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

二十大报告里有几个关键点,大家要高度重视。

第一个关键点是关于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中心任务里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第一个百年,党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摆脱贫困陷阱。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进入现代社会,最难的就是摆脱乡土社会,而摆脱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摆脱所谓的贫困陷阱,即核心是怎样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进入现代增长。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做了人类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带领一个人口规模巨大、区域差异极大且乡土黏度极强的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到现代社会。

我认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建成现代化的强国。而人类史上迄今为止真正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只有十几个。现代化国家包含什么呢?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达到强国的水平、富裕国家的水平,其他指标还包括法治、文明、政治制度、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等。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

我们难在哪儿呢?难在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建现代化的强国。二战以后,人类在谋求现代化的路径上产生了重大的分野。一种是后发国家和地区模仿先发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即用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现代化,这些国家和地区现在很少有取得成功的,能够数得上的就是东亚几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另外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跨过所谓的“卡夫丁峡谷”,在一个完全没有资本主义制度基础的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现代化,但这条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转轨,苏联解体,现在我们就是最大的希望。所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征程,因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本身就很难。用社会主义制度来建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个关键词是被全球热议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本身不是一个新词,因为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了

第一,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实是我们未来一百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也就是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方式。

第二,现代化国家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是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表述跟中央以往的文件相比,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从原来的2050年提前到了2035年。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非常明确地强调两点。第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走向现代化是民族国家的开始,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党体制。政党在领导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有政党体制,但我们的差别是政党体制本身的独特性,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以很多人在解读时只讲特色不讲共同特征,是有问题的。

理解现代化

讲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理解现代化,才能理解中央文件讲的我们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我把现代化归结为五个基本面。

一是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最彻底的一场社会变革。在现代之前,人类长期处于稳态的农业社会,面临的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变化的基本力量相对稳定。但从现代开始,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变革,这两种力量和这两种关系的矛盾变动,带来社会的剧烈变革。

二是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全方位的革命性转型。和现代之前的社会变化相比,现代化不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它有政治上的转型,也有经济的、社会的和心理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渐进的变化,而是革命性的变化,是从一种形态转型到另一种形态。

三是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场转换,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

四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从西欧开始,蔓延到北美,再往拉美,再往非洲,再往亚洲,世界都离不开现代化。

五是现代化在各国、各地区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人类现代化走到现在,没有归一的模式和道路。

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世界的现代化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第一个共同特征是发展的变革。现代化是因为有了科学和技术推动,从而有了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的转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技术进步不断推动产业革命的过程。

同一时期,中国的江南甚至比英国更早处于工业化状态,那为什么江南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因为技术变革是以动力为核心的。英国有煤,而江南的产品生产基本靠在乡村社会的要素更密集的使用完成,难以产生巨大的、以动力为核心的技术变革。虽然工业化可以发生在没有动力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没法产生由技术变革推动的产业革命。进入工业化社会后,英国的市场难以承受突然产生的大量供给,就出现了外溢,英国的专家、工业技术和资本潮水般涌向西欧和美国,把西欧和美国一起带到了现代化的浪潮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将世界从蒸汽时代带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下半叶开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信息时代、数字时代。

所以,一个社会只要技术进步停滞,这个社会的产业革命就会停滞,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就会停滞。若干次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带来社会经济的复杂化和高度化。

经济的复杂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经济升级和技术升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经济复杂化。传统社会没有分工,经济极其简单。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是经济的复杂化。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两组经济学家组成了经济复杂度实验室,他们把全球出口的产品放到一个筐子里,发现全球的产品就像一座森林。富国的产品都在这个森林的中间,而穷国的产品都在边上。越往中间聚集的产品复杂度越高,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也越富;而产品简单的国家在两边,复杂度也越低。其实,产品复杂和简单的差异在于知识的差异。知识越密集,产品复杂度越高,比较优势产品就越多,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进步就是产品复杂度提高。我们最初出口的产品是农产品,接下来是家具、布匹,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是电器、日用品,到现在是机械等更高级的电子产品。经济复杂度提高的背后是知识含量的提高、比较优势产品的增加。中国参与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提高了经济的复杂度,这是产业革命带来的第一个结果。

