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不同的王朝或者是不同的页码,或者是不同的章节。偶尔翻开其中的一页,看到那些帝王才刚刚登上王位,就如同一颗星星一般陨落,我们未免会感到遗憾。然而,也有一些帝王在登上王位之后,如同璀璨的太阳,照耀着当世,也福泽后代。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的帝王。
李世民出生于隋朝末年。他小小年纪,就和父亲李渊一起征战沙场,历练出绝世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在父亲李渊的调教下,他面对刀光剑影也毫不畏惧。他目睹隋炀帝置百姓疾苦于不顾,大兴土木迁都洛阳,劳民伤财开凿运河。又眼见各地的百姓们都掀起大旗起义,想要推翻隋朝的统治。渐渐地,他也生出了要辅助父亲李渊起兵的想法。
其实,李世民从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勺,从未过过苦日子。他的父亲是唐国公李渊,他的家族是名门望族。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李世民出生即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一天天长大。他从小就很聪明,怀有远大的志向。他对于习武有着很大的热情,酷爱骑马射箭,从小就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在沙场上横刀立马,通过征战建功立业。
大业末年,隋炀帝北巡雁门关,遭到突厥围困,无奈之下,只好把被围困的消息放在漂流瓶中顺水漂流。李世民得知消息后,奉命前去营救。事实证明,李世民不是个莽夫,而是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他没有和突厥蛮干,而是在了解了敌情之后,对突厥采取了攻心策略,让突厥知道围困天子会遭到灭顶之灾。此后,他们又遍插旌旗,紧擂战鼓。突厥误以为隋朝大军压境,胆战心惊之下,最终迫于压力主动撤军。李世民凭着此战一举成名。
18岁那年,李世民看到隋朝大势已去,岌岌可危,因而招兵买马,协助父亲李渊在晋阳发兵,对抗隋朝。从此之后,李世民踏上了铁血征途,开启了戎马生涯。在李世民的全力辅佐下,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攻克长安,建立大唐王朝。李渊深知,他之所以能够称帝,与李世民的征战密不可分。为此,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还晋封李世民为秦王。
李唐王朝建立初期,天下各路豪杰都虎视眈眈,各方的割据势力也依然存在。看到刚刚建立的王朝岌岌可危,李渊寝食不安。为此,他派李世民率领大军四处征讨,平定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一直过着戎马生活,不管面对怎样的敌人都无所畏惧,浴血奋战,最终为大唐王朝消除了心腹大患,建立了稳固的根基。为此,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遗憾的是,有史以来,所有的帝王将相都只能共苦,不能同甘。李世民征战数年,终于为大唐王朝消除了障碍,却万万没想到,在他回到朝廷之后,还要面临手足之争。太子李建成嫉妒李世民战功赫赫,生怕李世民抢夺太子之位,因而对李世民心怀戒备。李世民原本就因为自己为大唐王朝建立战功却不能继承皇位而愤愤不平,又遭到李建成的咄咄紧逼,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在各位心腹大将的配合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背上了弑兄的恶名。李渊看到李世民势力强大,审时度势,提前退位,成为了没有实权的太上皇。登上皇位之后,李世民不再是那个野心勃勃的少年,而是成为了励精图治的君主。他不仅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还是治理国家的实干家。
登上皇位之后,李世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当然,对于李世民的功过是非,后人一直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李世民文治武功,心怀天下,正因为有了他,唐朝才能发展得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之林。有人指责李世民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以不光彩的手段夺取了太子的位置,又逼着父亲李渊退位,从而谋取政权。其实,这是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即便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每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也是截然不同的。人是生动而又立体的,而不是平面且单一的。李世民虽然贵为君主,却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会有私心,会有缺点和不足,也会有局限。所以在看待李世民的时候,我们要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也要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去评价。
年仅16岁就一战成名的李世民,是父亲李渊最喜爱和赏识的儿子,然而却因身为次子无缘太子之位,他当然会感到心中不平。在一再忍让却被太子李建成威逼之后,他愤怒而起,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也实属无奈。其实,李世民有这样的赫赫战功和那么多的拥护者,他想要登上皇位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是因为李建成是长子,而是换成李世民是长子,那么李渊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唐王朝虽然距离我们如今生活的年代很久远,但是只要翻开本书,我们就仿佛看到大唐王朝的一幕幕画卷在我们面前铺开。阅读本书,李世民作为政治家的野心跃然纸上,李世民的雄才伟略也让我们赞叹,李世民横扫千军的勇气和气魄更是让我们无限钦佩。俗话说,读史可以明志。当我们一步步地走入历史深邃的时光隧道,当我们看到一个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文字的描述中重新变得鲜活,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是无法言喻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掀开历史的画卷,阅读宏伟的史诗吧!
编著者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