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在喜马拉雅开讲“每天五分钟”系列的基金投资课程以来,已经有了 54 万粉丝,累计播放量达 9000 万次。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朋友不断在问我:老师,你有没有实盘的定投,可以让我们进行跟投的?
跟投模式应该说是在过去几年网络上面特别盛行的一种跟随自己心中信任的大V进行copy投资的模式。
由于互联网自媒体的发达,因此有很多的大V在过去的这些年,通过展示自己的投资业绩以及自己在投资方面的各种独到的理念,慢慢吸引了大批的粉丝。而这些粉丝绝大多数又都是对投资市场并不那么熟悉的“小白”投资者。
当“小白”投资者常年受到大V观点的影响——尤其是优秀的投资赚钱能力的展示,那么往往到后面就会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如果我能够把钱给这个大V来进行操作,是不是我也能够赚到很多的钱?如果我跟随这个大V,直接投资他所投资的这些产品,同买同卖,是不是我也能够获得一样良好的收益?
所以跟投模式应运而生。
很多互联网平台网站过去几年开始涉足理财业务,它们跟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在人才储备方面是存在着天然的劣势的。
因为理财网站不可能再去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非常专业的投资顾问,于是通过集聚各种大V,让大V成为自己平台上面的专业形象代表。这些大V就成了理财网站用来带动流量的重要手段。
而慢慢地,通过不同的大V在网站上面展示自己的投资组合,网站通过技术手段开发出粉丝们可以进行一键跟投的投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大V和网站可以分享投资者购买产品的佣金——于是在过去的这几年,跟投模式在市场与网络上开始变得越来越火爆。
跟投本质上就是一种投资顾问服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投顾服务。
投资顾问是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而获取佣金回报的专业人士。
在我国,投顾牌照其实是一个比较难拿的牌照。如今在全国范围内,总共有八十四家机构拿到了投顾牌照。
只有拥有投顾资质的这些机构,才可以在金融市场从事投顾服务。所以大家如果在网络上面想要进行相关的跟投,那么第一点就要看看你所在的做跟投的这个网站或者机构是否拥有正规的投顾牌照,这一点非常关键。
而在网站上面让大家做跟投的大V,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拿到投顾资格的素人而已,他们从事这种实质上的投顾服务,严格来说,都是违规的,监管机构是可以处罚的。所以,我们看到过去这段时间,有不少大V开始接受拥有投顾牌照的机构“收编”,以应对监管的要求。
对于跟投这种模式,我个人不是很认同。
原因在于,每个不同的投资者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财富状况不一样,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感知同样是有差别的。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于市场波动逻辑的认识水平也是大相径庭的——这些都决定了无法用统一的投资方式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
就好像我们平时买衣服,只有找好裁缝定制的衣服,才是真正符合自己实际身材尺寸的“合适”的衣服,而且随着我们身形的变化,我们还需要找裁缝按照需求重新进行量体裁衣。那些模特或明星穿得特别漂亮的衣服,并不一定适合穿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我身边经常有朋友会问我,如何来进行投资品种的搭配?如何来进行整体的理财?
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会给他们推荐任何产品,而会建议他们直接在身边找一个值得信赖的银行,找一个有非常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的理财经理来让他们面对面地交流之后,再确定相关的投资理财组合。
所以我一直都非常抗拒给大家进行产品的推荐,而仅仅是在定投方面跟大家介绍相关的指数基金,来适应长期进行定投的需要。
我一直强调的是投资方面的逻辑——定投操作方面的逻辑以及市场上各种消息、信息流之间的逻辑联系到底是什么。
因为我一直希望大家可以掌握更多的市场内在逻辑,真正让自己具备初步的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面对波动心中有数,并且能够掌握一些在市场中提高自己胜率的方法。
我希望真正能帮大家提高的是整体的投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带着大家一起买这个、买那个。
我更希望能够帮大家提高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方面的能力,也就是“why”和“how”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会“copy”。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行情也是不断在上蹿下跳的。
同样的跟投模式,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业绩会千差万别。
而针对不同的投资者,面对同一个组合、同样的业绩,他们心里的感受也许是天差地别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钱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钱负责。
所以不妨跟我一样来尝试着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提高自己对市场的认知能力。
这些能力一旦具备,终生都忘不了。而且只要具备了这些能力,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可以通过投资来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
正是本着这样的初心,才有了我这么多年在网络上一直坚持下来的各种投教课程和参考资料,也才有了今天你手中的这本书。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威尼斯摆渡人
2022 年 8 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父母,最习惯的投资方式就是把钱放进银行:要么选择储蓄存款,要么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还有些会买些国债。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特别期待“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很多好吃的,还有新衣服、压岁钱。
但是大家有没有感觉,似乎现在的“年味”已经不如以前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的规模在变小,所以一起过年的人数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更重要的是:大家慢慢变得“有钱”了,以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够享受的美食和其他的各种待遇,已经成了日常。所以过年的享受也就慢慢开始变得稀松平常了。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国人开始“有钱了”。从“没钱”到“有钱”,余钱放到哪里就成了大家慢慢开始考虑的问题。