而高度化,即产业、产品和企业处于国际竞争力的更高端,从低级状态进入高级状态。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复杂化和高度化促进了比较优势能力的提高,最后带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二个共同特征是制度创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的过程。没有技术进步,人类进不到现代。同样,没有制度创新与不断变革,人类也进不到现代。这背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生产力不断进步,对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冲击,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是制度变革。

我们先看第一场制度变革。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制度将农奴束缚在土地上,对其人身自由施加限制,结果是阻碍了社会的结构变革,劳动力没法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直到后来出现了黑死病。重大的疫情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制度变革,从而重写社会的历史。黑死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人地关系发生变化,原来的庄园制度无法延续,使得封建土地制度这种不明晰的产权制度向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变化,私有产权制度产生,农奴制度自然就瓦解了。而当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变化以后,农村市场不断地兴起和扩大、开始发展,资本主义也得到发展,现代化开始起步。

第二场制度变革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改变了原来分崩离析的制度间的冲突,是人类统一的形态。从原来分散的、封建的政治形态转向民族国家以后,开始出现专制王权。由专制王权制度建立的民族国家是一个限制性的权力秩序。

专制王权制度有既定一致的目标,比如统一国家。为了一致的目标,它们会形成政治和经济的结盟,如为了避免暴力而进行结盟,这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西欧的许多国家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专制体制有利于在权力限制下发展经济,这些国家也开始站上现代化的起跑线。

但专制王权制度本身会导致“诺斯悖论”。诺斯悖论的核心是什么呢?即一个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必须有国家制度,由国家来界定产权、保持秩序和维持公平。但在专制王权制度下建立起来的秩序是限制性的权力秩序,会使国家在保护产权、维护秩序和维护公平的过程中,只朝向对王权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产权安排和秩序安排进行,如果这种限制性的权力秩序不向开放性权力秩序转型,这些国家就没法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第三场制度变革就是从专制王权的限制性的权力秩序朝向开放性的权力秩序转变。开放性就是开放组织的准入,开放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

英国率先克服了专制王权,开启了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成为世界上最自由、最宽松的国家,这为英国人追求思想的自由、技术的进步、财富的积累提供了条件。英国的光荣革命和后来的大西洋革命,促成了英国和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四场制度变革就是美国人的制度变革。英国人在建立起开放性权力秩序以后,还面临着政治和经济制度上的缺陷,最大的问题就是腐败,没有达成真正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制度条件。当时英国的一批移民到美国,这批人在美国建立起来的制度抛弃了英国制度的缺陷,同时保留了英国制度好的地方,最后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带来美国经济的繁荣,将美国的现代化推到世界头号地位。

第三个共同特征是价值引领。人类现代化从起步开始就是对传统认识世界的一场反叛。比如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是对现代世界的一种新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来源于人们在价值理念上的理性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变化。

文艺复兴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倡导科学文化精神,摒弃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主张理性主义;宗教改革主张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马克斯·韦伯讲的新教伦理就倡导进取性,追求物质富裕,助推企业家精神,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带来精神动力;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商业功能发生变化,市场交易成为主要的形式,商业结构、组织方式改变,这一切使得商业精神在西欧最早确立,这些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

第四个共同特征是人和自然物质交换的自觉性。人类进入现代经济增长之前,一直受到马尔萨斯陷阱的束缚。

记得上学时老师讲起马尔萨斯就说这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太坏了,人口增长以后资源满足不了,他就采取战争、瘟疫这些方式把人口减少。但我去剑桥大学发现,那里最受尊重的两位经济学家一位是马歇尔,另一位就是马尔萨斯,后者对人类进到现代经济增长之前的人类传统增长时期的苦难进行了理论总结。

进入现代之前,生产和生活方式由资源决定。当人口不断增长以后,人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紧张关系。由于没有技术推动,这种关系最后陷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在不断增长,但自然是有限的。

而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现代后,人类从以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方式转向以人力资本、知识、技术进步为主的发展方式,开始以创新引领发展,从低水平的前现代增长进入高水平的现代经济增长,生产力的进步超越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第五个共同特征是全球的开放性。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关起门来搞现代化的。

中世纪的西欧跟同时期的各大文明相比,大部分时间是落后的。但1500年前后,西欧的一连串事件推动了区域的文明转化,为新文明诞生开辟了道路。地理大发现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各国间开始互动。在这种互动中,西欧走向人类历史舞台的前台。

