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林第一书记

凡 夫

文联邀请作家们到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采风,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阮洪流。这是一位中年汉子,“国”字脸,浓眉朗目,身板壮实,一看就是个干练的角色。

村主任李百刚到城里帮村民推销土豆去了。接待我们这二三十号人,一切都由洪流亲力亲为。参观,走访,介绍,座谈,吃喝住行,洪流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

同行们选择了不同的村民作为采访对象,我则想写写洪流。头天晚上,给他发了一条微信,提出了几个我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交谈,是利用次日午后小憩的空当进行的。

时间匆匆,交谈也匆匆,回城后写了篇文章,总感到文字浮着,意犹未尽。两年后,《芳草》在襄阳举办“美丽乡村”写作笔会,与会作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写乡村,必须深入到乡村去。笔会后,我决定重访大林,和洪流一起,在山里住几天。

大林村七沟八梁。8个村民小组220户人家,星星点点洒在这些沟沟梁梁里。

7年前,洪流到大林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兼大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迈开一双脚板,钻山沟,爬山梁,把全村200多户人家挨家挨户跑了个遍。妻子买的“探路者”户外鞋,竟被他磨烂了几双。

洪流早听说大林村穷,一圈转下来,没想到比他原来想象的还穷。村里没有网络,看不到电视,虽然通了电,但收苞谷时只能开一台脱粒机,再加一台就带不动了。70%的人家仍住的土坯房,有的已变成危房,墙上裂很大的口子,里面能看到外面,外面能看到里面。比这些更闹心的是交通和用水。提起这两件事,村民没有不摇头的。

大林村除一条从店垭镇通往村委会的村级公路外,剩下的全是羊肠小道,人们的“交通工具”是一双脚板,“运输工具”是竹背笼。种的苞谷运不出去只好喂猪;喂的猪运不出去只好自己吃;药材杂货运不出去只好烂在山里。人们最害怕的是得病。范延清的父亲得“鼓症”,没法子送出山治,39岁就去世了,死去时睁着眼睛闭不上。村团支部书记范世昌肚子闹病,疼得扳扳神的(死去活来),绑个担架往黄堡送,才走到红土湾,人就咽了气。杨承国大娘抹着眼泪对洪流说,我从五六岁起就拄个棍子、背着背笼走泥巴路。交公粮、卖统购猪,都是用背笼往黄堡送,来回40多里,天麻麻亮就上路,天黑定才回到家里,浑身累得跟要散架一样,如今快70了还在背着背笼走泥巴路,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村里人都说大林是把漏壶(喀斯特地貌),吃水全靠天。洪流到村民家走访的时候,发现家家户户房屋附近都有个石坑或者铺块塑料布的土坑,坑里装着不多的水,有的已经长满绿苔,虫子在里面爬来爬去。他很奇怪,问这水是干什么用的,老乡告诉他吃啊!这水能吃?不吃咋办?要保命啊!曾当过老师的刘天银告诉洪流,大林的水比油还金贵。一水至少三用:洗了脸洗衣服,洗了衣服还要拿去饮牛。姑娘找对象,首先要看男方家蓄水坑是大是小,是石头的还是土的,哪家有个装水多的石坑,小伙子找对象都好找一些。洪流纳闷,遇到天旱,蓄水坑里的水不够用怎么办?刘老师指了指远处的山沟说,那就得到几里或几十里外的浸水坑去背水。浸水坑很小,一夜只能浸三五担水,有的甚至只有担把,背水人要在天没亮前打着手电筒去“抢”,去晚了,就背不到了。大林人喂猪,每家只敢喂一头,多一头也不敢养。为啥?水太金贵。70多岁的“盼水爹”刘大爷抓着洪流的手说,大林人祖祖辈辈都盼望着能有一条好路走,和城市里人一样吃上自来水,你们能把这两桩事办好,就是大林的活菩萨,我们给你们烧香磕头。

洪流回忆说,他在村里吃的第一顿饭,是闭着眼睛硬吞下去的。吞下了这碗饭,他也就下定了决心:不把乡亲们的难事解决好,不啃下这些硬骨头,绝不离开大林!

