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七

在我国云南东南部,有个叫文山的地方。这里冬无霜雪、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北回归线绿洲”之称。在这片土地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味中药在恣意生长,它便是享誉中外的中药三七。

作为我国中药界一颗璀璨的明珠,三七早在几百年前就以治疗各种出血、瘀血、跌打损伤、骨折等症而被载入史册。它是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在中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被誉为“南国神草”“金不换”。

探寻前世传说

“南七北参”的民间传说

很多人不知道三七属于参类中药,与人参、西洋参的植物亲缘关系很近,同属一个古老植物类群。发展演变至今,三七的原生地仅有我国滇桂交界地区,这片地域民族众多、物种丰富、人文多样,流传着许多关于三七的美丽传说。在众多传说中,“南七北参”的故事流传较为广泛。

鲜三七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千年孽龙,它尾在南,头在北,兴风作浪,祸害人间,使得五洲大地洪水肆虐,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危难之际,两位心地善良的仙女为拯救受难百姓,双双下到凡间,姐姐奔赴长白山,妹妹赶往西南边陲,同时力战孽龙,最终与孽龙同归于尽,退却洪水,拯救了百姓。此后,姐姐在东北化作人参,妹妹在西南化作三七,共同守卫各地百姓,传为一段佳话。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透露着人们对三七的尊崇与珍视。

据考证,三七起源于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山区。从远古时期走来的三七,穿越时间隧道,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云南老农偶然发现一只受伤后流血不止的猿猴将一种植物的根嚼烂后敷于伤口,不久后伤口神奇地痊愈了,这种植物就是三七。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三七的神奇功效很快就传遍了各个村寨。猎手们不慎摔伤骨折,将三七嚼烂包敷于受伤处,不久便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的脚掌被石头砸伤,疼痛难忍,将三七锤烂包扎于伤口处,很快就血止痛消;产妇血崩,性命垂危,一把三七便能挽救其性命。三七逐渐被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作为常用药材,后来又随着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而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成为著名中药。

鲜三七片

纯数字命名的中药

三七作为以纯数字为药名的中药,其名称有许多猜测。

明代张四维率先认为三七名称的由来与其植物形态有关,因有七叶三枝而得名。(后世多沿用该说法,如《本草纲目拾遗》:“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然而李时珍却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三七之名应该与止血的功效有关,称“山漆”更合适,他在《本草纲目》释名项说:“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

也有人认为三七是滇桂地区少数民族对该药称谓的音译,而译文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三七的形态、功能和价值,因而被人们接受。

此外,以数字命名似乎还有另一层玄妙之处,它反映着我们的祖先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和理解。神秘莫测的《河图》《洛书》是数的排列组合,变化无穷的八卦也源于数字符号。在古代,从一至十的数字都有丰富的内涵,“三”和“七”这两个数字更具深意。《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中国传统的“六合”为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若在“六合”中加入“中央”即为七,达到极限,故“七”就成了宇宙数,并因此而产生了法术和禁忌的神秘意义。

止血与补血的双重功效

李时珍指出,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军疮要药,云有奇功”“能治一切血病”。但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交通不便,李时珍未能亲自到三七的产地云南、广西实地考察,未见到其原植物。著名世俗小说《金瓶梅》中提到“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五分末儿,吃下去即止”,可见在明代,三七已被广泛应用。

由于《本草纲目》的巨大影响,之后的诸多本草多强调三七的止血功效,而与人参相近的功效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至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才对三七的补血效果予以高度肯定,将三七的补血效果与人参的补气疗效相提并论:“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在清代,三七一直为地方进贡朝廷的珍稀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宫廷,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审识现代沿革

道地三七出何处

历史上,三七有两个著名的道地产区,其一为广西田州(今广西田阳一带),其二为云南文山。

广西作为三七的主产地,文献多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三七“生于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明万历《广西通志》记载:“三七,南丹、田州出,而田州尤妙。”“田七”是广西人对三七的习惯称谓,在广西有悠久的历史。清光绪《百色厅志》记载:“惟三七一种,世俗名为田七。”

广西田州古城

三七粉

云南出产三七,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彝族医药著作《明代彝医书》,书中记载:“刀伤而血流不止,三七煎服或研粉撒伤口。”此外,清乾隆《开化府志》记载:“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清代开化府治在今云南文山,是当时云南地区三七的生产、流通中心。此后,开化三七的名声渐为世人所知。