再看工业化,它作为现代化的核心,经过三次浪潮席卷全球。第一次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向西欧扩散,这是早期工业化过程;第二次是工业化向欧洲和北美扩散,同时向非西欧世界产生强大的冲浪;第三次是发达工业世界向高度工业化升级,另外欠发达国家开始卷入工业化,所以工业化是一个向全球卷入的过程。

现代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先在西欧,后来到中东欧、北美,再冲进西亚、北非,再到南亚、东亚和南美。20世纪的时候,现代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中国的现代化寻路历程

再来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为什么走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路,也不同于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中国就是在寻路的过程中。

当内忧外患出现时,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最初寻求的变革中,朝廷希望通过改革来维持它旧有的体制,地方实权精英则希望在改革的体制下寻求他们的发展。朝廷和精英通过结盟的方式建立了官办的军工企业,兴办了官办、官督商办和民办的资本主义企业。这和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早期的路径是一样的。但它缺少了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即缺少了体制改革的力量。中国的第一轮自强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想触及原有的政治体制,所以现代化的启动遭遇不幸。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开始猛醒,维新变法开始思考制度上的变革。在军事上效仿日本模式建立新军,在政治上学习德国和日本搞立宪运动,但没有学德国和日本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因为当时还缺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基本因素。结果就是清王朝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变革中没有实现从专制王权向现代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没有建立起现代制度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实现从专制的、限制性的权力秩序向现代开放性权力秩序的转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年的王朝循环的模式,基本上也宣告了王朝体制内自上而下现代化运动方式的结束。但辛亥革命中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建立起现代政治制度,导致在传统体制下,中央的权威没有了,最后形成地方割据的加剧,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辛亥革命以后4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寻求现代体制下的体制秩序,即如何建立起一个现代的体制、一个统一的国家和一个政治结构来支撑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这个时期世界体系产生分野,其中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德、日、意转向法西斯资本主义道路,另一个就是俄国创造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现代化模式。

从这时起一直到1949年之前,是中国内部两条发展道路的抉择。国民党走向了德式,即德国的统制经济和军事集权的道路。它建立起新的军事政权,但没有形成支撑现代国家建构的国家能力,导致中央军事政权跟地方之间难以形成政治和经济的结盟,所以国民党政权失败。

中国共产党最初走的是简单模仿苏联,以俄为师的道路,也就是通过城市工人的革命,依托城市的力量来走现代化的体制建设,但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所以中国共产党开始两个结合: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另外一个是跟传统结合,走向农村,以农村为根据地来建立社会主义的体制秩序,而后探索中国现代化秩序建构的道路。

解放战争,是中国两条道路的一场大决战。它结束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的尝试,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模式,使国家高度地政治统一,中国现代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开始谋求实现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观察。第一,它一以贯之地以制度的变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第二,它一以贯之地推动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内涵,而且在不断扩展。

在1945年中共七大和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现代化目标就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个目标的确定是跟历朝历代的王朝体制彻底的告别。中国传统体制靠的是中央集权依托于小农的稳定性来实现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没有将一个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动力和机制。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哪怕在最挫折、最困难的时期,都没有忘掉现代化。1954年,中国还是非常困难的,那时就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建设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后来周恩来也明确提出,要“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文革”期间,体制已经陷入一种困难状态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忘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它是一以贯之的,不管是谁,只要在领导国家时期都要把现代化作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那时他已经意识到现代化不能是只有物质的现代化,而是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所以十三大报告里就提出了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就是小康,现代化一定要使经济的水平、人民的富裕程度提高。

另外,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在改变。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得以不断持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而其确立依托于两点:第一就是我们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贯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要去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就是提出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在这个基本路线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到十六大时,中国提出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我们将现代化的目标提得更加全面。为什么这里要提全面协调?因为这时诸如城乡、区域和阶层等的不协调已经开始出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和“三步走”的战略。到十七大时,就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就是科学发展观。那时主要矛盾就是统筹协调问题,所以提出“五个统筹”。另外,还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十八大以后就开始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明确两步走的战略: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的中国式,就是指从现代化起步到现代化进程中,制度选择和变迁是同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结合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现代化的共性

再谈一下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其独特性。

首先看中国式现代化跟全球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第一,它体现了发展性的共性。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发展就没有现代化。几千年间,中国一直没有摆脱乡土是因为没有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恰恰是得益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未来一百年,二十大非常明确地讲,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就在于发展。另外,中国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也是得益于发展,得益于中国的结构转变。

