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资本主义时期的出现:劳动者、工厂、货币的异化

《资本论》:彻底解释资本

在马克思的心里,《资本论》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一直到他去世时,《资本论》才刚刚稍微成型。对他来说,这本《资本论》如果要完整地写完的话,应该是关于资本的解释——到底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么来的?我们如何解释资本的作用?资本在经济、社会、国家乃至于文化的层面,到底造成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和影响?还有,甚至要解释资本的未来会走到哪里去。

在马克思的解释中,资本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这本书叫《资本论》,讲的是资本的运作,而经常看到的和资本连在一起出现的名词,叫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指的是大约从18世纪末到马克思自己生活的19世纪,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不过在马克思去世之后,他对资本主义的描述仍然有效,因为他所描述、形容的这种时代的特色延续了下来。一直到今天,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我们基本上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15、16世纪发展,18世纪明确形成,19世纪发展扩散,一直延续经过了20世纪,甚至进入21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最凸出的现象,在之前的人类历史中绝对没有出现过的,马克思特别准确地描述了,那就是“资本主宰人类社会”。

当生产者与生产工具分离

为什么在18、19世纪,资本会成长到具备了主宰社会的力量?这个变化是马克思的历史学首先说明的。

依照马克思的概念,资本和工业化密不可分,而工业化形成的最基本状况,就是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开始出现了生产者无法拥有生产工具的特殊现象。这意味着,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阶段,一直到18世纪前的欧洲,人是作为一种会打造工具的特殊动物来进行生产的,人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正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人的生产工具是锄头,是铲子,是榔头,是铁钉,不管是农夫还是工人,都必须要运用生产工具,才能够提高生产力。在农田上生产出农作物,或者是去打出一块石块、做出一双鞋子,不管哪一个行业,牵涉生产,都需要有生产工具。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绝大部分生产工具都是由生产者所拥有的,直到18世纪以及进入19世纪之后,在欧洲出现了工业化,人们发现可以用蒸汽的力量来替代人工,创造了蒸汽机。先是蒸汽的运用,接下来发展出机械和技术,产生了我们不能忽略、不能遗忘的,在那个时代极其新鲜的东西——机器。它是庞大的、不依赖人的力量的、由科学所驯服的、让人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然力量的特殊生产工具。

这一生产工具首先需要技术上有极大的突破。其次,它极为昂贵。因为昂贵,所以就产生了和生产者分离的条件,运用机器的人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拥有这些机器,拥有机器的人和运用机器的人分离开来,产生了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的现象。

资本主义如何出现?

1. 劳动者/劳工:贩卖自己劳动力的人

机器这种生产工具要如何才能拥有呢?它需要有人先累积了一定的货币,将这些货币拿去投资,建造在那个时代相对庞大而且昂贵的机器。这些货币先累积了,然后运用在建造机器上,就变成了最初的工业资本。

所以为什么会产生资本的需求?因为必须用这种方法生产:累积足够多的钱,不是用来消费,而是拿来制造机器、买机器。这类有钱人拥有了机器,不会自己去操作机器,因为拥有机器让他们取得了一种“特权”,取得了地位和身份,他们可以用这个机器及其可以生产的价值,雇佣别人帮他们操作。于是有了特殊的生产者——自身不具备生产工具的人,马克思在他的理论里明确地把他们称为“劳动者”或者是“劳工”。

所以在《资本论》中,在马克思的理论里,劳动者、劳工,这不是一般的称呼。比如说对马克思而言,在农田上的农夫不叫“劳动者”,因为农夫自己拥有锄头,拥有耕田以及收割的所有工具,不是在和生产工具分离状态下劳动的人。“劳动者”是特殊的机器时代、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现象中所塑造出来的人,这种人最大的特色不是工作去制造出生产品,用生产品来交换生活所需,而是贩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形态,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与社会现象,这是造成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2. 分工细化,工厂出现,效率提高

第二个关键因素,为什么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除了工业化之外,我们不能忽略分工制度。这个时期人们对分工以及分工会产生的效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一定要提到代表性经典——在1776年出版,由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1776年也是美国反抗殖民母国英国,爆发了革命的那一年。也有人说,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在世界历史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同样在1776年所爆发的美国革命。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非常复杂,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个人要增加财富,和集体组织性的增加财富是很不一样的。

