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别把焦虑想得一无是处

焦虑无疑是一个难缠的家伙,但既然这种情绪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说过:“人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是因为心里有欲望,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或有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如果人完全没有期望、欲望和希望,不管发生什么都漠不关心,那就不会产生焦虑,估计也就命不久矣了。”

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艾利斯客观地阐述了一个事实:合理性的焦虑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恩赐,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东西,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比如,考试之前会紧张、焦虑,这是因为内心期待能考出一个好成绩,适度的焦虑会促使人去查漏补缺,做好充分的应试准备。从这个层面来说,焦虑很像是一个安全卫士,时刻提醒我们,防御所面临的危机,并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然而,当焦虑超过了一定限度,如:过马路时提心吊胆、四肢颤抖,眼睛左右张望,还是无法消除心底的恐惧;在家里好端端地待着,忽然担心会祸从天降;看到负面的社会新闻,开始担忧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立马就想到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不必要的焦虑如同脱缰的野马,会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的焦虑是合理的还是不必要的呢?

〇 合理性焦虑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所表述的焦虑都属于合理的焦虑,也称为现实性焦虑,即对现实的潜在威胁或挑战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是个体在面临自己无法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焦虑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程度相一致;

焦虑情绪会伴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具有适应性意义;

有利于个体调动潜能和资源应对现实挑战,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的控制感,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直至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失。

〇 不必要的焦虑

不必要的焦虑,是指持续地、无具体原因的惊慌和紧张,或没有现实依据地预感到威胁、灾难,并伴有心悸、发抖等躯体症状,个体常常感到主观痛苦,且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其主要特点如下:

焦虑情绪的强度,没有现实依据,或与现实的威胁不相称;

焦虑是持续性的,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

焦虑导致个体精神痛苦、自我效能下降,是非适应性的;

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包括胸闷、气短、心悸等;

预感到灾难或威胁的痛苦体验,对预感到的灾难感到缺乏应对能力。

总而言之,合理的焦虑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甚至带来一丝有益的刺激。可一旦焦虑过度,就会给身心带来负担,它会让人感到惶惶不可终日,对自己和生活丧失信心,无法从容地应对各种现实局面。倘若我们被不必要的、无意义的焦虑反复折磨,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过度焦虑导致生活无法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这种被打乱节奏的状态又会制造出更多的焦虑,令人备受折磨。 2CE6BYKlry9JMLA9XCqlHd6jcSChtEScd/F2KTKvYAF4Q2M5mQzDO+QCt1CMab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