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乱世之中,勇解雁门之围

北周末年,杨坚凭着雄才伟略,在朝廷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担任大丞相。他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割据势力,为朝廷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他并不甘心于为人臣,因而篡位建立隋朝,年号开皇。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勤政爱民,非常贤明。登基之后,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新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因此发展得越来越繁荣昌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皇盛世”。在杨坚的诸多功绩中,最为后人所赞赏的是,他修建了大运河。这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福泽子孙后代。因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每当提起隋文帝杨坚,百姓们都赞不绝口。然而,杨坚出身贵胄,对老百姓的疾苦并不真正了解,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全都流于表面,民生问题从未真正得以解决。正是因为如此,隋朝走向衰败和灭亡成为了必然。

作为开朝皇帝,隋文帝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独断专行,从来不把大臣的谏言放在心上,更别说是从谏如流了。随着年岁增长,杨坚越来越独断蛮横,性情暴躁,对老百姓大肆杀戮,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丛生,百姓们对朝廷也怨声载道。后来,隋文帝杨坚驾崩,他的次子杨广登基,史称隋炀帝。隋炀帝比隋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对百姓更加残暴,施行暴政,对百姓加以重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他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百姓揭竿起义,只想在第一时间推翻隋朝的残暴统治。这正应了历史上有名的那句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隋炀帝即位后,隋朝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众多农民起义的队伍,这使得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然而,隋炀帝并没有意识到大厦将倾,而是继续对百姓征收苛捐杂税,暴敛钱财,丝毫不懂得百姓疾苦。他对于自己的残暴统治更是从未反省过,始终做着千秋大梦,误以为自己的王朝必然能够越来越兴盛呢!

王薄起义时,为了镇压王薄,隋炀帝命令民工们不分昼夜地运送粮草和武器到前线去,很多民工因为过于疲劳而活活被累死,结果更多的老百姓投靠王薄参加起义,王薄的起义队伍越来越壮大,由此正式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就在这样内乱的时刻,隋炀帝还征集队伍再次攻打高句丽。为了避免去战场上送死的厄运,很多中原的百姓砍掉自己的手脚。可想而知,百姓们对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多么深恶痛绝,他们又多么畏惧残暴成性的隋炀帝。

当时,隋炀帝特别信任名士杨素,还任命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担任礼部尚书。在再次进攻高句丽的战斗中,杨玄感被任命为黎阳都运,负责为军队供应士兵和各种后勤物资。杨玄感目睹战争给朝廷带来严重创伤,百姓深陷疾苦,知道隋朝朝不保夕,所以带领将士们在黎阳起义,成为叛军。他广纳天下贤士,深得人心,所以队伍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在他的队伍中,还有很多当朝的贵族子弟,其中就包括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很快,杨玄感的队伍就有十几万人了。

杨玄感深知李密很有军事才干,也特别有眼光,因而对李密委以重任。就这样,李密成为了杨玄感的军师,为杨玄感出谋划策。即便如此,杨玄感的军队在洛阳城外与隋军对战时,被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杨玄感的队伍中有很多贵族子弟,这引发了隋朝的统治阶层中的一次大地震。隋炀帝这才感受到危机,因而对朝廷里的很多权贵阶层进行清算,很多贵族因此被满门抄斩。

这个阶段,全国各地都有农民起义军,隋炀帝却刚愎自用,开始策划第三次征战高句丽。在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东征高句丽,这一次他御驾亲征,对高句丽势在必得。这次征战很顺利,才开战不久,就以高句丽王主动求和宣告结束。隋炀帝这才鸣锣收兵,打道回府。自此,他集中精力镇压农民起义。此时,农民起义却已势不可挡。有三支队伍势力特别强大,分别是瓦岗军、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隋炀帝胆战心惊,深感自己皇位不稳。然而,让隋炀帝万万没想到的是,最终让他灭亡的,却并非这三支队伍中的任何一支,而是一个早就已经诞生的孩子。

