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中关于个体书写的进境,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这里有几个概念要做一点解释。

“平正—险绝—平正”,第一个“平正”,是通常意义上笔法与字结构的工整、匀称,这是学习书法首先需要做到的。学习过几年书法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

“险绝”,指对第一阶段“平正”的反抗、反叛。如果书写逐渐成熟,对重复的不耐烦、对循规蹈矩的厌倦、对书写中个性的表现,都会使人去寻找更自由更有趣味的样式,这便是对“平正”的偏离。尽管有人在意识中,有人在潜意识中,但这是一个注定会出现的阶段。孙过庭用“险绝”来指称这个阶段对规范的偏离,其实“险绝”只是一个代称,它泛指一切偏离规矩的感觉和目标,不同个体的感觉和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在某些人那里,不一定会达到“险绝”的程度。

第二个“平正”与第一个“平正”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外观和审美感觉上的“平正”,这种“平正”包含书迹整体的平稳、匀称、从容,但与第一阶段的“平正”完全不同,其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变化。孙过庭认为,这些作品包含“夷险之情”和“权变之道”——仔细体会,它们实际上是代称作者人生中的一切重要感受。

这里隐含的问题是,一位到达“人书俱老”阶段的作者,他的书写是不是确实能够蕴含这么复杂的内容;如果能够,它是怎么进入到书写里去的,观众又如何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这一切。

孙过庭论述的是一个个体的书写从起步到取得杰出成就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生的经历大致上有一种对应的关系。

复归“平正”是经历了第一次的“平正”和“险绝”的结果。第一次的“平正”是通过初学者的努力而挣得,他还只是努力去掌握基本的技能,这一阶段对应的是接触世界、积累人生阅历的阶段,心有所感,但还做不到把内心体察注入自己的书写中。

接下来的“险绝”阶段对应的是人生走向成熟的过程,挫折、不平、愤懑、怨恨、狂喜,种种体验,不一而足;技术、形式上的基础已经奠定,开始追求程式之外的东西,追求内心生活的表现。这一阶段的书写,表现为破坏、实验、标新立异,有时甚至到达解散、崩溃的边缘。

接下来,一位书写者必须对这一切进行调试,把不协调的东西一点点进行修整,以至于让形式逐渐达到适度、均衡,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悦目。当然这一过程中有挣扎,有不安,有痛苦,但这些都必须隐入平静的外表之下,似乎必须等待一切波涛的平息,那一平如镜的水面才是水的常态。任何强烈的个性都必须退回内部。

虽然大部分学习书法的人未能充分体察这三个阶段的状况,但只要有过较长时间学书经历的人,大体上都有过其中包含的欲望、寻求、坚持和收获的体验。

孙过庭没有忘记提醒人们它与孔子关于生命阶段的论述的关系,加强了人们对书法与年龄紧密相关的印象。

《书谱》通过王羲之对“人书俱老”的状态有一陈述:“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不激不厉”,可以理解为对人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书法作品的描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成为长期以来对“人书俱老”权威的阐释,对书法理想境界权威的阐释。 Tszv4CTyJKwh7mekAF+UrKdTAZwQRMRuTttXc0RhzAe2sacxMeFUBA1RAS/QTm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