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关系到民族、百姓的生死和存亡,所以不得不认真思考。
这里,《孙子兵法》开宗明义,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同样,生活中的人们,也要有孙子的这一全局战略观,这是一种思维的远见性。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人说:“做事之前就要想到后面四步。”其实,向前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相对应的方法,如果不能看得那么远,至少我们需要看得远一步。我们做事情,不仅需要稳当、周全,而且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被眼前的小事所累。在时机尚未成熟之前,我们一定要把持住自己。一个成大事的人,眼光总是比身边的人稍远一点。因此,我们每个人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凡事多考虑,尽量做到思虑周全,这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告诉他的儿子小约翰:要善于制订计划,计划能帮助我们知道想要什么,能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应珍惜时间,因为每一刻都是关键的,都能影响生命的过程。在下决心之前,不需要太急促,遇到重要问题时,如果没有想好最后一步,就永远不要迈出第一步,要相信总有时间思考问题,也总有时间付诸行动,要有促进计划成熟的耐心。但一旦作出决定,就要像斗士那样,忠实地去执行。
从洛克菲勒的话中,我们看出来一点,即在作决策之前,一定要反复思考,思维要有远见。著名的美孚石油公司曾做了一次赔本买卖,可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它虽然放弃了眼前的利益,却收获了长远的发展,小利变大利、利滚利、利翻利,先前看似赔本的“买卖”,最终却收获了高额的利润。这是一种商业中的计谋,也是每一个人需要的智慧。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会自控,不要被眼前小事影响,其实是为了以后更长远的发展。
在近代历史中,曾国藩无疑算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为眼前小事所累,其最终的理想抱负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誓死效忠于清廷。
1858年,在清政府的不断催促下,曾国藩第二次戴孝出山。他率领湘军,经过6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攻克了金陵。这一次,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平定了天下。而另一方面,由于湘军号称30万大军,这意味着清朝的军权第一次从满人转移到了汉人手中。这时,曾国藩的名声与威望都达到了顶峰。
在弟弟曾国荃看来,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大好的利益就在眼前。于是,他极力鼓动哥哥曾国藩“自立”。不仅如此,其他一些随着曾国藩出生入死的将领也一起暗示要拥立他为皇帝。究竟是继续做万人景仰的中兴名臣,还是冒着成为乱臣贼子的风险君临天下,曾国藩为此思考了很久很久。
其实,最初同治皇帝曾作出承诺,谁能解除太平天国对清朝的威胁,谁能够打下南京谁就封王。可是,等到曾国藩真的打下了南京,功高震主,又手握兵权,同治皇帝却失言了,他只封了曾国藩“一等毅勇侯”。“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曾国藩自然明白。最后,经过反复思考,他作出了惊人的决定,自剪羽翼,解散了湘军,忍耐一段时间之后,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历史证明,曾国藩的确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在当时的情况下,皇帝宝座无疑是眼前最大的利益,他完全有能力、有实力自立为王,但他却把持住了自己,没有轻举妄动,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确实很有远见,即使自己攻破了南京,但他却已经认清了当时的局势:清政府派遣了许多将领驻扎在长江,一旦自己叛乱,定然会予以攻击。而且,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拉拢自己身边的将领,分化湘军内部力量,真的自立,那些将领不一定会与自己同谋。另外,曾国藩的最初梦想便是报效国家而不是自立为王。所以,即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不敢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忍耐在皇权下为官的战战兢兢。
在现实工作中,小到一个职员,大到一个公司,都需要有长远的打算,如果你只着眼于眼前的小恩小惠,那迟早有一天将被利益所吞噬,职场生涯同时也宣告结束。将自己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为眼前的小事所累,把持住自己,这样我们的职场之路才会走得更远。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鼠目寸光,吃不得眼前亏,心胸狭隘,容不得一点损失。最终,他们难以成就大事。
可见,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计较眼前的小事,而是关注长远的发展,从而达到舍小利、保大局的目的。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真正的赢家必定是笑到最后的”。的确,那些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做到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能把握事情的发展脉络,作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