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上面我提到的这五个情况,带兵打仗的将领都需要知道,将每个方面都掌握透彻,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这里,孙子提到的五个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和制度。他是要告诫将领,要打胜战,必须要做好每个细节上的准备工作,五个大方面缺一不可。从孙子的话中,我们也应明白,纵使你认为自己智慧超群,但也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凡事多考虑,尽量做到思虑周全。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黄河岸边,有一座村庄,这座村庄的村民经常受到黄河水患的祸害,于是,为了防治水患,农民们筑起了高高的长堤。
一天,一个老农民在大堤上发现有好几个蚂蚁窝,老农民心想,这些蚂蚁窝会不会对黄河大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呢?于是,他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儿子和村里人,但他们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的蚂蚁吗?听了这些话,老农也就放心地耕地去了。
谁知道,当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雨,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开始向外渗透,继而喷射,最终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的由来。生活中,可能你也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周围,也经常发生因为细节上的欠缺考虑而导致“满盘皆输”的事情。这给我们一个警示: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思虑周全,忽略细节容易导致功亏一篑。当然,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也并不容易。
拿破仑是一位传奇人物,这位军事天才一生之中都在征战,曾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至今仍被各国军校奉为经典教例。然而,1812年的一场失败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法兰西第一帝国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亡。
1812年5月9日,已经在欧洲大陆取得辉煌胜利的拿破仑离开巴黎,挥军北上,直捣莫斯科。
然而,当法军进城后,却发现市中心着火了,整个莫斯科城的四分之一都被烧毁,很多房屋化为灰烬。而此时,俄国沙皇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远离本土的法军陷入粮荒之中,即使在莫斯科,也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粮草,很多战马就这样死了,而许多大炮因无马匹驮运不得不毁弃。几周后,寒冷的天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大批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60万拿破仑大军只剩下了不到1万人。
关于这场战役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谁又能想到是小小的军装纽扣起着关键的作用呢。原来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而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纽扣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粉末。由于衣服上没有了纽扣,数十万拿破仑大军在寒风暴雪中形同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还有一些人因病而死。
拿破仑的失败,正验证了人们说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能带来成功,同时也能导致失败。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颗纽扣居然会导致自己大败。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正如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时都被要求认真仔细,否则一旦你的环节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运转。
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已经让那些粗心大意的人们明白细节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无法做到细节上的完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工作和做事的过程中,用心的同时并没有动脑。要知道,细节之所以为细节,是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触角去观察的。
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是缺少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现在很多商业领域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往往只为了赢取几个百分点的利润,而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警惕,忽视了某个细节问题,就足以使有限的利润化为乌有。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是一个细节取胜的年代,个人与集体要想有所成就,都离不开细节,细节之中往往潜藏着巨大的机会,但前提是你要善于观察,在细节中寻找机遇。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重视细节特别是生活细节的人,处理好这方面问题,并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身边能利用的资源,在细节中发现新思路,开辟新领域,充分表现出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出色高效地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提高绩效指数,让自己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应获得启示:平庸和杰出的差距就在一些细节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往往是从平庸到杰出的天堑。点滴的小事蕴藏着丰富的机遇。但前提是,你要懂得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细节上的失误,赢得细节上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