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认清自己为什么总是焦虑

人人都可能会遭受焦虑的侵袭,但鲜少有人能够明确地指出,焦虑情绪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同样的境遇下,有的人会手忙脚乱,焦躁不安,不知如何处理;有的人却可以游刃有余,张弛有度,从容地面对?

要回答这个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解释清楚。焦虑的成因比较复杂,专家分析焦虑是由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精神因素和性格特征等多重因素影响产生的。在此,我们着重谈谈精神与性格方面的影响因素:

〇 过分追求完美——“我担心无法做到最好”

美姝是一家公司企划部职员,对工作兢兢业业,做事认真,但效率却令人头疼。领导交代的任务,她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一旦发现某个环节存在瑕疵,她就会全盘推翻、重新来过。每个月的员工考核,美姝都难以达标,为此她自己也很痛苦。

完美不过是一种理想境界,可以无限接近,却不可能达到。如果非要执着地追求完美,那就是无谓的固执。固执带来的结果很明显,怎么做都达不到完美,内心却还纠结于此,必然会产生抱怨,最后弄得得不偿失。

〇 不切实际的期望——“我想要的东西难以得到”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其著作《控制焦虑》中指出: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造成不必要的焦虑感的原因。比如,有些人迫切地想要买一栋房子,可自身的赚钱能力有限,即使非常努力,也无力撑起这份期望,于是就陷入了焦虑中。

〇 必须强迫症——“我必须……”

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过一个“必须强迫症”的概念,他认为有三种必须的信念,是导致很多人陷入焦虑的原因。

针对自我的必须信念:我必须成功,我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我必须要比周围的人强。这种必须信念,很容易导致自我焦虑,个体会担忧自己不够优秀,担心遭遇失败等。

针对他人的必须信念:他必须帮我,他必须爱我,他必须得这样做。这种必须信念,容易降低个体的抗挫能力,导致个体时常陷入愤怒中。

针对外部环境的必须信念:工作环境必须符合我的要求,工资必须符合我的期待。

〇 自我贬低——“我觉得自己太差劲了”

米莉从小就是乖乖女,父母把她捧在手心,几乎包办了她的人生。大学毕业后,她也听从父亲的安排,顺利地进入机场工作。米莉温柔安静,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对他人有习惯性的依赖。几年后,她通过相亲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并全身心地依赖着他。当她对这一切越来越习惯时,却意外发现丈夫出轨了公司的一位同事。米莉没有揭穿,忍受着被冷落的痛苦,她担心丈夫会提出离婚的要求,为此每天都睡不着觉,活在担惊受怕中。

心思细腻的母亲,看出了米莉的情绪有些异常。追问之下,米莉才道出实情。心疼女儿的母亲,在震惊之余提出让米莉去接受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鼓励下,米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自己很差劲儿,什么都做不好,连丈夫的心都留不住……”她甚至认为,如果自己能像丈夫的出轨对象那样漂亮、能干,丈夫就不会喜欢上别人。事实上,米莉的容貌并不差,丈夫的出轨与这一点毫无关系。在谈话中,咨询师还发现,米莉根本就没有离婚的打算,她宁愿忍受丈夫有外遇,也不敢面对失去丈夫的生活。

米莉活了三十几年,始终依赖着他人。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让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她一味地把自己看得微不足道。心理学对“自我贬低”的定义是:一个人面对自己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认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感受就是自卑和无助。当这种心理发作时,思维就会开启抑制自尊的模式,脑子里冒出一堆贬低自己的想法,在与人相处时就会变得过度胆怯,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经常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继而引发焦虑。

〇 压力感——“我真的就要崩溃了”

压力是一种紧张状态,是身体对外界强加给自身的刺激的应激反应。适度的压力是自然且必要的。因为在感受到压力的时候,人的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提高人短期的兴奋度。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标准),皮质醇持续分泌,交感神经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皮质醇的调节模式就会失常。

皮质醇是把心理压力转化为神经症的生理中介,当这个中介出了问题以后,心理的问题就会通过生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遭到破坏、身体疲劳、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当然,在出现这些身体不适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〇 恐惧——“我害怕……”

焦虑总是和恐惧捆绑在一起,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一些恐惧的事物时,就必然会诱发焦虑。比如,当我们在金钱方面陷入困境时,会丧失部分选择的权利,会觉得没有安全感,甚至有一种羞耻感和无价值感;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会萌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比起已经得以确认的坏消息,那种福祸未知、举棋不定的状态,更令人煎熬;当我们内心害怕被他人拒绝和否定时,焦虑的水平也会增加。

〇 认同危机——“别人会怎么看我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的形成依赖于三种途径:第一,自我评价;第二,他人评价;第三,社会比较。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人评价和社会比较会直接影响自我评价,特别是低自尊者,对自我的认识几乎完全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正因为此,他们总是为了他人的评价而活,当自己准备做一项重要的决定时,脑海里最先闪现的就是“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察言观色上,有时他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让他们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继而陷入到焦虑中。

〇 创伤性事件——“生活再也不像从前一样了”

许多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如火灾、地震、战争、强奸、车祸等,尽管活了下来,却发现生活再也不像从前了。那些记忆闪回,以及通过身体记忆的创伤再体验,依然会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困扰。他们会回避容易勾起内心恐惧感的事物,且在生活中过度警觉,一旦遇到与创伤相似的情境,焦虑感就会飙升。

〇 身份焦虑——“我失去了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痛苦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情绪上的冲突,而是认知上的局限和障碍。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会有情绪上的冲突,是因为对自己的本体一无所知。当今社会越发倾向于一种“身份社会”,我们太关注于和外界的交流与接触,而导致了与自己的疏离。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认识自己的本质,无法自在地做自己,才会有情绪上的苦恼。

最常见的情形是,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之后,就会变成社会认同的那个身份:一个关怀者。似乎,给予子女的关怀越多,受到的评价就越高,反之亦然。可是,在努力成为一个关怀者的过程中,许多女性并不是真的在享受那个过程,她们要承载另一个生命的抚养义务,内心充满了焦灼和压抑: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变成了孩子的人生目标,然而自己在母亲这方面却永远做得不够好。这也提示着我们:同一个人,多重身份,只有在自我和其他身份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减少焦虑和抑郁。 NM8ElWw0PLQJCa3ToGYoxR2H4hU5lHacHfQJN+kD/IofkqkD/pzl2FO06KVou8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