钱放在家里总是觉得不安全,所以找个合适的“保险柜”把这些钱放进去,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用就好了。
保证自己的钱不会“缩水”、不会“丢失”,如果还能有点“利息”就已经是人们对于“保险柜”的基本预期了。
而我国大部分银行的国有背景,已经让民众对于银行的信用背书有了充分的信任,所以银行储蓄和银行理财就成了我们父母这一辈人最安心的投资选择。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这些年,全球货币都在超发,身边可见的各种商品都在涨价,货币的贬值成为大家的共识。钱放在银行储蓄中获得的利息已经不足以抵消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幅度了。因此,要想我们的钱不缩水,我们必须要考虑其他的投资方式了。
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的十年里一度是除了储蓄存款之外规模最大的个人金融投资产品,“保本保收益”似乎成了大家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时的基本心理预期。
然而,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的落地,大家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变化:
1. 收益率在稳步地下降;
2. 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开始变为“净值型”的浮动收益产品。
确实,刚性兑付的打破是《资管新规》中和个人投资者直接相关的规定。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运作模式的取消,以前“大锅饭”可以实现的“保本保收益”都将不复存在。单一产品对应单一投资组合将成为未来理财产品的底层运作模式,这对于理财产品的管理机构本身的运作投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净值的波动也意味着所有国民都要开始正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以后“没有风险”的投资品种或许真的不存在了——银行储蓄和国债也存在着利率风险,当然作为“保险柜”它们或许还是合适的,但是你需要去接受它们有跑不赢通胀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募基金以其门槛低、种类多、风险级别多样、信息透明公开等各种优势,成为适合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进行选择的投资品种。
相信在过去的这三年中,大家身边一定有朋友买过基金,有通过基金赚到了钱的,当然亏损的也应该不少。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对资本市场是不了解的,对基金也是不了解的。当我们看到身边的朋友通过基金投资赚取收益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充满着羡慕之情,都在想着是否自己也可以开始进行基金投资——这种时候大家往往会忽视投资的风险。
投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能作为一场游戏,不能以“玩”的心态来进行尝试。所以,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了解一下,到底基金投资该怎么开始,我们应该要做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
让我们开始吧。
每个人在考虑进行投资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诱因的:比如想要实现一个生活中的愿望——也许是一部新款的手机,也许是一台车,也许是一套房;或者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投资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比如 2020年 7 月初的股票市场。
而在我们开始想要做投资的时候,其实很多人是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做的,但是大家都会有一个想法:我投资就是要赚钱,越多越好。
的确,没有人在投资一开始就是打算亏钱的,所有想要投资的人,都是为了赚钱而来的。但是为什么真正能够在投资中赚到钱的人总是只占很小的比例呢?为什么大部分人最后不但赚不到钱,连保住自己的本金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呢?
因为我自己在基金行业已经工作了 12 年,所以每次行情来临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朋友发消息或者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有好的基金产品可以推荐,而我在接到这样的咨询时,总是会提出四个灵魂问题。
只有对这四个问题有了非常明确清楚的答案,我们未来的投资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这四个灵魂问题是什么呢?
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投资,在很多时候决定了我们对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选择。因为很多的投资品种,是有资金门槛限制的,并不是想投就能投的。
比如很多人在各种媒体报道中,经常听到某个明星投资经理管理的私募投资产品收益非常好,于是想去追个星,结果发现自己不符合“合格投资者”的最低要求。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的规定: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 100 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机构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 1000 万元的机构;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 300 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50 万元的个人。
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所以,如果我们的资金量不足以够到合格投资者的门槛,这些产品就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另外,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的产品,也都有着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不等的门槛。因此,先理清楚自己有多少资金可以用于投资,是挑选投资方向的一个前置条件。
另外,我们也不能把自己银行账户上的资金全部当成可以进行投资的钱,因为不同的资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就要问第二个灵魂问题了。
在投资中,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想要高收益,必然就要承担高风险。而要追求安全性,就要忍受预期收益的下降或者放弃资金的流动性。
在 2021 年的 7 月份,有一个朋友发消息问我说:“老师,我 2021 年四季度结婚,计划在三季度末买房交首付,现在首付款一次性买哪个股票型基金比较合适?”
