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川贝母

每逢季节变换,气候变化无常时,外感咳嗽多发,很多人会出现久咳难愈的情况,当常规用药无法治愈的时候,让人不胜其烦。此时,不少患者就会选择用川贝母炖雪梨以缓解咳嗽。川贝母作为润肺止咳的常用名贵中药材,药用历史源远流长,疗效显著,备受历代医家青睐。

探寻前世传说

悠悠贝母,《诗经》始载

川贝母是众多贝母类药材的一种,在古时并没有详细划分,所有贝母类药材入药统称为贝母。

《列女仁智图》局部——许穆夫人、母、卫懿公

贝母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贝母被称作“蝱”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中有诗云:“陟 彼阿丘,言采其蝱。”相传该诗为春秋时期许穆夫人所作,诗中讲述原卫国公主许穆夫人,听闻故国遭狄人攻杀覆亡,欲奔赴母国,求援复国,却因不合封建礼制,受到许国大臣阻挠,遂写下《载驰》。据历史记载,后来齐国响应了许穆夫人的呼吁,派兵援救,赶走了狄人,卫国得以复兴。

贝母因其独特形态而得名,即描述性状仿佛母子团聚的贝壳,非常形象。

贝母入药历史悠久,其防治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万物》:“贝母已寒热也。”

明末清初,本草中依照药用习惯将贝母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滇南本草》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本草汇言》记载贝母“川者为妙”。

清代著名医家赵学敏认为川贝与浙贝的性味、功效差异较大,川贝味甘而补肺,宜治虚寒咳嗽,而浙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宜治风火痰嗽,遂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开始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记载。

《本草纲目》中关于贝母的记载

“群雄”并起,谁为川贝

虽然贝母入药时间较早,且历代本草皆有记载,然而古人记载的所谓贝母的植物来源比较繁杂,不仅包括现代植物分类中的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家族”成员,还有植物亲缘关系较远的其他科植物。

由于缺乏原植物描述,《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贝母究竟是什么,历代医家各有所见。根据最早描述贝母植物形态的文献,即三国吴陆玑《诗疏》云:“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类此。”此当为葫芦科植物,就是现在大家认为的土贝母。

东晋郭璞注《尔雅》说,贝母“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则当属今贝母“家族”的成员。

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贝母“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且形态“叶如大蒜”。所述贝母的产地大多属于现湖北省、江苏省辖区,似指湖北贝母和浙贝母。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了贝母、峡州贝母、越州贝母三种不同的植物。据附图推测,贝母应为土贝母,峡州贝母应为川贝母,越州贝母应为浙贝母。

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仍未能厘清,《本草品汇精要》中也无进一步发展,继续沿用《本草图经》的记述。至明代后期,土贝母被单独分列,有别于贝母;贝母也逐渐分化成两种道地药材——川贝和浙贝。《本草汇言》中论述了川贝和浙贝的功效,称“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

清代,各种贝母已被明确辨识,《本草纲目拾遗》中便有川产、西产、象山者之分,并指出川贝母疗效较好。“西”当指新疆等西北地区,此贝母当为今之伊贝母,“象山者”即浙贝母。又言“川贝中一种出巴东者独大,番人名紫草贝母,大不道地”,说明当时已有湖北贝母充川贝母的情况。《本草图谱》中描绘的两种贝母植物就类似于川贝母与浙贝母。

时至今日,贝母“家族”的“群雄”各踞一方,除了收入《中国药典》全国通用的六种贝母(土贝母、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还有秦贝母、东贝母、江西贝母和轮叶贝母收入地方标准。

《本草品汇精要》中的三种贝母

《本草图谱》中的两种贝母

《本草图汇》中的贝母

审识现代沿革

川贝母的来源

在植物学分类中,贝母属植物也是一个大“家族”,全球有130种之多,我国就有约43种。“横断山,路难行……”位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其中的贝母种类较多,粗略计算都有十来种。

川贝母的“川”实为一个大的地理概念,泛指广大西南地区。在各个时期的文献记载、种植生产、交易流通过程中,有多个商品名、药材名和别名等,历代本草又少有述说其具体形态,因此川贝母的商品来源一直存在争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1963年版《中国药典》便开始收载川贝母,并将其来源规定为罗氏贝母( Fritillaria roylei Hook.)和卷叶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两种植物。1977年版《中国药典》将其植物来源修订为川贝母(卷叶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和梭砂贝母( Fritillar delavayi Franch.)四种植物。2010年版《中国药典》又增加了太白贝母( 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和瓦布贝母[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var. w abuensis (S.Y.Tang et S.C. Yue)Z.D. Liu,S. Wang et S.C.chen],来源增加到六种植物。

