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视之不见
(“道”的体验1)

视之不见,名曰 ;听之不闻,名曰 ;搏之不得,名曰 。此三者不可致 ,故混而为

其上不皦,其下不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 。是谓无状之 ,无物之 。是谓惚

迎之不见其 ,随之不见其 。执古之 ,以御今之 ,能知古 。是谓道

【译文】

使劲睁大眼睛也看不见的无形之物,我们将其称为“夷”;竖起耳朵仔细聆听也无法捕捉到的无声之物,我们将其称为“希”;不停挖掘寻找也无法以手触碰到的微妙渺茫之物,我们将其称为“微”。我们无从追究此三者的形状与源头,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为一的。

在其之上并不会变得光彩四射,在其之下也不会显得阴暗晦涩。它们朦胧不清、若隐若现、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且最终也会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世界里去。这便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其物体的形象”,又可将其称为“惚恍”——朦胧模糊之意。

即便正面迎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头,随后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好好遵守古时最本原的“道”之立场,并以此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如此才可将古时万物始源最初的模样牢记于心。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道”的中心。

【解说】

虽说这是以“根源”的视角来描述“道”的一章,实则包含了一种观念,那就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来揭露那超越感觉与知识的朦胧之物,并在文中体现了这个观念的可实践性。关于本章,小川环树博士表示,“我认为老子是在谈论一种玄妙神秘的体验,以微弱的光在摸索中前进,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冥想者的描写”,博士给出了如此这般正确的注解。

究竟什么是贯穿世间万物始终的真正根源?单纯将其解释为“道”是没有意义的。天也好神也好佛也好,不论哪样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其真身、真相,换句话说,只有亲自参与进去,将其与自身融为一体才有可能探明真相,这种亲自体验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时隐时现的朦胧之物终将回归于无形无象的世界,等到通晓、实现“道”的境界之时便能明白,现在世间的一切,皆是由万物之始源自初始之时便延续下来的,无关过去与未来。

“夷”“希”“微”三字不仅同韵且发音相近,语义也是相通的,都是在形容以人的感官所无法把握的幽而不显的“道”。“夷”字与《列子·天瑞篇》中“太易”的“易”字是相同的,《列子》中有记载,“气形质具而未相离”与“易无形埒”,此二句皆是关于“道”的描写。“希”与本书第四十章“大音希声”中的“希”是一样的。“搏之不得”中的“搏”字在《说文解字》中被注为“索持”的意思,此处依据段玉裁的版本将“索持”一词注为“摸索而持之”之意。

将“故混而为一”中的“故”,理解为“因此”,这是较为普遍的解读,但由于与前后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明晰,此处还是将其视作“固”的借字来考虑。“夷”“希”“微”这三者并非各自分散,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

“其上”“其下”,到底是指什么呢?有人认为“上”是指“玄之又玄”的“道”的世界,“下”则指的是现象世界,这个说法并不是很准确。一般来说“上”都是光明向上之意,而“其上不皦”这一句却是“其上并不光明”的意思,想来“玄之又玄”这个形容不是特别恰当。此处的两个“其”实际上是指前段所叙述的朦胧不清的“道”。任何普通的物体都存在大小或明暗、光影等差异,而“混而为一”这句中所“混”之物则是无形、无象、无差别之物,这是本章所要表述的一点。

虽说将“绳绳”解释为“连绵不绝”是比较普遍的说法,但由于会使人联想到前后等关系,就不能说是最好的解释。按照《经典释文》中“无涯际之貌”一说来理解才是最佳。有人认为应该按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无穷无尽,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不清不楚、迷茫模糊。高亨由于误将“绳”字认作“鼆”字,所以将其注为“冥冥(昏暗的、不清不楚的)”之意。“绳绳不可名”是形容“道”的一句,与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和第二十五章中承带“天下之母”进而提出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句所表达的语义皆是一致的。

“迎之不见其首”与“随之不见其后”这两句是在说“道”不仅无形无状,而且也不会受到时光流年的影响,意指其源头是无从考究的,其末尾就更不用谈了。古时便已存在的“道”就这样原样延续了下来,一如既往地支撑着现在的世间万物,使人得以从中瞥见万物的始源——“天地之初始”的真面貌。这才是通往“道”的中心最正确的路。 Sy5EtyzyJReDVMHW5nS1Q1xN9Z0jVlfMrGsTne3p5zYnokmNUocTwblbH77E9j4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