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则1的实践方法

在发挥自驱型领导力时,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对实现目标发挥关键作用的每一个人。接下来,要把他们纳入我们的团队。这是独一无二的机会。它能帮助我们摆脱我们可以控制的资源所固有的种种限制,转而考虑我们想要形成怎样的影响力。

但是,应该从何处做起呢?具体任务是什么?如何推进?也许你身在销售部,想要把产品团队和营销团队的人纳入自己的团队,重新做出整体设计,推动产品上市。或者你的部门和其他团队之间存在某种摩擦,你想清除它,清除眼前最大的障碍,就像桑迪那样。每一位企业领导者都希望员工尽可能树立更高的目标,创造突破性成果,灵活应对新的市场压力。做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每个能为达成使命做出贡献的人联合起来。

如何开启共赢的征程?如何成功地迈出第一步?如何通过最佳路径组织每一支共赢团队?以下是可供参考的“正向”实践路径。

先关注团队中的“正向”实践路径

发挥自驱型领导力并不一定都要经历桑迪经历的事。我建议你一开始就找一位你能施加积极影响的人一起实现共赢。确定双方都重视的目标。先为此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选定一个最有可能理解这个框架的人。更好的做法是提前建立共赢关系,而不是等到需要时才行动。面对自己尊重的、愿意与之共事的同事,我们越是花时间与他们培养和发展关系,将来就越容易邀请他们加入团队,共同迎接挑战,完成雄心勃勃的目标。

接下来,把你的关注点转向潜在的合作伙伴和新的团队成员。他们是能帮助你快速实现积极转变的人。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尝试说服那些观望者。在帮助大企业做转型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首先要与积极正向的人形成向前的合力,让观望的人看到好的成绩,反对者慢慢地就会被吸引过来。

检查你的焦点优先级

有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你只能在危机中行动,在每个人都觉得深陷困境时动手组建自己的团队。对简和桑迪来说,留给她们权衡合作利弊的时间并不多。她们只能放手一搏。

你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是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是什么让你念念不忘?想借助共赢解决问题,究竟该从何处入手?就像简和桑迪一样,你可能也会发现,形势的紧迫性可能会助推你们找到必要的纽带,形成建设性的共赢关系。

找到那些你真正仰慕的人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了不起的人,他们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更好地实现目标。下次出席项目会议时,请不要埋头回邮件或者琢磨轮到自己发言时怎么说,要注意听那些最有趣的人的讲话,并且做好笔记。你有没有想过,和自己仰慕的人一起创造一番事业?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项目本身的影响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工作体验,巩固彼此的关系。有没有哪个人特有的知识或者独特的背景是值得你学习的?你有没有发现哪个人其实是深藏不露的高人,但一直没得到公司的重用?如果带着一项创意找到他,你真的有可能激发出他巨大的潜能。如果你想实施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想法,谁是完成这一使命最完美的搭档?快去把他拉入你的团队吧!

通过远程协作实现共赢颇具挑战性。为了和远程工作的团队成员保持联系,我们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电话会议或者视频会议都是常用的手段,它们能帮助你和你想深交的人熟悉起来。在远程会议结束后,你们应当立即追加一次单独通话或者会议,可以畅所欲言。通常情况下,在电话会议结束后,如果没有硬性要求,人们很少会追加一通电话。所以,只要多迈出一步,你就会脱颖而出。

找到那些你能帮助的人

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或鼓励,每位同事就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现。只要真正全身心投入某个使命或项目,你就会发现,有些人的表现拖累了整个团队。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像那些优秀的领导者那样去指导他们呢?你要为这些人的工作带去积极影响,并把这当成你自己的责任。这样一来,你也在积极推动自己的工作或目标。

只要开辟了讨论、积极合作和共赢的通道,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与团队成员共赢不仅可以为团队带来更大的成就,还有助于你提高自身的业绩,纾解你积压已久的挫败感——没人应该一直抑郁下去。

直面你回避的人和问题

承认吧,有一个项目你一直在拖延。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你有过拖拖拉拉的情况吗?是因为它太难,你毫无办法?是因为你太害怕失败?还是因为你不知道从何做起?

