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0年)出生在意大利南部埃利亚的一个豪门家庭,据资料记载,巴门尼德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当时一度成为道德典范。他喜欢云游四海,向人们宣讲他的认识和见解,他曾经为埃利亚的城邦立过法,也曾到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克罗顿,晚年还游历过雅典。
年轻时,巴门尼德师从诺芬尼,受其“万物为一,一为神”思想的影响;但真正引导他走向沉思生活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阿美尼亚,两人交往甚密,有师友关系。因此,巴门尼德在思想方法和哲学原理上,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有更多、更直接的继承与批判。
巴门尼德的出现,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更是一次质的飞跃。他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命题,此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逐渐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巴门尼德曾经写过一篇哲理长诗《论自然》,讲的是自己来自无知的黑夜,在人群中孤寂地走着自己的道路,最后得到了女神的教诲,觉悟了真理。诗中,他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通过逻辑论证,巴门尼德得出结论: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把第一条路视为“真理之路”,通过这条路哲学将走向世界的永恒真理;至于第二条路,他称为“意见之路”,因为它会让哲学沉迷于轻浮的现象世界,根本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
沿着“真理之路”,以“存在”为认识对象,巴门尼德又集中探讨了存在的特性,以及它与思想的关系。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动的;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当那些自然学家试图在不断变化的自然中找到永恒不变的本原时,巴门尼德却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真正不变的只能是“存在”。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存在,即“存在者”,人们所感觉到的变化着的事物,并非真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幻象。
在感官和理性之间,巴门尼德果断选择了后者,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
关于存在与思想的关系,巴门尼德曾经说过:“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在他看来,只有“存在”才能被思想,不能被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是思想指向的唯一课题,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换而言之,当你在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想到了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定是某种事物的名字。这就是著名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而黑格尔也曾将巴门尼德哲学称为“真正的哲学史的开端”。因为他不再像从前的哲学家那样侧重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派生物的关系,而是开始研究世界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这也为后来的西方哲学确定了基本的方向。
① 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②知识必须有一个对象,而对象必须是某种存在的事物,否则就不会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