川贝母

暗紫贝母

甘肃贝母

梭砂贝母

太白贝母

瓦布贝母

川贝母的六种基原植物

川贝母的产地

由于川贝母药材有六种植物来源,每种植物又都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性,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各植物地理分布既有明显差异,又相互交叉。

川贝母(卷叶贝母)植物分布最广,形态的变化也较大,花色、花纹皆有变异情况。由于它喜阴、喜湿,可耐寒,生长于川西南山地河谷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南段,海拔3200 ~ 4200m的高山地区阳光充足,冷凉湿润,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灌丛,产于四川甘孜、凉山,云南丽江、迪庆,西藏山南、林芝等地。

暗紫贝母是典型的高山植物,生长于海拔3200 ~ 4500m的草坡碎石子中,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北段,主产地为四川阿坝、青海果洛、甘肃甘南等地,是极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被称为“川贝母家的骄子”,野生资源紧缺。

暗紫贝母的生长环境(若尔盖大草原)

甘肃贝母生长于海拔2800 ~ 4400m的高山灌丛草甸,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北段,主产地为四川甘孜、阿坝等地。

梭砂贝母生长于海拔3800 ~ 4700m的沙石地或流沙岩石的缝隙中,分布区域较小,主产地为四川甘孜。

太白贝母亦称太贝、秦贝,因主产于秦岭太白山而得名,为陕西特产,由于其生长位置海拔较低,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川贝母中适宜家中栽培的佳品,目前在重庆、陕西、湖北、甘肃、四川等地均有栽培。

瓦布贝母的分布海拔亦相对较低,生长于2500 ~ 3000m的灌木林,主产地为四川阿坝,其鳞茎较大,外形似蒜,又被称为“蒜贝”,现野生资源枯竭,但因比其他品种易成活、生长快、产量高,是发展家种川贝母的潜力品种。

川贝母的植物形态变化

川贝母(卷叶贝母)是多年生植物,它的药用部位(鳞茎)体形十分小巧。在漫长的植物生长过程中,它的植物形态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第一年仅生出一片几厘米长的针状小叶片,习称“一根针”。第二年长出一片稍大一点,呈细小披针形的小叶片,习称“一支箭”。第三年长出再大一些的披针形叶片,习称“飘带叶”。第四年长出一片或两片更宽大的披针形叶片,习称“大飘带”或“双飘带”;部分开始抽茎,茎上生披针形叶片,但不开花,习称“树儿子”。第五年几乎全部抽茎,大部分会开花结果。初抽茎一两年中,植株还比较矮小、纤细,此后随生长时间延长,茎秆逐渐增高、增粗,叶片增多、变大,抽茎前叶片有长长的叶柄,抽茎后叶片无叶柄,茎则单轴直立,并不分枝。

川贝母(卷叶贝母)

川贝母的须根、茎叶等每年更新一次,理论上,其生命周期是无限的,目前发现生长时间最久的植株有20年以上的。与浙贝母不同,川贝母的鳞茎不能自然分生,整个生命周期内,只能长一个鳞茎。

野生濒危栽种忙

川贝母的基原植物都生长于高寒地区,当气温达到30℃,植株就会枯萎,因此在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且其种子特殊,果实成熟后还需发育90天左右,并需要一定的低温处理才能促进发芽,生长周期又长达4年之久,但其作为药用的鳞茎却很小,产量极低。因此,川贝母药材历来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滥采滥挖使其资源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目前,虽然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实现了人工栽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短缺的现状,但其他川贝母基原植物的人工驯化栽培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有诸多问题待解决,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川贝母药材的产量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待以高产、高效、成规模的人工种植手段增加商品供应。

明辨真伪优劣

商品川贝“四金花”

虽然按植物学分类,川贝母药材有六种植物来源,但在商品市场上,川贝母又是另一套分类命名规则,大家通常根据来源、产地及采收时间的不同,将川贝母药材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四大类。