也许问题不在于某件事,而在于某个人。也许他(她)是触动你情绪燃点的关键人物,或者反过来,你总是会触碰到对方的情绪燃点。也许你觉得自己一直在和对方进行着某种情绪上的博弈,无论你们的分歧是公开表达的还是讳莫如深的。如果是这样,请把它看作双方关系可以得到改善的标志,然后直面你们的问题。我们有时会刻意回避一些人和事,但这些人和事可能恰恰是我们成功的关键。爱默生在他的文章《英雄主义》(“Heroism”)中道出了这一公认的智慧:“去做那些让你害怕做的事吧。”

关系行动计划(RAP)

越熟悉和适应这种团队建设方法,我们就越想通过共赢来完成更高规格的工作,并把它变得更加体系化。当还是德勤公司的一名年轻高管时,我设计过一种快捷的关系管理系统,我把它叫作“关系行动计划”。从那时起,我把RAP教给了许多首席执行官(还包括几位总裁候选人)。我还把它用于自己的绿讯,作为我们设计和管理共赢团队的工具。

借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来说,“能够管理的,一定是能够衡量的”。一旦在多个项目上与多个人开启了共赢关系,我们就希望把RAP用在每一个项目或者每一支团队上。首先要制作一张列出优先级的清单,罗列出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各种最重要的关系。然后问问自己,“这项RAP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做好笔记,确定你希望与共赢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创造的具体成果。想要成功,你需要谁的支持?

对每一个项目或者任务而言,初始RAP列表以5到10人为宜。以桑迪和简的故事为例,她们的共同使命是制订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薪酬激励计划,激励销售团队实现更高的销量,提高业绩,让组织变得更成功。桑迪和简不约而同地把各自的上司放入RAP列表。接下来,她们在销售团队内部找到几位关键的影响者。想要真正理解销售代表的动机,她们必须借助这些人的知识。例如,地域差异有可能影响销售代表的反馈吗?随着理解的深入,她们在RAP列表中加入了更多人。

因为项目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首先按照重要程度为RAP列表分类。接下来,在每一项RAP列表中详细记录你与每个人关系的质量,按照“共赢状态”的标准为每个人打分。

按照“共赢状态”的标准,绝大多数关系可以归为五类。最常见的一类是共存状态,大多数工作关系都是共存式的。在共存状态中,人们共同完成工作,但彼此敬而远之,互不干涉。即使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也有可能处于共存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工作关系还会进入下一个状态,那就是合作状态。当发觉仅凭自身把控的资源和职权无法完成工作时,我们就会进入合作状态。人们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这种状态。只有在不得不合作时,人们才会选择合作状态。而且,合作状态的存续时间仅限于合作的必要性存在的时间。也就是说,它会回归先前的状态,即共存状态。

如果合作变得过于困难,人们通常会再退一步,进入第三种状态,我称为抵制状态。它通常表现为,我们与团队成员或者与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压力。当处于抵制状态时,人们会消极应对,或者有意回避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合作。即使因此错失了更好的成功机会也在所不惜。

如果不存在个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当合作的尝试遭遇挫败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会进入怨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收回进一步推进工作或者发展个人关系的所有努力,只做表面文章,就像缩回壳里的乌龟。

共赢状态是五种状态中的最后一种,也是终极状态。它极为罕见,堪称变革型关系中的“圣杯”。在所有类型的关系中,共赢状态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一旦熟悉了每种关系状态的特性,你就可以使用下面的数值为每种关系简单地打分:

-2 怨恨状态

-1 抵制状态

0 共存状态

1 合作状态

2 共赢状态

假设一下,你为财务部门的鲍勃打了-2分(怨恨状态),因为你和他的关系一度特别紧张。如今,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里,你发现鲍勃属于你的团队。你要主动修复和鲍勃的关系,无论你们的问题是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提升你们之间关系的质量,迈向共赢状态。

发挥RAP的作用

RAP聚焦了工作上的关键关系,能帮助我们把握最重要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优先项目里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拥有多个RAP,可以让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帮助我们优先处理最需要关注的职场关系和最需要关心的共同目标。

追踪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密切关注自己与每个人的关系的进展,同时关注人际关系的总体发展情况。把RAP分数加起来,再除以人数,得出的平均分越接近2分,说明你做得越好。例如,在使用RAP与多支团队实现共赢的几个月里,桑迪惊喜地发现,她的RAP总体平均分慢慢地从-1升至1.6。这是辛勤付出带来的回报。

这种衡量关系的方式可以避免人际关系停留在“走过场”的阶段。对我来说,它能标示出各种关系的重要程度。我有时会把RAP得分分享给与我处在共赢状态的伙伴,提出我希望双方共同实现的目标,然后一起讨论。比如,我可能会去找奈尔斯,对他说:“我记录了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几种关系。我要充满歉意地告诉你,我之前没有真正把你和你的伙伴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我的错。现在,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改进咱们的关系。”

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共赢。它帮助我们打破了哈得孙湾公司长期存在的管理孤岛。共赢倡导的是一种有担当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把责任心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组织。只要是能推动组织向前发展的工作,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竭诚为用户服务,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不要边界,更不要孤岛。

海伦娜·福克斯
哈得孙湾公司
首席执行官
nfvf7BHPoqRFJaX0fwc1xFbUdh7zqEKj5bks3mLANEUS2HDy4IOudbLTb6lShy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