第二,它体现了制度变革推进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推动力是制度变革。和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制度变革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更强,而且更加一以贯之。原因在于,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要实现赶超,实现压缩的、快速的现代化过程,光靠技术的变革来不及。所以为了快速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国就进行了一以贯之的制度变革。

新民主主义制度是一场制度变革,为中国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第二场制度变革就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基本上已经定型,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它体现了价值引领的共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跟国民党做制度选择、道路选择的决战中取得胜利,是由于其文化的先进性和发展性。早期中国的革命和道路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农民革命,而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寻求中国未来的道路,所以具有文化的进步性。同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谋求中国人民的福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寻求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第四,它体现了物质变换自觉性的共性。中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国家的现代化,并且其过程是压缩的,即要在很短的时期实现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理论上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但现在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快速收窄,和我们主动转变已有的、过于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比如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主动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

第五,它体现了开放与全球化的共性。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开放促改革的过程。如果没有开放,中国不会有那么大的改革动力。因为没有开眼界,就不知道自己的落后。因为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形成的体制动力开始减弱,所以我们加入WTO,跟国际分工体系接上,运用全球的规则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我们的开放体制、贸易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的体制都是在那个时候推动的,这就是以开放促改革。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还是不断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一直是一个开放和全球化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特质和作用,通过体制建构和不断的制度变革来实现一个后来者的现代化赶超。

第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政党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也有它的独特特质。

首先是独特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其是一个使命型政党,从建党开始就确立了初心和使命。而且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这个初心使命不断努力。这表现为两点:一是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能够从挫折中走出来;二是在谋求进步的过程中一以贯之地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是独特的组织力。共产党本身的组织能力一是选人机制,将社会的优秀分子吸纳到组织里,二是独特的培养机制,让被选中的人进行各种锻炼和历练,使他们在领导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能够承担起使命。

最后,自我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二点是通过体制的建构和不断的制度变革,来实现后来者的现代化赶超。新民主主义制度促进了一个农业国的转型,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而现在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不断地靠制度变革来推进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回答的也是世界现代化问题

未来10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来的“五个现代化”,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想要回答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没有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能不能使大多数人都共享成果的问题。虽然现代化将人类都卷了进去,但这不等于让大家都分享到了现代化的成果。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能够在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那差不多就是把全世界18%的人口带入了现代化,意味着中国能够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基本格局,就像我们解决贫困问题的意义是一样的。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恰恰是解决了人类贫困版图问题。其次,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意味着有更大的消费市场,有利于实现巨大的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路径。再次,现代化不是一个局部的现代化,要覆盖全体人口,是全面的现代化。最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解决城乡问题。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在农民,如果能解决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也就能实现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还是为了解决现代化的一般问题,人类到现在为止的现代化就算解决了贫困陷阱问题,也没有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不解决,高收入阶段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解决不了。解决不了财富机制问题,就会冲击橄榄型社会结构。这不光是贫和富的问题,也会对稳定的中间结构产生影响。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的条件在于现代化的中国式。这里面有两点,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共产党领导。

要实现共同富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使不平等程度缩小,防止富人和穷人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些东西一是靠高质量发展,二是靠制度和政党的特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理性和世俗化将人类带向现代化,实现了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但西方现代化的反思恰恰也在此,理性的结果是感性减少,最后导致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从而导致精神文明陷入挣扎。

中国式现代化试图解决人类现代化中物质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经济现代化建成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同时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明。要使这两者相协调,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就要改变,我们就提到了“四化”的同步,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还提到了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不能在经济现代化中只追求物质现代化的路径。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追求精神文明,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的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没有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环境保护。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只为了经济发展,还要考虑环境,现在提出的绿水青山、节约资源和低碳发展等,都是为了破解人类第四个现代化的难题。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过程导致了零和博弈的结果。而我们的现代化要避开这个陷阱,所以我们提出合作共赢和平等,寻求对话和弥合分歧,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来避免零和博弈的现代化。

我们未来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用这“五个现代化”来为世界解决现代化的一般难题,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AYg1dpCoPkn6HaWVYthErpqu172dET+1KigtmxLNjVbGnaB+VBdSS2uFYk5BwD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