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蝉的地穴和蜕变

在临近夏至的时候,第一批蝉出现了。在一些行人很多、阳光暴晒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圆孔。这些圆孔与地面相平,约如人的手指一般粗。蝉的幼虫就是通过这些圆孔从地底爬出来的。它们喜欢既干燥又热的地方。

蝉的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压实的泥土与沙石。当我考察那些被废弃不久的“深井”时,我是用镐来开掘的。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这些圆孔的四周一点儿浮土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大多数的掘地昆虫,例如屎壳郎,在它们的窝巢外面总有一座座土堆。蝉则不同,因为它们的工作方法不同。屎壳郎的工作是在洞口开始的,所以它们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而蝉的幼虫是从地底爬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门口的路,所以它们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深达 40 厘米,呈圆柱形,上下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洞底是个死胡同。

我惊讶地发现洞壁上被涂了一层黏稠的泥浆,使原本容易坍塌的泥土被牢牢地固定住了。洞里的幼虫比出洞后我们看到的要白得多,也大得多,浑身充满了液体,只要你用手指碰碰它,其尾部就会渗出透明液体,将整个身子浸湿。当它掘土的时候,便将液汁倒在泥土上,制成泥浆。于是,墙壁就变得柔软了。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蝉的地穴常常建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以便幼虫可以从这些根须中持续取得汁液。

蝉的幼虫要在地下待上 4 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它们当然不可能一直待在这样的小洞里,这只是它们准备爬上地面时的住所。幼虫是从别处爬来的,有可能从很远的地方来。

能够很容易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对蝉的幼虫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当它们想爬上地面来到日光下的时候,必须首先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们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宜于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们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保护自己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最后的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们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测知气候的状况。所有迹象都表明:蝉的地穴是一个等候室、一个气象站。

⊙蝉的隧道大都深达 40厘米,呈圆柱形。

假使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它们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如果感受到气候很温暖,它们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洞穴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蜕掉身上的皮。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都可能是它们的蜕皮地点。找到合适的地点后,它们就爬上去,用前足紧紧地将其握住,头朝上,再也不松手。

之后,它们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翅膀。蝉翼湿漉漉、皱巴巴的。此时,除了最末端,它们的身体已完全蜕出了。这个过程大约需要 10 分钟。

那层壳依然牢牢地挂在树枝上,在干燥的环境中迅速变硬。由于尾部还没有抽出来,蝉以尾部为支点垂直翻了个跟头,使头向下。它们的身体呈淡绿色,略带些黄,蝉翼随着体内血液的注入而渐渐张开。蝉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用前爪钩住它们的空壳,终于把身体的尖端从壳中脱出。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在短时间内,刚蜕壳而出的蝉还不够强壮。它们那柔软的、绿色的身体,在还不具备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在日光和空气中好好地沐浴。它们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于微风中,依然很脆弱,直到身色变深,越来越黑,才同我们平日见到的蝉一样。

⊙蜕壳而出的蝉。

假定蝉的幼虫在早晨 9 点钟就攀上了树枝,那它大概在 12点半的时候才会弃下它的壳飞走。那壳有时能挂在枝上一两个月之久。 bu+2Lzxez45rcTRVtdDySf3l09KXOrTjxe8qcwo4CY4a8ZxFEHrKd0Wn6O+8PE8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