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不尚贤
(理想中的政治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如果执政者能够停止对于贤能人才的尊崇,那么人民便不会如此热衷于竞争了吧。若能不对那些难得的财物过于珍爱,想来人民也就不会有盗窃的念头了。不去刻意显露、炫耀,人民的目光若是不触及那些足以刺激到欲望的事物,则民心就不会陷入迷乱,可以保持安定平静的状态。

因此,与“道”合为一体的圣人关于治理的主张是:不要使百姓有太多的想法与欲望,不要被无聊的知识带坏;填饱百姓的肚腹,使其免于忍饥挨饿;削弱百姓的竞争意识,使其远离利欲;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使其长年强身健体。如此一来,百姓们便既没有智巧也没有欲望,即使那些才干之士想蛊惑普通百姓、无事生非,也是无从下手的。

若能像这样按照“无为”的原则实行治理,办事顺应自然的法则,万事便自然顺理成章了。

【解说】

此章具体叙述了理想中的圣人政治。使人民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即其治理方案的重点。虽然与所谓的愚民政治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圣人的政治之道与其并不相同。将民众变得愚昧无知并加以利用,显而易见,圣人的心中是不会有这类想法的。《老子》立足于更广更深刻之处,因为“无知无欲”并非只是单纯的治理手段,而是关系到人类本质的一种理想中的生存方式,也是执政者自身的理想所在,亦与圣人的性格有所关联。这里包含着对人类创造出的尚贤文化的强烈批判。

的确,人们凭借着刺激自身的欲望,不仅生产力有所提高,随着知识积累量的增大,整体的文化都被大幅度推进。我们称之为“进步”,并且相信人类的幸福定会紧随而来。但对于这个理念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文化的进步的确为人带来了一定的幸福,但随之不断出现的不幸与悲剧也是始料不及的。到底什么叫作进步?伴随着进步而衍生出的竞争社会是否真的对人有益?对此,《老子》提倡:舍弃自作聪明的智巧,除去自身的欲望。停止一味追求进步的脚步,才能够实现在和平世界中与无知无欲的人们一起安详度日的梦想。

“尚贤”原本是墨家的主张思想,意指要尊重具有优秀才能的人才。它激烈地主张要尊重与人脉或血缘无关的优秀人才,儒家及其他学派也受此影响。战国时期的诸侯们遵于此道,于此展开了诸子百家的兴盛勃发,这无疑是当时的进步思想学说之一。然而老子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世间的混乱正是由民众炽烈的竞争心所造成的,因而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中的“智慧之人”与“尚贤”中的“贤”相同,具体指的是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优秀人等。人民大众若是能够做到真正的“无知无欲”,就不会受到他人任意方式的诱惑或煽动,这些人的小“智慧”、小伎俩便完全派不上用场了,无法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

“为无为”一句在第六十三章中也曾出现,可以参照其注释以助理解。 1QSB4PNUKkKgw4JMrW2JDo3i11KVsqoBJZlKgHuAHx+1vNtR4YzP3FTxEqdru5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