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数字化未来,很多人会想到一部电影——《头号玩家》,这部于2018年上映的电影,为我们描绘了最契合当下技术趋势的数字化未来: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操控自如的触感设备、基于数字场景的原生经济系统……这些在当时看来颇具预见式的场景,正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和服务。
当然,与影视作品对数字化未来的大胆展望相比,现实世界的技术发展却相对缓慢且波折。以电影里通向未来数字世界的关键设备VR为例,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设想,50年代做出第一台原型机,真正进入规模化量产已到2021年。这期间因为技术、产品等各种挑战,整个产业可谓几经沉浮。
即便其当前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但依然面临设备轻量化、内容丰富度、使用舒适性等多方面挑战。而这些功能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不仅涉及制造工艺、材料技术、计算机算力等软硬件方面的提升,还包括对神经科学认知的进一步突破。不过从过往的数字化进程来看,一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终端产品进入规模化阶段,其迭代速度往往会远超预期。
面对新的变革周期,我们该如何把握当下的科技进程?在迈向数字化未来的过程中,有哪些潜在的挑战?从过往的数字化进程中,我们又能收获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升级后的“科技向善创新周”上,我们邀请了来自设备厂商、平台企业、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的60多位专业人士,一起展望科技新趋势及数字化未来。
“VR设备与下一代互联网”自然是非常受关注的热点议题。来自VR领域的创新企业、行业资深专家普遍认为,VR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拐点,大家对行业未来发展开始抱有一个普遍乐观的期望。但他们同时认为,体积更轻巧、携带更方便、成本更低是VR设备从当前初步量产走向大众普及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内容生产的智能化、信息传递的资产化成为新趋势。在“元宇宙、时空互联网与未来栖息地”的讨论中,来自艺术创作、应用开发、芯片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分别从内容创作、应用开发、底层技术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对当前热门应用和行业趋势的看法。在内容创造方面,人工智能融入创作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内容海量供给的闸门将被打开;在价值交换方面,信息即资产,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演进成为新趋势。
元宇宙会是人类的未来吗?外交学院教授施展,从历史和产业的视角,给出了毋庸置疑的肯定看法。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技术,如果想要成为未来,一定不仅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而当下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就是在进入高度数字化时代后,如何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元宇宙也许提供了一个新的生产场景。
新的数字化技术将为我们带来哪些切身的影响和变化?或许可以从过往的数字化进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多抓鱼”创始人猫助,分享了其在通过互联网“捡破烂”的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价值链重构。比如,在回收商品的处理环节,充分利用智能化方式,实现拍照、修图、调色、上传一体化流程,将回收效益提升100~200倍。
当然,数字化也并不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小宇宙”播客App的CEO Kyth从一个资深产品人的视角分享了他的观察,为什么我们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可以获取的内容越来越多,但上网却成为一件不再快乐的事情。
在迈向数字化未来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不仅要向前,更要普惠。一方面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拓展数字化边界;另一方面要让科技的红利惠及更多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存在各种使用障碍的群体。比如,手机制造商OPPO,针对色觉障碍人群的需求,开发出“千人千屏、语音字幕和无障碍颜色模式”等功能,为色觉障碍人士提供多种辅助操作体验。又如,为帮助听障人群解决“听不清”难题,腾讯天籁实验室将天籁AI技术应用在人工耳蜗等辅听设备中,极大改善了人工耳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数字化红利的普惠,不仅受用户群体特征的影响,同样存在区域的梯度差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优势的一线城市通常是新技术、新商业、新模式的发源地,能够比较早地享受到数字消费和生产方面的双重红利。如何助力更为广阔的县域、乡村实现数字化突围,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挑战。腾讯研究院的乡村振兴研究团队深入一线调研,从商业数字化、政务数字化、面向乡村的产品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拉平城乡之间的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在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进程中,兼顾用户、商业、社会等多维度的需求,正在成为重要的原则和方向。特别是在我们走向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中,运用科技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正如在“企业社会价值之路”的议题讨论中,腾讯公司副总裁、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所言,对腾讯而言,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且具有不凡意义的事情。
数字化与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也正在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著名社会学家项飙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型市场”?人的“关联性”正在变成经济和社会的基本语法吗?这对于人及人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什么?他从社会学视角对“人、数据与行为关系”的思考,为我们审视当下正在进行中的数字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参照。
和社会学家对当下议题的关注不同,科幻作家韩松更关注未来。他在演讲中,把“未来”和“科技”看作两个独立的生命体。在对二者关系的推演上,韩松认为,“科技是用来改变未来的,但未来可能并不希望被改变。”在韩松看来,从某种情况讲,我们今后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科技与未来这两大力量之间能否彼此怀有善意。这考验着人类的运气和智慧。
值得庆幸的是,未来和科技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正如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演讲中所言:“我们不会因为某个单点技术的突破,或者某个颠覆性产品的横空出世,就一下子进入元宇宙时代,但元宇宙涉及的传感、边缘计算、感知交互、全息影像、仿真引擎、空间声场、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等技术,会扎扎实实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这种改变的进程中,人类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善意,让科技变得可知、可控、可信,才能让未来可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原来的科技向善大会升级为“科技向善创新周”,拓展关注的议题边界,从技术、商业、价值创造与社会福祉提升等多元视角,一起展望未来科技趋势及其可能塑造的数字化未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场跨界、开放式的对话,一起打开空间的束缚,跳出原有的思维范式,去展望一个更安全、更包容、更多元,充满活力、创造力的数字化未来。无论你来自传统企业还是来自数字企业,无论你是技术极客还是对未来充满关切的普通用户,希望这些讨论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