洪流选择的第一块硬骨头,是难度最大的水。他还是用自己的老办法,迈开双脚四处走访,在周祥义、王代全两位老人的指点下,由王代军领路,在村子最边缘的山脚下找到了一个泉眼,这让洪流喜出望外。村支部带着大林人修建了全村第一个提水泵站,在山顶上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大型蓄水池,安装了1500米的提水管道,铺设了8000米的供水管网,泵站把水提到山顶,然后利用自然落差流向各家各户,大林人第一次用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面对村民的一片感谢声,洪流并不满足。因为他发现,这股泉水毕竟不够大,单靠它还不能满足全村用水的需要。他思摸(思索捉摸),喀斯特地貌区虽然装不住地上水,但不一定没有地下水。他请来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专家吕先敢一行,扛着地下水勘探仪,在山沟里一连转了个把星期,一天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杨岔冲,吕工四周看看说,这里有戏。于是,在几个山梁上架起仪器交叉一照,哈,果然在沟中心地下620米处发现了一条暗河。洪流高兴坏了,大林打出了村里的第一口井。这口井一直打到720米。当地下水咕嘟嘟冒出来的时候,好多大林人都哭了,“盼水爹”刘大爷颤抖着嗓子连声叫“活菩萨、活菩萨”,当场就要给工作队和打井队下跪,被洪流一把拉住了。

有了泵站的水,又有了井水,大林人彻底告别了“水贵如油”的历史。接着,洪流开始啃第二块硬骨头:修路。

大林的公路就是从店垭镇到村委会那一段,其他全部是泥巴路,有几个组甚至连泥巴路也没有,只能走田埂,村民出行和运输十分不便,既影响生活,也制约着经济发展。洪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在市局的重视和公路部门的支持下,把水泥路修到了各个居民点,一些居住偏远的独门独户,也铺了石子路。为了调动村民修路的积极性,村里规定,修水泥路每米补助100元,铺石子路每米补助10元。山上有的是石头,山民有的是力气,如今又有了好政策,行路难这只拦路虎就这样被降伏了。路通了,班车开进了大林,过去到黄堡得走半天,眼下只要半小时。进出方便了,大林人的生活和生产有了最基本的条件。

啃掉了这两个最难啃的硬骨头,洪流和村委会班子乘势而上,争取电力部门支持,把原来只有3个台区,3个变压器,总容量100千伏安的农网,改造成10个台区,10个变压器,总容量1000千伏安的农网,满足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接着,积极与电信公司协调,开通了4G宽带网络,全村实现了信息和通信畅通,家家都看上了电视。村里还建起了卫生室,出资培训医护人员,配齐配全医疗设备,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走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用网络难,看病难这“六大难”一一化解了,下一个更大的课题,是解决脱贫致富难的问题。

洪流一头扎进群众中去找办法,他发现贫困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除了自然条件较差以外,最大的问题,是一些人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精神不强。有的人等着拿补助,拿了补助就去买肉吃。给他们提供种山羊,他接手就杀了炖了吃。后来不给他钱,也不给他能吃的东西,直接送给他化肥,他却用化肥换酒喝。但是,他们中也有不甘贫穷、艰苦奋斗、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先进分子。郭大荣就是其中的一个。郭大荣是大林村第一个万元户,后来在一次突发事故中失去了双眼。但是,这个连眼珠都没了的硬汉子并没有被困难压垮,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一年拄坏20多根竹杖,学会了养猪、种烟叶、炕烟叶、种药材等农活。他往猪圈边一站,听听猪的叫声,就知道猪的健康状况;在地里一蹲,摸摸茎干,就知道药材的长势;脱去外衣上半身往炕烟炉里一探,就能准确说出炉里的温度。他还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把樊光银等14个贫困户请来务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村里有人想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他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他还投资修建了两个蓄水池。在满足自家用水的同时,无偿提供给周边村民浇田、饮用。

郭大荣的事迹很让洪流震撼,他深深为郭大荣的精神所感动。村党支部在全村树起了郭大荣这面旗帜。村民从郭大荣身上,看到了榜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努力的方向。那些有等靠要思想的村民照照郭大荣这面镜子,无不感到汗颜。村民们有了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一个思脱贫、奔富路的浪潮开始在大林涌动。洪流和党支部一班人因势利导,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打响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因户因人制宜,采取精准帮扶措施,帮助20户贷款110万元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28户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协调成立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养羊,养猪,养牛,仅2016年,就为他们争取到国家扶贫资金奖补56万元。对有劳动能力却没有土地的贫困户,鼓励他们到种植大户那里去打工,组织季节性外出劳务创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帮他们申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落实医疗和教育扶持措施,确保全部贫困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辍学。村里还注意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光伏发电建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道路边和每家每户的晒场边,都安上了太阳能路灯。一到夜晚,天上是星星,地上也是星星。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大林人基本跳出了穷坑,扔掉了贫困帽子,迈步走上致富的光明之路。近7年来,先后有9名山里娃走进了大学校门。高才生刘文章武汉大学毕业后,又考进国家行政学院读博。

大林的脱贫攻坚战打得很漂亮。谈及自己的体会,洪流说得很实在,他说,你别看我有这么大的个儿,即使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一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大林村有今天的变化,靠的是政策、组织和群众。