由此可见,广西的田七兴起时间更早,在早期影响力更甚,但至近代,云南地区扩大栽培,开化三七的影响力逐渐增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文山大力发展三七种植,逐渐成为三七的主产区;而广西的三七种植面积逐年缩小,甚至在很多地方不再有三七种植者。

栽种、生长要求高

三七作为古老的孑遗植物类群,它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较差,对生长环境中温度、水分、光照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失去优渥的生长条件,便无法生存。滇桂地带的自然条件适宜三七的生长,自然成为它的天然“避难所”。

在生长过程中,为了独占优渥的生长环境,三七会分泌自毒物质排除异己,甚至都不给后代让渡空间。以前种过三七的土地需要连续栽种玉米、旱稻、苜蓿等作物10年以上才能再次种植三七,有些土地甚至需要间隔长达30年时间才能再次种植三七,这种特性也使三七面临无地可种的尴尬境地。好在目前通过现代科技,三七的这种连作障碍有望得到有效解决。

三七原植物

采收、加工不含糊

采收期和加工方法会直接影响三七的品质,是三七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随着栽培年份的增加,三七产量也呈逐渐递增趋势,但栽培4年以后,三七外观开始变得皮粗纹多,且个头增长缓慢,故一般在移栽后3 ~ 4年采收。采收期有两次,一是7月底,植株还未开花时采收,此时根内养分充足,产量高,品质较佳,称“春七”;二是12月底至次年2月,待三七留种之后再采收,此时根内养分被部分消耗,变得松泡,品质较次,称“冬七”。

采挖回来的三七除主根外,还包括根茎、支根、须根等,必须经过清洗和修剪处理,再及时干燥。干燥时须每日曝晒,反复揉搓,使皮肉紧贴,直至主根完全干透,质地变坚实为止。被剪下的根茎干燥后称“剪口”,支根称“筋条”,亦可作药用。

明辨真伪优劣

价格多少先算“头”

在民间,三七的质量和价格常常用头数表示。很多人听说三七的价格和头数有关,于是在购买三七时便仔细查点三七药材表面的小疙瘩数量,令人哭笑不得。

其实,三七的头数是指每500克三七的药材个体数量,与三七表面的疙瘩多少无关。国家标准里用头数来区分三七的规格和等级,头数也代表着药用价值的多少。三七头数越少,表明种植年份越长;个头越大,价格越高。

三七采购小窍门

传统上三七以个大、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者为佳。由于三七价格高昂,不良商贩常以低等级甚至劣质的三七充当优质三七。上好的三七应具有“铜皮”“铁骨”“狮子头”“菊花纹”等特征。

不同头数的三七

优质三七

劣质三七

“铜皮”:药材的外皮呈灰黄色,像金属铜的颜色。

“铁骨”:药材内部中心的颜色像铁色,质地坚硬如骨,坚实而不易折断。

“狮子头”:药材上部有瘤状隆起的支根痕。

“菊花纹”:药材横断面有放射状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又称“菊花心”。

三七断面特征

“菊花纹”“铁骨”

常见的三七伪品有莪术与藤三七两种。莪术断面明亮且有姜的辛辣味,无明显瘤状突起或是人为伪造的瘤状突起。藤三七呈瘤状锥体,体积较小,表面灰棕色,具突起;质坚实而脆,易碎裂;断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性。

伪品三七(莪术)

伪品三七(藤三七)

在购买时,可分为以下几步优选:

看头数

三七头数是分级标准,与三七的质量、价格关系密切。但也不要过于迷信大个子三七,大个子三七贵在稀少,其有效成分含量并无明显增加,自用40 ~ 60头足矣。个子过大的三七,常常是因为根茎、支根等残留较多,还有些是用黏合剂黏结而成。

看形状

开花前即采挖的春七,“肤白貌美”,外观饱满,表面皱纹细密、短或不明显,断面呈灰绿色,木部“菊花心”明显,无裂隙,品质较好。待种子成熟后采挖的冬七,干瘪,皱纹多,不易清洗,显得“人老珠黄”,断面常呈黄绿色,木部“菊花心”不明显,常有裂隙,品质较差。

看干燥度

完全干燥的三七,互相碰击,声音清脆、硬度高,这类三七耐储存,不易变质。干燥不彻底的三七,用牙咬都会在药材表面留下牙齿印,互相碰击,声音沙哑,储存过程中易发霉变质。

