战。美国总统拜登延续了特朗普时代的对华贸易战、科技战,试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进而在经济上让更多国家与中国脱钩,并试图说服部分国家把供应链搬离中国。除了美国对中国发动的遏制和孤立行动,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底爆发后,造成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粮食价格急剧上涨。我国不仅是石油的主要进口国,粮食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进口。不仅油价、粮价,一些进口的矿产资源价格也在上涨。因此,俄乌冲突会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影响经济增长。这在短期是不可避免的。从中长期来讲,经过这次俄乌冲突,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不信任和安全局势的紧张一时难以消除。有些势力试图浑水摸鱼,借此挑拨中国和欧洲的政治关系,并以安全为由推动欧洲与我国在经济、贸易上脱钩。

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影响出现下滑。进入2022年3月,国内经济受高传染性奥密克戎病毒暴发影响困难加重,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超一线城市相继出现比较严重的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投资、消费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全面放缓,为实现5.5%的增长目标带来了更多困难。

面对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快速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多努力。

保持增长和开放,应对国际挑战

对来自国外的挑战而言,美国冀图各国跟中国脱钩,让中国经济重回封闭。不过,面对美国的这种图谋,我们也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拥有世界第一大市场。贸易是双赢的,而且贸易当中的小经济体从中受益超过大经济体。美国也许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为了政治利益,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但是欧盟、东盟和其他经济体如果跟随美国和中国脱钩,需要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只不过是为美国维持霸权做嫁衣裳,得不偿失。

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在25%~30%之间,如果能保持这一贡献率,除美国之外,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就业、社会稳定和发展不能没有中国市场,也就不会轻易掉进美国的圈套,美国要其他国家和中国脱钩的图谋就难以实现,我国就有机会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

总之,除了美国为了维持政治霸权宁可牺牲经济利益,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增长、开放和发展是它们重要的发展机遇。所以,保持快速增长、扩大开放、倡导全球化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破解美国图谋和外部挑战的最好办法。

重树信心、守住重心,化解国内经济的挑战

从国内的经济挑战来看,我们从2021年以来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我认为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预期转弱以后,投资就没有信心,供给就会减少,供应链就会受到冲击,也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进一步传导就会带来就业下降、收入不增长,最终消费需求也会收缩。

造成预期转弱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是政策执行层面的问题。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一些政策执行中的合成谬误。比如平台治理、“双碳”目标、房地产行业整治、共同富裕,每一项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改革、政策调控和发展方向。但在执行上,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地方化、碎片化执行,形成了合成谬误,打击了大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尤其是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而我们都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比如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来以后,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套的解释工作,避免产生误读影响企业家的投资和长期发展的信心。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先把蛋糕做大,由先富带动后富,并设计合理的税收政策,鼓励一些富豪进行慈善捐赠。

和重树信心同样重要的是坚定经济发展这一“重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定要把这个认识落实到位,在发展中解决各类问题。

就当前来讲,最紧急的就是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各地要争取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发力支持新基建,为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条件。要经过多方努力,控制好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争取实现2022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既定目标。保持经济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但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也要保持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信心,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驾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所在。 JKziaMOt2fWkmzZkKcL26ICUW5jvZg6PdO5ewHnCXw+MJ4ZLJvEh6lAx264dMu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