松贝因旧时以四川松潘为集散地而得名,在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抽茎前采挖药用。因海拔高、生长时间短等,松贝体积最小,其形如豆如珠,故又名“珍珠贝”“米贝”。松贝表面类白色,有两枚鳞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小瓣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端闭合,稍尖,底部平,稍凹入,中央有一灰褐色斑;颗粒圆整而均匀,可置于桌上而不倒,形似观音坐莲台,习称“观音坐莲”;其质硬而脆,粉性强。

松贝

青贝因旧时集散于四川青川而得名,其商品来源同松贝,但采收时间更晚,为植株抽茎后采挖。因生长时间更久,体形比松贝稍大,呈类扁球形,两枚鳞瓣近等大,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小口,犹若双手捧合,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因旧时集散于打箭炉 而得名,以梭砂贝母为商品来源,在川贝母“一家”中个子最大,呈长圆锥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瘦尖,均开口,外形酷似马牙,故习称“马牙嘴”;有的外表具有黄棕色斑块,形似老虎的斑纹,故称“虎皮斑”。炉贝又分黄、白两种,白炉贝产于青海玉树附近,色白、质实、粒匀;黄炉贝产于西藏昌都附近,粒大而质松。

青贝

白炉贝

黄炉贝

栽培品指目前引种栽培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药材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表面稍粗糙,有的具有浅黄色斑点。

平常诸药皆以生长时间久、形体大者为佳,川贝母却反其道而行,独以个子最小的松贝为佳,青贝、炉贝及栽培品递减。其中最优者为松潘雪山、草原产的,体质结实而重,颗粒圆整而均匀,色白有光泽,粒粒含苞芽,商品名“正松贝”,为川贝之珍品,但产量极少。不论何种川贝,皆以干燥、颗粒均匀、整齐不碎、体重、粉性足、无黑脐、无僵子者为佳。

“庶子”贝母乱“宗室”

由于川贝母药材的野生资源减少,采挖成本也随之上升,价格连续上涨,松贝更是早已突破3000元/kg的高价,而同为贝母“家族”的平贝母却还不到200元/kg,浙贝母、伊贝母和湖北贝母的价格更低。价格如此悬殊,整个贝母“家族”药材的外观却都较相似,普通人难以区分。获利空间巨大且难以被发现,激起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争相作假,使川贝母药材市场极为混乱,因此有人言“千元以下的川贝母尽皆伪品”。其中,最常见的即以小粒的平贝、浙贝、伊贝冒充松贝。

小贴士
平贝母

平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草甸、河谷,商品药材来源于栽培,主产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平贝母原植物

平贝母

小贴士
浙贝母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生长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和湖南等省,浙江有大量栽培,别名浙贝、大贝、象贝、珠贝。

浙贝母原植物

浙贝母

伊贝母

伊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 Fritillaria walujewii Regel)或伊犁贝母( 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的干燥鳞茎,别名伊贝、新贝,生长于海拔1300 ~ 2000m的林下、草地、沙滩石缝中,野生品主产于天山、巴尔鲁克山,栽培品主产于新疆伊犁、塔城、昌吉。

伊贝母原植物

湖北贝母

湖北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的干燥鳞茎,别名板贝、窑贝,生长于海拔1400 ~ 1800m的山坡,分布于湖北、重庆、湖南等地,主产于湖北西部。

湖北贝母原植物

小平贝外形酷似松贝,但顶端较圆,大小瓣极为悬殊,小瓣仅呈米粒样,常在中部显现,多不到底部,且小瓣的高度仅为大瓣的一半左右。

小浙贝两端稍尖,不能“坐立”,质地较硬,没有明显的“怀中抱月”特征,一侧仅为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

小伊贝表面稍粗糙,外层鳞片心脏形,两瓣大小悬殊而紧抱,顶端稍尖,少有开裂。

伪品川贝母——小平贝

伪品川贝母——小浙贝

此外,还有以非贝母类(如薏苡仁)形似之物冒充的情况。薏苡仁是薏苡种子去壳后的种仁,日常生活中常用于除体内湿气,大多数人对它都不会陌生。薏苡仁的颜色、大小、粉性等均与川贝母相似,但其腹面是一条较宽、较深的纵沟,没有川贝“怀中抱月”的特征。

伪品川贝母——小伊贝

伪品川贝母——薏苡仁

硫熏便宜惹是非

由于川贝母药材粉性大,在夏季容易吸潮,发生霉变、虫蛀和变色,以前干燥技术不成熟时,常采用硫黄熏蒸法防止变质。硫黄熏蒸简单、方便、成本低,还能显著改善川贝母的外观品相,硫黄熏蒸过的川贝母干燥快、色泽洁白且不会被虫蛀。

