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育改革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常见的阻力和惰性导致改革没有对学校产生影响。相反,这些改革极大地影响了课程设置、教职工和学校文化。
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范式。或者说,这些改革的设计强化了问题形成的机制。也就是说,改革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问题。
传统教育范式始于这样一种假设:为了在成年后的生活中获得成功,所有孩子需要掌握一套相同的知识和技能,所有孩子有能力且有兴趣获得相同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用课程大纲和预设的年级水平来确定儿童什么时候需要学习和考试,以及学什么、考什么,以确保他们已经学习了规定好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教育范式进一步假定,儿童必须由成年人进行明确的教育和管理。因此,我们将学生组织成由成年人监督的班级,并仔细地安排和管理他们的时间。
此外,传统教育范式假定所有孩子都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并以同样的速度进步。因此,我们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孩子的生理年龄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年级。
最后,传统教育范式像机器一样,根据孩子掌握规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机会和资源。因此,我们设置了成绩和考试。
传统教育范式中的一些要素在工业时代或多或少是有效的,但如今不再有效。引发当今对教育普遍不满的根源正是这种范式。
第一,除了少部分基础知识外,成年人要取得成功,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掌握一套相同的知识和技能。当今世界,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个人素质和技能的结合。然而,前面所述的这种过时的假设直接导致了所谓的成就鸿沟,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资源、环境、能力和兴趣,来让他们以相同的速度获得相同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当孩子被迫学习他们不感兴趣或与他们不相关的东西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聊而且心不在焉。当他们不断被当作失败者时,他们就会灰心丧气。当他们为了在同一项测试中取得高分而竞争时,他们就会变得焦虑,人际关系也变得不健康。当他们被剥夺了自主权时,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会降低。盖洛普学生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逐渐下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最高。这表明,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加,他们处于“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下越久,对学习的参与度越低。
第三,控制孩子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和在哪里学,限制了孩子发展出当今世界获得成功所需能力的机会。正如恩格尔指出的:
……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让青少年为毕业或大学学习做好准备,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更没有让他们为成年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我们希望年轻人变得独立而有能力,但我们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回答多选题、遵照教师的指示和记忆知识点,基本不给他们做任何事情的机会。我们认为社交是学习的障碍,然而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它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