洪流说,脱贫攻坚,是国家战略、国家行为。这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这些政策气魄大,力度大。作为村第一书记,我的职责就是把这些政策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把惠农政策变成惠农行动,把党的温暖化为富民举措,不让好政策在我这个环节掉链子。他举例说,大林220户人家,原来70%仍然住的是土坯房,其中有10户是危房,对农村危房改造,国家有很好的政策,但有的农户就是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做工作,一次次上门讲政策,讲房改的好处,不怕把鞋底磨破,不怕把嘴皮磨烂,不把思想打通就不罢休。由于抓住了机遇,工作做得比较细,现在大林农家基本都告别了土坯房和危房,住上了红瓦粉墙的新房。

我向洪流提出一个问题:危房改造,有的地方采取集中搬迁的方式,村庄建设得像城市街道一样,房屋一排一排,整整齐齐,非常漂亮,大林为什么不采取这个办法?洪流笑笑说,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刀切,一律化。在危房改造前,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了许多村民的意见,他们说得很实在:你们城里人过日子靠工资,农民靠啥?得靠种和养。不让喂猪,不让养鸡,不让种菜,来了客人,还得拿钱买肉买蛋买菜,乡下人能这样过日子?再说一个自然村的形成,大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农民选那个地方住,是有道理的,随便拆了集中安置,不见得是好法子。他们还对我说,像大林这样的山区,主要农作物是苞谷,苞谷的主要用途是养猪,养猪不仅是农民自食的需要,更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住房改造,不能为了好看,断了农民的财路。农民朴实的言语,把洪流心里说得豁亮。大林的危房改造,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把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让农民满意、让农民高兴放在第一位。不跟风,不做表面文章。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洪流对全村220户住房进行分类排队。对于原本就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村和自然户,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在原地进行改造,是危房的扒掉重建,是土坯房的改为青砖红瓦,原来基础比较好的进行包装美化;对孤老鳏寡、生活不能自理、居住地条件恶劣,无法解决水电交通的农户,分三个居住地,集中建房。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为每个农户建一个牛舍,一个猪舍,一个鸡舍,一个晒场,一个室外厕所,不仅要把住房建得漂亮,还要把牛栏猪舍也建得漂亮;不仅要让人住得舒心,也要让家畜家禽也住得舒心。在一个水泥晒场上,58岁的周正全正在和妻子翻晒苞谷,他告诉我们,今年苞谷收成不错,每亩可产千把斤。苞谷多了,正好养猪,晒场的周边,呈凹字形盖了8间猪舍,养了13头母猪和16头肉猪,晒场的下面,修的是化粪池,猪粪经过充分发酵后,施到地里当肥料。地里不用化肥了,长出的苞谷品质得到提高,用高品质的苞谷当饲料,猪肉的味道就更香了。洪流对我说,大林采用这种有机循环的种养模式,不仅不影响环境,反而光大了那种只属于农耕文化的美。我们和周正全夫妇拉了半天家常,一点也没有闻到猪场特有的异味。要是他不介绍,我也根本不会想到晒场下面是化粪池。我在心里想,城市有城市的美,农村有农村的美,乡村建设干吗非要拿城市的模式去套农村呢?像大林这样,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不更可以焕发出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美吗?

我和洪流交谈,他很少讲自己,他总是对我说,我是襄阳市国税局委派到大林的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帮助大林村脱贫致富,不仅是工作队的任务,更是全局的任务,税务局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我背后最强大的靠山,就是税务局这个团队。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本洪时刻都把大林村的脱贫工作放在心上,当他得知神龙永康药业公司有寻找药材收购集中点的意向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推动大林村产业转型的良好机遇,当即与公司联系,为大林村牵线搭桥。谢局长还实地考察了永康药业公司生产车间和原料存储仓库,详细了解了公司药材收购的规模和种类。公司负责人根据大林村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推荐大林村种植益母草和皂角树两种药用植物。谢局长又和专家一起到大林村现场调查,把种植计划落实到户,安排到地。市局还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全局整体工作的大盘子,定期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城区7个分局和保康县局共同参与精准扶贫攻坚战。市局和各分局领导成员,每人结对帮扶1至4户贫困家庭,和业务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验收。大林村脱贫攻坚能够取得可喜成果,依靠的是税务局的集体力量。说罢,洪流领我看了谢局长引进的益母草和皂角树基地。益母草已开花结籽,皂角树长有一人多高,树腰长满了疙疙瘩瘩的皂角刺,这些剌可是消肿排毒的良药哩!