当时的市场确实是不错的,连续在上涨,所以这个朋友觉得用首付款在三个月内赚一笔,应该是非常理想的事情。 (Tips:你是不是因为看到 身边的朋友投资赚钱了,所以才有想要投资的冲动呢?这种冲动出现的时候, 建议你还是要冷静一点,想清楚这里的四个问题再开始动手。)
但是我给他的答复是:“不要有这种想法,从你的资金使用时间来看,现在最适合你这笔钱的投资品种是货币基金,再多承担点风险的选择是短债基金,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也可以考虑。其他的品种都不适合,因为时间太短了。如果这三个多月的市场是下跌的,届时你的账户是浮亏的,那么是赎回还是不赎回呢?如果不赎回,你的房子还买吗?婚还结吗?”
投资有风险,但投资的时间越长,理论上是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如果资金能够用来参与投资的时间越短,那么能够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小,否则很有可能在需要使用这笔资金的时候,短期的市场波动会让账面出现浮亏,哪怕我们看好投资标的的长期走势,也不得不割肉离场,让浮亏变成了实际上的真实亏损。
所以,在投资之前,我们先要把自己手中的资金按照未来的用途做一个分类,越是长期的资金,可以选择参与的投资品种的风险等级也就越高;而越是短期的资金,选择投资品种的风险等级就越低。
而且,长期资金如果可以不考虑中途遇到突发事件而导致需要提前支出的可能性(突发的需求其实是可以通过流动性管理和保险配置来提前进行安排的),就可以把带有封闭期的高风险基金作为长期配置的投资标的了。毕竟,放弃掉更多的流动性,理论上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是会变得更大的。 (Tips:关于带有封闭期的基金为什么相比开放式的基金获取更高 收益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给大家进行介绍。)
在上一个问题中,我就已经反复强调投资是有风险的。虽然每个人进行投资都是为了赚钱,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而盲目地去选择有更高收益预期的产品进行投资。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收益预期越高,风险也就越大!
现实中,高收益预期的产品,在长期的投资周期内,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这些产品,在市场变化的过程中,波动的风险会更大。
图 1-1 是 2004 年到 2020 年 9 月底,股票型基金指数(885000)和债券型基金指数(885005)的价格走势曲线对比图。
很明显,作为低风险投资品种的债券型产品,走势曲线相比高风险的股票型产品,是平滑向上的。而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这 17 年的总收益是明显超过了低风险的债券型基金的,但是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曲线的波动是远远超过了债券型基金的。
数据来源:Wind(万德数据库)威尼斯摆渡人,截至2020-09-30
图1-1
如果能够从 2004 年开始做投资,并且一直持有股票型基金,那么我们将可以获得 1239.58%的收益,而一直持有债券型基金,只能获得 164.37%的收益,见图 1-2。 (Tips:股票型基金指数和债券型基金指数代表的是市 场上所有股票型基金和所有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具体到特定的基金产品, 可能收益会超过或者低于对应的指数收益。)
图1-2
但是如果风险承受能力不强,也许在 A 到 B 或者 C 到 D 的过程中(见图 1-3),我们就已经受不了市场调整而带来的账面浮亏,直接割肉在地板上了,根本等不到后续市场上涨所带来的超额投资收益。
图1-3
所以,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是多少?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投资前先问过自己。如果不能承受大幅度的波动风险,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更低波动风险的投资品种。
如果我们错配了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基本上没有办法坚持到最后的收获。要么会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杀跌离场,要么在挺过最难熬的底部之后,账面上稍有浮盈就立马卖出——因为长期的浮亏给心理上带来的负面感受,会让人看到浮盈之后有“劫后余生”的感觉,出于对再次出现浮亏的担心,尽快卖出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更悲剧的是:可能在市场继续一路上涨到接近高点时,忍受不住周围人赚钱的诱惑,大家又开始进入市场投资,于是成功实现了追涨。
这就是追涨杀跌背后的逻辑——风险错配导致投资心理失衡而最终形成长期投资亏损。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对于投资基本上是“小白”,2007 年的那一波大牛市时开始进入市场投资基金,一次性进行了股票型基金的买入。结果2008 年上证指数一路暴跌到 1664 点,他账面上最大的浮亏接近 50%,他当时和身边的每个人都说:基金不是好东西,大家一定不要去碰基金。由于亏得太多,他没有在低位赎回基金,而是扔在一边,不再去搭理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人买股票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就等着某一天可以回本。
市场确实给了他回本的机会,2015 年的牛市,他手中的基金经过了近8 年的持有之后,终于在 2015 年的 3 月份回本了。
而回本之后他立马把手中的基金全部进行了赎回,并且说:“这辈子我再也不做投资了!”
