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谋攻篇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孙子说:行军打仗,让敌人屈服,使其不战而降是最佳策略,击破敌国就次一等;让对方全军上下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让敌军的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战无不克并不是最佳的用兵策略,而是在战争打响之前,就让对方的物资严重匮乏,使其完全无力战斗,这才是最为高明的。

所以,智取是上等的用兵策略,其次是使用外交策略,再次是利用军队的武力,最下策才是攻打对方,这也是万不得已的情况。在攻城时需要使用的盾牌、四轮车,最起码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而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如果指挥战斗的将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让手下的士兵如同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会让最起码三分之一的士兵因此伤亡,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是靠战场厮杀令敌人臣服,攻打敌人的城池也不会靠武力,打败敌国军队也不会打持久战。智者打天下靠的是谋略,这样,才能在尽量不损兵折将的情况下获得胜利。

带兵的大致原则是:如果你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你就包抄围剿敌人;如果是五倍兵力你就能进攻;两倍兵力时就能分割消灭敌人;而实力与敌人相当时,是能抗击敌人的;如果兵力少于对方,则要尽量避免与其硬碰硬,兵力弱小的话就要尽量撤退。因为,如果兵力不足而硬拼的话,最终结局就只能是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帅,对于国家起着辅佐作用,这样国家就会强大;如果工作疏漏的话,国家就要面临衰弱的运势;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了解军队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命令其出击,不了解军队的情况而盲目让其撤退,这样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了解军队的政事而盲目干涉的话,就会让军队的将领无所适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在军队处于迷惑、疑虑的情况下,就容易给其他诸侯以可乘之机。最后,难免导致灾难的发生。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了解什么条件下不能战斗;了解用兵多少可以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去应付那些无准备的军队,可以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横加干涉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心理支招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用兵之道,具有极高的学习实践价值。《谋攻篇》着重讲述用兵打仗“必以全争于天下”,即力求“全胜”的思想和策略原则。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一、提出用兵作战应力求“全胜”;二、提出在万不得已时,进行流血战争所应掌握的基本策略和战术原则;三、强调三军统帅,作为君主的辅佐,责任重大。其辅佐的周密与否,关系国势的强弱;四、提出五条预测胜利的方法。 q2wR3qG69ETd4RMB1aBQKwBRweNvJtDKj3nXEj1Y7bngjK3xQYiYNNTVfDEklY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