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随卡戎而去

马赫年事已高,身体残疾,耳朵也越来越聋,但他比年轻的对手多活了10年。在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是《认识与谬误》,这是根据他早期在维也纳大学的哲学讲座写的。马赫并不打算“引进一种新的哲学,而是要摆脱一种旧的哲学”。 [52] 后来,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小组追求的也是同样的“卫生”目标:清洁马厩,让大脑透透气。

马赫强调,他“根本不是哲学家,而是科学家”,并且“如果科学家把探究者的有意识心理活动看作是动物的和在自然及社会中的人的本能活动的变种,即有条理地阐明、加强和凝练的变种,那么他会感到心满意足。” [53]

也许科学家在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方面比哲学家更明智:“科学的进步几乎更多的是通过决定要忽略什么,而不是决定要研究什么。” [54]

在他的笔记中,马赫一次又一次回到他一生中最坚定的信念:“科学的目标:将事实纳入思想,以及思想的相互容纳。” [55] “自我因人而异。它会改变,扩张,或者收缩。有时候,它完全消失了——不一定是在最不开心的时候。” [56] “感觉是所有可能的身体和精神体验的共同要素。有鉴于此,许多令人不安的伪问题就消失了。” [57]

这三句话为后人概括了马赫的立场。作为一种个人座右铭,他补充道:“放弃废话并不意味着退缩。”

马赫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哲学家,他以一种宁静、近乎佛性的超然态度忍受着无法留存的自我。一位来访者写道:“我面对的是一位已经克服了地心引力最后痕迹的圣人,他的眼睛里闪耀着基于广博的理解造就的坚定善意。” [58] 创立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在见到马赫后,热情洋溢地宣称:“我认为,从来没有人给我留下过如此强烈的纯粹天才印象。” [59]

1913年,马赫搬进了他儿子在慕尼黑的家。他尽职尽责地向帝国科学院通报了自己地址的变更,并风趣地补充道:“如果这封信是我的最后一封信,我只能请求你这样想,那个爱开玩笑的老家伙卡戎 已经和我去到了一个遥远的车站,那里还不属于国际邮政联盟。” [60]

1916年,恩斯特·马赫去世,享年78岁。在一份讣告中,爱因斯坦赞扬了他“浮夸的片面性”,并声称“即使那些自命为马赫反对派的人,也很难意识到自己像吸吮母亲乳汁一样吸纳了马赫的多少观点”。 [61] O9+6lZ5o/VaWkJzTJ3zcwhy1OGUG1f6XEWkrBk6lYtCUNtksMlHQV7caMB/rFlq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