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学生、家长和公众都普遍对当前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不满的根源在于很多已经被广泛意识到并有据可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和受教育程度上持续存在差距;很多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学生对技术进步迅速塑造的世界毫无准备。
现在的教育并不能平等地为所有学生服务,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当今教育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不同群体的学生学业成就持续存在差距就是明证。学生的家庭背景对他们的学业成就具有很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教育结果。
例如,有研究证实,在美国,有色人种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标准化考试分数、高中毕业率和大学入学率这三项学业成就指标上的平均表现都不如白人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学生的学业表现也因地域而异,美国某些地区的孩子比其他地区的孩子成绩更好。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系统也存在类似情况。
学生的先天条件对教育结果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孩子先天具有不同的智力、个性和兴趣。这些与生俱来的差异使孩子在学校里面对不同的命运,进而带来了不同的学业成就,因为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有些特质是受欢迎的,而另一些特质是不受欢迎的。受欢迎的特质有助于教育的成功,具有这些特质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并取得了更好的学业成就。具备不受欢迎特质的孩子不适应当前的教育体系,被看成失败者。孩子在学业成就上存在巨大差距,一些孩子成为考试成绩优异的优等生继续上大学,而另一些孩子甚至无法从高中毕业;一些孩子迅速超过其他人,被安排在资优班中,而一些孩子甚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或补课。
第一种成就鸿沟,即与儿童所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所属族裔有关的差距,受到了广泛关注。它被看作社会不公和经济不平等导致的结果。人们还认识到,如果不解决这个差距,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因此,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一直在考虑如何缩小这一差距。事实上,很多国家的政府最近发起的大多数教育改革都针对由于贫困和族裔差异导致的学业差距。
第二种成就鸿沟,即与天赋、兴趣和个性有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更糟糕的是,不少人认为这种差距是正常的,而且认为这是教育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这种差距是有意造成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分选机制,将人加以区分,并据此在精英体制中为他们安排不同的机会和位置。因此,除了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那些无法从传统教育中获益的孩子直接被当作表现不好的学生。看上去问题似乎在学生自身而不是教育系统。对家长和学生来说,第二种鸿沟是不满和痛苦的根源。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学生是当前教育实践的受害者。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有兴趣改变教学实践,这导致了差异化教育、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发展。
学生脱离学校是人们对教育不满的另一个来源。脱离学校的一种表现是许多中小学生对上学不积极。2017年,盖洛普学生调查(Gallup Student Poll)发现,在美国,五年级到十二年级的学生中只有不到50%的学生上学,近25%的学生基本不上学,另有29%的学生经常缺课。这些数据与2016年大致相同。该项调查还发现,只有20%的学生前一年没有无故请假或因为生病而缺课,而近30%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缺课。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40%的学生在指定年度没有取得成绩。
脱离学校的另一种表现是辍学,许多学生毕业前就离开了学校。例如,在美国,每年有100多万学生在拿到文凭之前就辍学了。2016年,大约6%的美国高中生辍学。
除此以外,许多人对学校抱有负面情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教育调查项目,根据这个项目在2015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世界上超过50%的15岁儿童表示对参加考试感到非常焦虑,略低于这一比例的学生表示他们对学习感到紧张。超过25%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没有归属感。
学生们在学校里也过得非常无趣,用他们的话说“觉得无聊透了”。2004年进行的盖洛普青少年调查(Gallup Youth Survey)要求接受调查的青少年选择三个词来描述他们在学校的感受,其中约50%的人选择了“无聊”,42%的人选择了“累”,只有2%的人表示在学校从未感到无聊。
缺课、辍学、焦虑、无聊以及学生们在社交、心理和情感上的健康状态,都是经常被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在求学过程中甚至作为成年人离开学校后,这些问题依然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教育机构无法让学生参与有价值的活动,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学习内容,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促进社交、心理和情感良好发展的环境——这些事实让教育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感到沮丧。
人们对当今教育不满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面对持续发生变化的世界,教育没有帮助孩子做好应对准备。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天的学校没有充分地帮助孩子发展未来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导致他们的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不匹配。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未来世界需要的,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并没有传授。
