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安全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Di Nardo M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管理模型,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各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通过数据仿真结果阐明对事件关键因素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 [12] 。Theophilus 等通过识别当前系统中缺失的人为因素,在筛选现有PSM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人为因素分析和分类系统(HFACS),提出一个综合过程安全管理系统(IPSMS)模型,为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分析与执行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框架 [13] 。Apuma Kumar Ghosh等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煤矿事故与工作条件、煤矿工人的个体因素和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煤矿应该通过提高管理质量、改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安全心理培养等方面预防事故的发生这一结论 [14] 。Paul等应用本质安全基本原理研究粉尘爆炸的预防方法 [15] 。David 等从安全氛围的角度对企业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安全氛围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对各方面因素起到的协调作用 [16] 。Knegtering 等研究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三个方面,即有效的安全测量系统、安全培训系统和安全控制系统 [17] 。Khan 等通过研究提出了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目标、风险评价、安全标准、设备完好情况、安全培训、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律法规等要素 [18]

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赵小平等认为人、机、环、管等子系统有序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安全管理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19] 。傅贵教授经过研究提出了行为安全模型,认为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企业中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企业组织的不安全行为 [20] 。高卓辉等认为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传统安全管理和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在新形势下保证传统安全管理向本质安全管理的平稳过渡 [21] 。Liu 等以石油天然气行业为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自举法,探讨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工作场所事故与职业伤害的不同维度 [22] 。Huang等总结了生产安全管理范式的转变趋势,将数据科学、生产管理和安全科学相结合,形成了由大数据驱动的安全管理新范式,为大数据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3] 。Mei等通过研究提出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讨组织安全支持理论(POSS)、个体、组织安全匹配(POSF)、主动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4] 。周琳基于三个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过程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选取体系标准,通过对比研究,初步构建出针对危化品事故预防的安全管理体系框架 [25]

二、安全隐患研究现状

1974年6月,英国的弗利克斯堡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死亡28人,毁坏成千上万栋房屋。事故发生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成立了有关危险源辨识的机构,专门负责危险源的相关研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全方位研究危险源的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印度、泰国等南亚国家基于事故的分析、统计、总结建立了适用于本国的危险源辨识标准 [26-28] 。澳大利亚政府也出台了国家层面的重大危险源控制标准和相关规定(NOHSC),各州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危险源辨识、控制的法律法规。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安全隐患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Ta等使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对具有相同危害的化学品进行分组,通过分配阈值数量(TQ),评估危化行业的化学品潜在风险,防止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 [29] 。Nicholas Chartres 等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提取了十个国家组织、五个国际组织和四个世界卫生组织的环境隐患识别(HI)和风险评估(RA)的数据,建立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比较HI与RA方法的异同性,识别空白区域,为未知的隐患识别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30]

我国在安全生产领域的隐患辨识、评价领域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危险源的辨识、评价等工作。1995年,原劳动部和相关高校合作完成了题为《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技术》的课题。1998年,北京市开发了北京市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2000年以后,我国逐步重视安全隐患的辨识、评估、监控,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陈宝智教授等研究了危险源的性质,将危险源分为两类,并且系统研究了这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31] 。Wang Xuetong等针对建筑施工行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提出一种新的危险源技术预防体系,构建包括任务、感知、网络和应用的四级技术体系框架,将安全隐患排查过程智能化、系统化 [32] 。Ding等通过对仓储火灾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仓储火灾定量风险管理的通用框架并通过实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对火场安全隐患辨识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33] 。赵挺生等基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性理论,建立隐患演变为事故类型的关系模型;将建筑施工安全隐患分为结构类、功能类、流程类、防护类、环境类和行为类6大类,在多个大型工程安全隐患排查评估中进行应用 [34] 。张东成等基于文本挖掘技术,提出一套隐患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用于隐患特征的动态分析,以实时掌握工程现场的安全隐患管理状态 [35] 。辛盼盼基于双重预防体系基础理论和系统建模理论研究,利用霍尔三维结构,构建了基于风险监管的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模型,规范了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36]