大家知道,2015 年的那波疯牛,市场在 4、5 月经历了一轮快速拉升,在那两个月,随便在市场上买只什么股票,都能获得非常高的收益,而几乎所有的股票型基金也都在那两个月获得了超过 50%的收益——也就是说:我的这位朋友持有了 8 年的基金,却错过了最大涨幅的两个月。而这还不是最悲剧的,最悲剧的是他说这辈子再也不做投资之后,忍过了 2015年的 4 月和 5 月,在看到身边几乎所有参与市场投资的人全部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的情况下,他终于在 2015 年的 6 月初,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毅然杀入了市场,满仓迎接了股灾的到来……
他后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适合做投资。”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和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品种,就能更加安心地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产品净值的涨跌,才有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说到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家肯定会反问我:投资不应该是赚得越多越好吗?
说实话,还真不是。
投资的时候,如果抱着赚得越多越好的心态开始,那么在获得账面浮盈的时候,我们将会变得越来越贪婪。而市场永远都是有涨有跌的,哪怕长期趋势是上涨,但是在过程中,实际的市场表现一定是上下波动的。我们都希望能够买在市场的最低点,卖在市场的最高点。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估到市场的最低点和最高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要奢望在市场中吃完一整条鱼,从鱼头吃到鱼尾。我们只需要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收益,吃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鱼肉就可以了。
我经常会用一个赌场的例子来和身边的朋友解释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会去澳门旅游,而澳门的博彩是特色的旅游项目,基本上所有去澳门旅游的朋友都会去试试手气。而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在进去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最大亏损目标”——比如 1000 元。只换 1000 元的筹码,输光了就走人。
如果从一开始就输,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输光手中的筹码,我们肯定就离开了,而且因为损失不大,当成体验乐趣的成本,大家的心情应该都还是比较愉悦的。
但是最让人害怕的,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赢。1000 元的筹码,经过15 分钟,变成了 10000 元,这个时候,你作为当事人的话,会愿意离开吗?肯定不愿意。
再过了半个小时,10000 元筹码变成了 10 万元,走还是不走?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走——因为手气太好了,舍不得走啊。而且,赚钱原来如此容易,这赚钱的速度比工作可要快多了。说不定还有人会想:为什么我不早点来,原来我是天生的“赌神”。 (Tips:有没有觉得我们买股票的 时候也是类似的感受?)
继续下去,终于开始输了。
输到只剩 5 万元,走不走呢?这个时候心情可能更多的是沮丧吧——毕竟刚才还有 10 万元呢,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一半呢?在懊恼的情绪中继续下去,结果越输越多。
输到没有筹码了,该走了吧?这个时候的心情估计已经崩掉了—10 万元钱财化水,我就不相信下一把手气还这么差,一定会转运的!我要一把定输赢,博回来!
从此万劫不复……
上面的这个故事,换成买卖股票,真的是一模一样。
贪婪是人性的弱点,而投资要获胜,就是要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弱点,也就是说,投资要成功其实是要反人性的。
如果我们不给自己的投资设定止盈的目标,做到落袋为安,那么不管前面浮盈了多少,最后都有可能变成浮云。
不断地在市场中积小胜,才能在人生的投资中获得大胜。理性面对市场的涨跌,需要的是我们内心的笃定。
我们总结一下:在投资之前,我们先问清楚自己有多少钱可以用于投资,根据资金量来框定可以选择的标的范围;然后想清楚不同资金可以参与投资的时长,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做好具体投资品种的选择,做好未来波动的心理预期;最后,在投资中获得了自己的预期收益后,果断进行赎回,落袋为安,再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重新确认四个投资灵魂问题的答案,开启下一轮的投资规划。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的这些事,你的投资将会变得非常有效,投资的心态会变得更加平稳,而最后投资的结果将会让你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