品鉴百味烟火

“生打熟补”大不同

传统中医药在遣药组方时非常讲究“药之生熟”,同一药材生熟不同,用法与功效都有差异。

三七“生打熟补”之说由来已久。

三七生用,三七总皂苷发挥药效,活血化瘀、散瘀止血、消肿定痛,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三高”人群、跌打损伤及外伤出血时使用。在高温加工后,三七皂苷类成分水解转化,活血功能减弱,但突显了“补”的功效,补血生血的功能得以加强,适合身体虚弱、贫血、免疫力低下、易疲劳人群使用。

因此,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出血的优良特性,被誉为“伤科圣药”。后因其具有清洁血液、疏通血管的作用,被称为“血管的清道夫”,现代中药学家赞其为“参中之王”。在浩如烟海的中药世界里,三七虽算不上真正的麟凤龟龙一般稀有珍贵,却始终受到历代中医大师及现代营养学家的推崇。

全身是宝的三七植物

三七主要以其根和根茎入药,但它的茎、叶、花也同样含有三七的有效化学物质,却常常被弃而不用,白白浪费了大好的资源。

远古时期,人们就利用新鲜三七茎叶治疗烫伤,咀嚼吞服新鲜三七茎叶治疗牙龈肿痛、口腔黏膜溃疡及慢性咽炎等疾病。

《本草纲目》记载,三七叶“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某个重要人物受了伤,只需采一片植物叶子,在嘴里嚼两口,然后敷在受伤部位,很快便恢复如初,其创作灵感可能就源于三七叶。三七茎叶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还作为茶饮用。

三七的花序含有多种皂苷类药效成分。三七花虽然貌不惊人,但其皂苷类成分含量很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耳鸣、咽喉肿痛等,而且使用方便,在生活中常作代茶饮,或烹饪为食疗药膳。

三七花茶

妙用三七助健康

三七虽然药用价值突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也并非所有出血症都适用。

体质虚寒的人应慎用三七,避免服用三七后出现感冒、流鼻涕等症状。三七活血力强,非妊娠妇女月经期间及调理月经者要慎用,避免导致出血过多。备孕期及妊娠妇女禁用,以免对胎儿产生影响。另外,三七对胃肠有刺激作用,肠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应减量或在餐后服用。

服用三七时要注意用量与功效,单次用量不得超过5g,并注意生吃法和熟吃法的差异,避免使用不当造成负面影响。

研粉

三七自古以来就是名贵中药材,但质重坚实,难以切片且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研末吞服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提高疗效,减少资源浪费。服用三七粉时,要将所需剂量三七粉倒入适量温水中,以防结块。

冲饮三七粉

泡酒

三七粉碎(可直接用三七主根泡,也可将其敲碎成黄豆大小),放入50度左右适量白酒中泡30天以上。饮之,具有消肿定痛、活血散瘀、舒筋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瘀血滞痛、腰酸背痛、四肢酸软、劳伤疼痛、跌打损伤、无名肿痛等症。内服每次约10ml,每日3次;外用需根据瘀肿或创面大小酌情擦涂。

药膳
三七汽锅鸡

原料:三七10g,仔鸡1只,胡椒2g,盐3g。

制法:将三七捣为末、仔鸡洗净,与胡椒一同放入陶质汽锅中,置于砂锅上蒸煮,待仔鸡熟后加盐食用。

功效:补益精血,活血祛瘀。

应用:适用于中老年人精血不足、头昏眼花或瘀滞疼痛症的辅助治疗。(见《药膳养生1008例》)

三七汽锅鸡

三七藕蛋羹

原料:三七粉5g,鲜藕1节,生鸡蛋1枚,猪油、食盐适量。

制法:将藕洗净,捣烂,绞取汁液1小杯,加入三七粉与鸡蛋调匀,加入猪油、食盐煮沸即可。

功效:养胃,止血。

应用:温服,适用于胃痛、胃出血等症。(见《中国药膳大观》)

三七粥

原料:三七粉3g,粳米50g,白糖适量。

制法:将粳米熬成粥,加入三七粉,再熬1 ~ 2分钟,加适量白糖调味。

功效:活血散瘀,止血定痛。

应用:适用于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动脉硬化、各种出血症。每日两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孕妇慎服,妇女服后月经增多者应减量或停服。(见《百病饮食自疗》)

川贝母

钟花垂头随风舞,

细叶纤茎常反卷。

楞果轻敲高山谷,

鳞茎深藏青川土。 C9hFmuXETghv2rjf4sKecJPsA88EPMf+1BmHUKGfVYUqhY3gJGbVnS2hHn0dyc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