谈到依靠群众,洪流体会很深。他说,脱贫攻坚,最深厚的力量存在于群众之中。我们推出郭大荣这个典型,比我们讲多少话,说多少大道理,磨多少嘴皮都管用。一个盲人,自己提出不要国家照顾,还带领那么多农户一起奔富路,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叫困难?先进典型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和示范作用,郭大荣这个典型,起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后来,我们又陆续推出了团结邻里,和睦家庭的好婆婆孙永年;孝敬瘫痪老人,照顾多病妻子的男子汉王德俭;无怨无悔,赡养年迈公婆和受伤丈夫的好媳妇周正悦;继承革命传统,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电管员叶孔银;多年如一日,修路护路的义务护路员梁大发;单身撑起一片天,勤劳致富的女中豪杰周正美;等等。这些典型让乡亲们认识到,脱贫致富,不仅要摆脱物质的贫穷,争取物质的富有,更要摆脱精神的贫穷,争取精神的富有。物质和精神双富有、双文明,才是精准脱贫的应有之义。

从2015年进村开始,洪流在大林一干就是7年。和他同时进队和比他晚进村的工作队员,先后都回了机关,洪流成了襄阳市驻队最长的第一书记。问及这7年来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洪流沉思了片刻,眼中有泪花闪动,他说,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林乡亲已把自己当成了自家人。我每次从城里回到村里,乡亲们见了,都亲热地招呼:“阮书记回来了!”“回来了”,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分量很重。它表明了乡亲们对我的认可,没把我当外人。每次听了这个招呼,我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特别满足。

进大林三天,洪流陪着我把全村七沟八梁都走遍了,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村民的笑脸,听到的都是暖心的问候:“阮书记过来坐一会儿!”“阮书记进屋喝口茶!”路上的狗见了我汪汪大叫,一看到洪流,立刻不叫了,摇着尾走拢来,在他的裤脚上蹭。洪流几乎可以叫出每个村民的名字,哪家几口人,有什么人在外打工、上学,主要经营项目是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他心中都有一本账。我们来到林金龙的家里,他73岁,身体有病,妻子王正凤采药刚回来。他告诉我,他家原来住的是三间土坯房,每逢下雨到处漏,屋里摆满了瓢瓢盆盆,檩子椽子都朽了,遇到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生怕房倒屋塌,把二老埋在里面。阮书记走访时了解到他家的困难,趁第一批危房改造的机会,帮他家盖了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还在门前修了个大晒场,晒场边修了一道很有艺术性的栅栏,夫妻俩心里高兴,又在栅栏外种了一排花,我们来的时候,只见粉红的格桑花、白色的蓝木菊、紫色的三色堇、大红的大丽花开得正旺。我请金龙大叔谈谈这几年农民生活的变化,他脱口蹦出四个字:翻天覆地。他说,我原来真的不想活了,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要争取多活几年。

寒露已过,正是山区大忙的日子,人们都忙着摘烟叶、掰苞谷、收药材。晒场上,屋檐下,堂屋里,偏屋里,到处都晒着、晾着、堆着金黄的玉米棒和玉米粒、刚摘回的绿烟叶、已烤好的金烟叶,以及黄白色的白芨根茎和模样像人参的七叶一枝花块茎。刘天东一边忙着把新摘的烟叶从农用车上往下搬,一边喜滋滋地对我们说,他家已卖烤烟1400斤,收入2.2万元,烤好了没来得及卖的有2000多斤,新摘的没有烤的还有千把斤,今天烟叶的成色不错,价格也不错。加入知源养殖合作社的刘开常是养猪大户。去年猪肉价格高,大赚了一把。今天猪肉价格下滑,虽然亏了一些,但他相信有跌就有涨,现在小猪便宜,正好多喂一些。73岁的陈永登认为发展茶叶是一个好门路,他正在和几个种茶大户商量成立一个茶叶合作社,让大林的茶叶产业形成规模……

当我要离开大林的时候,一支铺路队开进了山,搅拌机轰隆隆倒下了第一车混凝土。洪流对我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展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强劲的势头,进出大林的人员和物资越来越多,原来的水泥路显然已经不适应了,洪流和村党支部商量,采取村里自筹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的办法筹集扩路费用,并争取到一笔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要把从大林到店垭镇的主公路加宽一倍,由一车道变为两车道,这样会车就容易了。村里其他道路的提档升级工作,也将要逐步展开。

说到这里,洪流抬眼眺望,蔚蓝的天空上,正好飞来一群大雁,大大小小的雁在头雁的带领下,排成“一”字,勾嘎呼唤着,在白云间向前飞翔…… 2G0eJ2i+25i2WIl9JuH/buHXjHn7+3QOTw/5eVEgHuTHDGyPzP9OS5Sd3CyK/w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