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父亲今年九十了,耳不聋,眼不花,精气神十足,广场溜达时,偶尔还会跟着秧歌队扭几圈大秧歌,聚会时经不住众人起哄,就亮开嗓子唱一段陕北民歌。

但爷爷病故时,只有30岁。所以我觉得,寿命与基因关系不大。

爷爷死时,父亲只有12岁,下面还有三个妹妹,最大的7岁,最小的1岁,奶奶虽年轻,但长着“三寸金莲”的小脚,无法下地干活,也算不上利索女人,父亲一下子就担起了养活全家的责任。当时村里已搞过土改,家里有几亩地,父亲天生能吃苦,脑瓜也灵,人又实诚,没几年就成为远近有名的好庄稼汉,熬了个好威信,到结婚年龄,家里虽穷,还是娶到了来自殷实人家的母亲。外祖父看重的是父亲的人品。

当时的农村,孤儿寡母免不了受人欺负,特别是同家族人的欺负。爷爷死后不久,家族的几位长者就逼着奶奶改嫁,但奶奶放心不下几个孩子,没有立马顺从。直到母亲过了门、大姑和二姑出嫁后,奶奶才带着三姑改嫁到50里外的绥德农村。之后,父亲每年正月去看一次奶奶,我小时候走的最长的路就是跟随父亲去看奶奶时走的那条路,那是一条从吴堡县出发,穿过佳县,再进入绥德县的山路,中间要爬几次山,我走累了,就得父亲背着。

父亲16岁那年,正值榆林城解放之际,需要农民工到前线抬担架,村里分配到三个名额。即便抬担架,毕竟要在枪林弹雨中奔跑,还是有生命危险的。按理说,父亲是“独子”,这事摊不到他头上,但国民党政府治下的村公所偏偏派他上前线抬担架。当时的村长是父亲没出五服关系的爷爷,也正是他当年逼着奶奶改嫁。父亲的外祖父可怜自己的外孙,怕他丢了命,七凑八凑借了6块银圆交给国民政府,才把父亲赎了回来。

农村人起名,同一辈分人的名字里有一个相同的字,这样,从名字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辈分和族人的长幼排序。父亲是他那一辈中,唯一无法从名字读出辈分的人。原因是,辛庄村张姓家族没有固定的辈分谱,通常是年龄最长的起名后,其他同辈的人跟随。父亲是他那一辈中最年长的男性,起名“福元”,但没有人跟随“福”字起名,他之后的同辈人都用了“建”字。到我这辈,我是最年长的,起名“维迎”后,其他同辈人的名字多从“维”字了。父亲说,我比他有出息。

但不知为什么,父亲小的时候,村里的外姓人都不欺负他。不仅不欺负,还关照,所以他的异姓朋友很多。父亲的朋友圈,也影响到我小时候的交友。我的小朋友中,异姓孩子多于同姓孩子。 uKABNL5gzDIzBB1kFzbKbHZH+uyTNORbJ10fMFHjVKCsrDEsDhx9rOsvOjkSW9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