开皇十九年(599年)一月二十三日,唐国公李渊喜得一子。李渊和夫人窦氏此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这个时候诞生的是他们的二儿子——李世民。别说隋炀帝当时不知道李世民会摧毁隋朝,就连李渊当时也不知道这个呱呱坠地的二儿子未来会把他推向皇位,而且会继承他的皇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李世民的雄才伟略足以与秦始皇相媲美,他的丰功伟绩更是与秦始皇不相上下。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乱世出英雄。然而,李世民出生在隋文帝杨坚在位的太平盛世中,并没有经历乱世。李世民的家族是贵族,所以几代人都高官厚禄,从来不为生活而感到忧愁,也没有因为朝廷的原因而遭受迫害。此外,李世民的母亲也出身富贵,家世显赫。正是在如此优渥、生来富贵的情况下,李世民从不知道柴米之贵,更不知道百姓之苦。他眼见着歌舞升平,顺心如意地长大。不过,李渊却对李世民寄予了厚望,这一点从他为李世民取的名字即可看出。

隋炀帝即位后,一改隋文帝勤俭廉政的作风,极尽奢华与铺张,好大喜功,从不关心百姓疾苦。渐渐地,民怨沸腾。隋炀帝特别器重李渊,常常对李渊委以重任。小小年纪的李世民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深入百姓之中,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里,感到非常震惊。在李世民十六岁时,他的母亲窦氏去世了。窦氏对李世民而言既是母亲也是师长,所以母亲的去世对李世民打击极大。自从母亲去世之后,李世民陷入迷惘之中,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吃喝玩乐,四处狩猎。看到李世民不务正业,李渊因为忙于公务无暇管教李世民,感到很着急。这个时候,李渊为李世民与长孙晟的女儿定了娃娃亲。没过多久,长孙晟去世,长孙氏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知书达礼,温柔贤良。

为了让儿子尽早收心,大业九年(613年),李渊为儿子完婚。长孙氏端庄秀美,李世民对她一见钟情,婚后和她一起开始了幸福生活。儿女情长久了,李世民未免英雄气短。他沉浸在温柔乡里不愿意出来,长孙氏却不同于一般的女流之辈,当即鼓励李世民建功立业,这激发了李世民的雄心。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带领文武大臣北巡,却没想到在雁门郡遭到了突厥大军的偷袭。突厥大军不但把雁门郡围困起来,还攻占了三十九座城池。隋炀帝被围困在雁门郡,他心急如焚,因为城中的物资只能勉强维持二十来天。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隋炀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把诏书捆绑在木头上投入汾河。果然,全国各地都看到了隋炀帝从雁门郡发出的诏书。十七岁的李世民以此为契机,巧妙设下圈套,迷惑突厥大军,最终成功地解了隋炀帝的危难。

隋炀帝虽然暂时解了雁门郡的围,但此次被围却暴露了隋朝的重重问题。隋朝政权不稳,尽管霸权使得各方势力暂时向着隋朝俯首称臣,但是各方势力并非对隋炀帝心服口服。隋炀帝在雁门事变中受到了严重的惊吓,于是更加重视北方的防务。但是,隋朝内忧外患,不但外患未除,内忧也逐渐加剧。朝廷内外,不和谐的声音层出不穷,民心涣散。如果说隋朝在隋文帝杨坚在位时还很有气势,粮仓充实,国力强盛,那么当隋炀帝在位一段时间之后,隋朝就变成了病入膏肓的大象,看起来空有大架子,实际上却已经国库亏空,民怨沸腾了。在老百姓之间,正在流行一首歌谣,意思是说李氏将会取代隋炀帝,登上皇位,一统天下。为了避免谣言成真,隋炀帝大肆屠杀李姓大臣。为了杀鸡儆猴,隋炀帝毫不迟疑地把开国第一重臣李穆满门抄斩。自此,朝廷中的李姓大臣全都胆战心惊。李渊也为此而提心吊胆,决定远远地离开政治的漩涡,保全自己和家人。 0gjV4VmAt8qRbv1Pj/Nc7ot0EWwbF53OfIfzJ0o1Jdw9YmVBqpmmMmoiTZFJPx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