在集体的层面上要创造财富,最有效的方法是分工,这是在个人层面做不到的。分工是将生产的程序切分开来,变成一个个不一样的阶段,而且如果每一个阶段都尽量简单化,每一个人可以单纯地只负责这简单的一段,人人专精于每一段所需要做的工作,再将各个阶段连接在一起,就能创造出生产力上惊人的突破。

《国富论》里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那就是制造针。原来一个工人,他从最早的原料开始一路打造、打磨,一直做到最后,一天也许可以造3根针。可是如果把针的制造程序分成10个步骤,由10个工人来做,每一个人只负责一小段,做完了交给另一个人,他做的永远都只是这一段,就会发现10个人一起做,同一天,也许他们可以制造出300根针来,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一个人一天的生产效能,从3根变成了30根。在这里人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并没有增加和改变,只是因为分工就可以有这么巨大的作用。所以在18世纪末,欧洲发现了这项今天我们完全视之为理所当然的工作程序,带来了巨大的突破。这甚至不需要生产技术上的改变,只是将改变放在生产组织上,把以个人为单位的工匠式生产组织,变成更广大的分工合作模式。于是这样的分工合作就产生了和以前的工匠式生产不同的环境,后来称之为工厂制度。工厂制度就是把一段又一段的生产流程在空间上安排组合在一起。生产组织方式改变了,就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分工的概念,从19世纪末开始不断地扩展升级。刚开始是最简单的一个物件,比如说一根针,在它的生产内部程序上进行分工。不过效率上的提升不会只在这个层次上发生,往上一个层次,那是专业分工。每一个人具有一种专业,只做一样东西。他的专业性越高,效能也就越高。再往上,从生产到分配都可以专业化,借由专业化产生更高的效能。从18世纪末进入19世纪,在欧洲,分工的概念非常普遍,但分工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如果没有配合的条件,分工系统就维持不下去。这个条件是什么呢?假设有一个专门生产锄头的工厂,雇佣10个工人,这10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100根锄头出来。那配合条件是,这100根锄头必须要有交易的系统,让它可以卖得出去,要不然,这10个工人拿着100根锄头干什么?这个工厂一天生产100根锄头有什么用?

每个人都在生产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跟自己的所需相比严重过剩。分工让你快速制造出远远超过你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你就要把不是你真正要用、你所需要的东西,放进一个系统里进行交换,才能够维持你的生活。专业程度越高,交换的系统也就越复杂,它要能够处理的交换就越广泛、越多元。

借由有效、复杂的交易,分工也才能够变得更细,才能够更专业,才能够更加提升效率。

如何让交易系统广泛而且多元呢?于是又一定要有能够合理计算价值的工具。更明白地说,就是需要有货币,而且需要有功能普遍、一致的货币。

货币的异化:从人的工具到人的目的

到18、19世纪,人类运用货币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了,但货币到这个时候进入了新的阶段,产生了特殊的新现象。货币快速地脱胎换骨,功能大幅提升。因为必须要靠货币来维持复杂的交易系统,才能够让每一个分工下的专业生产出来的货品进入系统中,让分工可以继续提升它的效率,继续细化。

在这种状况下,依照马克思的说法,就使得货币从量变走到了质变。人们为了要有更方便的交易,必须创造更方便、更好用的货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交易,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货币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甚至货币就变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刚开始,钱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去交换别的东西而存在的,但是后来钱不再只是钱了。钱可以帮助我们储存价值,可以帮我们换取地位。到后来钱变成了数字,它本身变成了人愿意付出生命代价去追求的对象。

原来是一种工具,后来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要到一方面它让人遗忘掉了本来运用工具要去追求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个工具重要到本身似乎变成了目的:这不就是“异化”吗?本来是一种工具,本来是为了服务特定的人或者是发挥特定的作用的,但是这个时候它已从量变到质变,地位越来越高,高到后来反过来了——货币、金钱,以及由货币、金钱脱化而出的资本,变成了主人;甚至它通过主宰交易系统,进而主宰了牵涉在交易系统中的所有人。所以在资本主义里,货币也“异化”了。 KX1ibmrz4HPYwFcKN+w/j6k5jhk05f0TRR1ZZN4JSlvvll4ov6dmv9XkyznauJ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