教育总是在与技术赛跑。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文明的革命性、颠覆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往往导致社会重新评估以前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重视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在一个阶段有用和被需要的东西在另一个阶段未必同样有用或被需要。同样,过去有用和需要的东西在未来可能过时。因此,纵观历史,各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在不断定义和重新定义值得被学校培养的优秀素质,特别是在重大变革时期。
我们正处于重大社会变革之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技术进步的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从而引发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智能机器(或人工智能)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以及全球物联网。这些“智能”机器已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在未来继续带来变化。
传统教育培养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越来越没有价值,甚至被智能机器淘汰。科技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和扩展人的能力,使人做事更高效,帮助人完成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使人摆脱琐碎、有害以及危险的工作。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扩展了人类的能力,使更多人摆脱了琐碎、危险的工作。但这种进步反过来使传统的生产线工作消失,一些人工的工作被机器所取代。机器越来越多地具备了与人类相同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人类素质,开始执行以前由人类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在执行某些任务方面,机器比人类优秀得多,而且使用机器通常比使用人类成本低得多,机器具有持久的服从性,可以比人类工作更长时间且不会抱怨。机器已经逐渐占据了传统上准备让人类从事的工作,这使得那些学校按规定要培养的素质不再那么有用,也不再那么令人满意。
最先被信息和通信技术削弱的是那些依赖记忆、信息处理和重复流程的知识。例如,《危险边缘》( Jeopardy !) 节目中最好的选手和世界上最好的棋手都是计算机,这表明了计算机在信息存储和处理方面的优越性。过去被重视的低级认知技能很容易被机器所取代,与此类似,过去被重视的遵循指令和坚决服从命令这种类似机器一样的品质,也很容易被机器取代。与此同时,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为传统上被低估的人才创造了机会,使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才。例如,当需要死记硬背的工作消失时,需要高阶思维(如创造力)的工作数量就会增加。结果,随着生产阶层地位的下降,创造力阶层的地位随之上升。当有利于线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所谓左脑技能的工作实现自动化时,基于右脑的能力就会变得更有用、更满足需求。
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多闲暇时间和可支配的收入,这样人们就能够消费除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欠发达国家必须注重基本生存需求(如食物、清洁水、住房、基本医疗),而技术发达地区的人们能够在心理、审美、智力和民众的社会需求等方面消费。因此,在发达经济体中,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时尚、美容和其他服务于心理、审美、智力和社会需求的行业已经变得与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行业(如食物和住房)的规模一样大(也许更大)。
这些新的行业为传统上被低估的能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使它们变得更有用。例如,随着咨询业发展,人际交往和自省能力变得非常宝贵,各种各样的治疗、私人训练和人际沟通技巧变得非常有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消费各种形式的艺术,比如视觉艺术、电子游戏、美观的设备和家具、具有艺术感的食物、电影……艺术鉴赏能力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同样,不断扩大的电视和视频行业为那些在讲故事、表演和搞笑方面有天赋的人创造了机会。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无用的能力开始变得有用了。
21世纪的人才能力框架包含了一系列以前不被重视的技能和特征:沟通、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合作。还有其他许多传统教育不重视,但在新时代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技能、能力和特质:个人性格、创新力、右脑技能、创业技能和思维、个人能力、国际竞争力、思维模式,以及非认知性技能或软技能。
总的来说,传统学校没有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世界上许多学校仍坚持传授过时的技能,忽视了在新世界中已经变得至关重要的能力。其结果是学生的能力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不匹配,这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数百万人找不到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2015年全球领先的猎头公司瀚纳仕(Hays)与牛津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瀚纳仕全球技能指数》( The Hays Global Skills Index )中指出:
随着(劳动力市场)就业率的下降和长期失业率的增加,企业仍然难以填补职位空缺。空缺的职位和高失业率,这对明显的矛盾清楚地表明了雇主所需要的技能与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之间的不匹配。
如果教育不改变,学生能力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情况将继续恶化。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的孩子将非常遗憾地对未来毫无准备,从而无法在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取得成功。他们将无法享受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