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reface|卷首语
以开放的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下的金融新征程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香港

过去40多年,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10月,中国银行业资产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多个领域走在世界金融界的前列。

我们看到,今日之全球经济,正经历一场持久而深入的结构转型与增长放缓,而今日之中国金融,也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即将开启新征程。

首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促使经济金融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下,全球经济运行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虽然其细节特征还在迅速变化之中,但大致轮廓已初具雏形:全球化已经遭遇挫折,总体上进入暂缓阶段;与全球化相伴随的高增长和低通胀阶段基本告一段落;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主要经济体的收入差距也在持续分化;技术创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主要领域;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动荡的环境下难得的全球化共识……

面对大变局、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求解时代发展难题的中国答案,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因此,在金融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自然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调整金融的模式、业态、产品和服务方式等,从而更好服务正在处于创新和升级中的实体经济;如何回应小微、绿色、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平衡好收益、风险和社会责任;如何提高金融普惠性,帮助更广泛的居民群体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功和红利,培育有利于内需增长的财富效应;如何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对全球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如何响应国家外汇改革、“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客观要求,积极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以今天中国的经济金融规模以及与全球经济金融的密切联系,如果脱离全球趋势,很难看清楚中国经济金融的状况;同样,如果不考虑中国的走势,同样也难以清晰完整地把握全球经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开放的视野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下的金融新征程,极为重要,极为迫切。

Usi+13P8uOh4LcGf5yTJts36KRYamsvwP3GTx7QjWVCElX7EVIDmvzWFcnVGpH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