表面看似利好,实则危机四伏。现代研究表明,硫黄熏蒸不仅会降低川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还会在硫黄熏蒸时带入二氧化硫、亚硫酸类及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避免买到硫黄熏蒸商品,在购买川贝母时切不可过于追求“白净”。此外,川贝母宜用干燥、洁净、可密封的小瓶单独存放,尤其是川贝粉,切不可直接暴露在环境中,避免吸潮和微生物污染。

品鉴百味烟火

润肺止咳疗效好

川贝母能清热润肺,可用于痰热咳嗽,以之清肺化痰,尤多用于肺热燥咳及肺虚久咳、痰少咽燥或痰中带血等症。此外,川贝母还能清热散结消痈,组方使用可治疗瘰疬、痈肿之未溃者及乳痈、肺痈等症。现代研究表明,川贝母主要可祛痰、镇咳、平喘,常用于治疗百日咳、肺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

与川贝母相比,浙贝母苦寒较重,开泄力大,清火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以及瘰疬、疮毒、乳痈、肺痈等。平贝母可镇咳、祛痰、平喘、抗胃溃疡等,多用于治肺热咳喘、支气管炎和肺结核。伊贝母可解痉、降压,善于治心、肺火郁,阴虚咳嗽。几类贝母既有相似之功,又各有侧重,因此必须慎重、辨证使用,注意区别,正确应用。

现代研究发现,川贝母具有祛痰、镇咳、平喘等药理活性,其有效成分包括生物碱类、皂苷类等。川贝母作为贝母“家族”中的“佼佼者”,按理说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应该最高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各种贝母的生物碱含量,发现与其他药用贝母相比,川贝母的生物碱含量并没有明显优势,表明川贝母的特色药效成分除了生物碱以外,还有其他类型成分。因此,不可简单地以生物碱含量来评价川贝母的品质。

谨慎对症受益多

虽然川贝润肺止咳疗效突出,但也须正确认识到,川贝并非止咳神药,用药须对症,切不可盲目跟风或胡乱用药。如有痰清稀色白、白泡沫痰等寒性咳嗽患者不宜服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也不宜使用。此外,曾有患者服用川贝母粉引起过敏,过敏体质者应用要谨慎。川贝母常见的服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研末冲服

川贝母属名贵中药材,一般不与其他中药一起煎煮,常碾成粉,待其他中药煎煮好后倒出药汁,服用时直接以药汁冲服川贝母粉即可。

药膳
贝母肺叶粥

原料:川贝母10g,猪肺50g,粳米60g,食盐少量。

制法:将猪肺洗净,煮至七成熟,捞出,切碎;川贝母去皮、尖;粳米洗净。全部放入锅中煮,熬成粥,放入食盐,调匀即可。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应用:适用于肺虚久咳、短气懒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症。(见《叶同仁药膳本草经》)

川贝蒸雪梨

原料:川贝母粉2g,雪梨1个(约250g),冰糖20g。

制法:梨洗净后挖去核,将川贝母粉放入梨中,撒上冰糖末,上笼蒸10分钟。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应用:适用于肺虚久咳。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食用。每次服1个,1日两次。(见《中国药膳学》)

川贝蒸雪梨

甲鱼川贝汤

原料:甲鱼1只,川贝母6g,鲜鸡汤500g,黄酒、精盐、花椒、生姜、葱段、醋、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甲鱼宰杀后去壳、头、爪,切块放入盛有鲜鸡汤的砂锅中,再加入川贝母、黄酒、生姜、精盐、花椒,并注入适量清水炖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炖,至烂熟后调味即可。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应用:适用于肺阴亏损型肺癌。隔两日1剂,每剂分两次服完,连服3 ~ 5剂。(见《家庭必备偏验方系列·肿瘤偏验方》)

西红花

西来红花披毛袍,不伸小脸羞答摇。

我未长好身还嫩,时过一月可再瞧。

待等立冬万花睡,我掀花袍露身腰。

保你垂涎难入睡,抱回家中抑郁消。 3H7+BF3G8F9skDvaI4UxKOlhJjXgiPi/phWh4MkW5uF+e/cRAgN9+a29+E7fuJ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