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只犀牛形。
甲骨文有一字,作头上有独角的动物形(
),是常见的捕猎物,擒捕的地点有好多处。捕捉的方法有设阱、箭射、追逐、纵火等。甲骨文曾有捕获四十只的记载,十只以上的也有数次。与只捉到一二只老虎的记录相比,显然在商代这是种较易被捕捉到,且大量存在的野生动物。
《说文解字》解释“兕”字:“
,如野牛,青色,其皮坚厚可制铠。象形。兕头与禽离头同。凡兕之属皆从兕。
,古文从儿。”不管是小篆还是古文的字形,应该都是自甲骨文发展而来,是犀牛的象形字,后来代以形声字的“犀”。甲骨文提到兕的肤色有白及戠(zhí)。白与非洲的白犀牛色调一致,《说文解字》中的青色可能是不同观察者的描写差异。
犀牛的形体比牛大,头大,颈短,躯干粗壮,皮肤韧厚无毛而有皱襞(bì)。因品种而异,体色有微黑带紫、黄褐、青白等几种。常见的犀牛有两种:一是印度产的,体格较大而性情温顺,鼻端上长有一只大独角;一是非洲产的,体格略小而性情凶暴,除鼻端有大独角外,额前尚有一只较小的独角。犀牛独生的角与其他动物都成对的角大异其趣,故人们也于文字强调其独角的特征。
兕是生活于湿热环境的动物,现今的分布,主要在非洲中南部、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次大陆等地区,都是属于较温热的地带。中国在距今七千到三千年的一段时期,气温要较今日温暖,犀牛有可能在中国很多地区生息繁殖。浙江余姚河姆渡
、河南淅川下王岗等六千多年前的遗址,都发现犀牛遗骨。战国时代的盔甲仍常以犀皮缝制,甚至《国语·越语》有吴国衣犀甲之士十万三千人的浮夸记载。汉代以后大概因已难见其形象,只能依据书本的描述造型,形象就大有出入,连带也产生很多神异的传说。
商人捕捉犀牛的最重要原因,应该是其坚韧的皮可以缝制铠甲。在钢铁武器充分使用前,兕铠对于青铜武器的攻击有很好的防御效能。故成书于战国晚期的《考工记》,还详细地记载其缝制及品质检验法,于《函人》篇说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犀兕合缝之甲寿三百年。虽不免夸张,也有基于经久耐用的事实。
除皮外,犀牛还有一样最宝贵的东西,即犀角
。犀角是一束毛发硬化而成,所以没有长成如其他动物一样对称。犀角含有碳酸钙、磷酸钙、酪氨酸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定惊的功效。其疗效起码已为汉代人所了解。《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中品,是种可以久服兼治病的药材。到了四世纪,炼丹家以之与水银、丹砂、硫黄、麝(shè)香等物合药以制作小还丹,以为有助于成仙不老的效果。犀牛在汉代已比象更为罕见,以至犀角的效用被人神化,甚至以为有避尘、避寒、避水、解毒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汉书·郊祀志》记载王莽时以之和鹤髓、玳(dài)瑁(mào)等二十余物,煮之以渍泡种子,希望吃其长成的谷粒以成仙。
图一 莲花形犀角杯
高十点五厘米,口径十九点五厘米
明代,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六四三年
图二 商后期青铜犀尊
高二十四点五厘米,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犀牛是一种体格壮硕的哺乳动物,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800—3000千克,他们大多毛被稀少,皮厚粗糙,腿部短小却粗壮,尾巴又短又细,身体多为黄褐、灰、黑色。
如今,犀牛的所有物种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濒危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1993年,我国出台禁令,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贸易活动,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明确规定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