三、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又称安全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保险行业,衡量风险大小的方法就是风险评价 [37] 。1961年,美国军方在研究导弹系统时开发了事故树评价方法。英国政府建立了安全故障数据库,对企业的风险展开全面评价 [38] 。1964 年,道(DOW)化学公司在大量事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提出了“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可以定量评价化工企业生产的危险性 [39] 。1974 年,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蒙德(Mond)部门经过实践研究,对道化学公司的评价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蒙德法”。1976年,荷兰劳动总局根据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提出了本国的化工厂风险评价方法;同年,日本劳动省在本国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研究提出了化工厂“六阶段评价法”。19世纪60 年代后期,随着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应的风险评价方法也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成果是概率风险评价法。1975 年,Rusmusen 等利用概率风险评价法对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预期,效果显著,因此该方法在军工等领域迅速得到推广。1984年,印度一家农药厂发生事故,造成了2500人死亡,125000人中毒的严重后果。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刚升空就发生爆炸事故 [40] ,针对严重事故,安全专家研究开发了多因子评分法(LEC)。罗曼尼(Ramani)教授等使用先进的数学方法统计企业事故的类型、不同工种的伤害程度、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分类等,计算事故发生的周期、生产过程中每天发生风险的概率、危害程度等,提出对不同的安全隐患应该采取的措施 [41] 。Ali Karasan等提出安全与临界效应分析方法(SCEA),根据事故严重程度、概率、频率和可检测值计算风险级别,并通过与经典集、FMEA评价法和ESP评价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一致性与可靠性较好 [42]

我国专家学者的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综合运用风险评价理论和数理模型分析各行业的生产系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许满贵等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数学两种算法结合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增强了神经网络的自学能力,更好地解决了对不确定性隐患的量化,使评价结果更优 [43] 。刘海波等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提高了模糊综合评价的精度 [44] 。范英等提出了一种利用三角模糊数几何特征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新方法,有效优化了现有风险评价方法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 [45] 。谢宏等建立了一个量化、动态、可反馈的系统动力学(SD)安全生产水平预测与评价模型,通过确定状态变量、决策变量和辅助变量并利用 SD 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实现安全生产水平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46] 。王纪洋等综合考虑危险化工工艺的多种风险因素,将层次分析法(AHP 法)与逼近理解排序法(TOPSIS)相结合,构建了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价的AHP-TOPSIS评判模型 [47] 。黄玥诚基于复杂网络的分析与定量方法,从拓扑模型的视角对生产系统动态风险的全过程进行演化规律分析,并结合动态特性完成生产系统的定量评估 [48] 。闫放等将集对分析(SPA)与传统的保护层分析(LOPA)相结合并引入相离度(DD)的概念及相应计算公式,实现对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定量化处理 [49] 。阎红巧等根据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了屏障—损失层次化关键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权法(EW)进行数据降维与风险评价,采用指数平滑方法预测企业下一周期的风险水平,进而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模型 [50]

四、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在人类历史上,预警的有关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军事方面,后来被推广到经济、自然、公共安全等领域中。1988年,法国学者弗里德(Fourille)运用气象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预警 [51] 。1909年,美国设置了第一个经济预警器,即“经济活动指数”。191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在研究13个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编制了哈佛指数,对美国的经济进行预警。随后,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相继编制了自己的经济预警指标,逐渐发展形成了全球经济的预警系统。安全生产领域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Khadem 等以阿曼的一家公司的石油天然气项目为例,将项目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将软件模拟结果与项目经理讨论的定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52]。Benson等采用数字化的工艺操作风险分析方法,识别和评价工作环境中产生的风险,确定各工艺满足中断操作系统条件的早期预警偏差,为工艺环境中的偏差情况提供预警 [53]

我国对风险预警的研究也是起步于宏观经济领域,然后扩展到各个行业 [54] 。黄继鸿 [55] 等对经济预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分析经济预警方法的基础上对预警指标、预警级别等进行了研究。顾海兵 [56] 等对风险预警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后对粮食生产进行了预警研究。胡华夏 [57] 等运用风险预警的理论设计了企业安全生产的预警系统。刘康炜 [58] 通过分析研究建设了危险化学品事故预警与防控平台,提出了平台的“五层三体系”技术架构。开发四级危化品事故预警与防控系统,实现对重点监管危化品企业安全事故预警和实时动态数据远程巡查、抽查,满足各级政府对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预警、监管、备查等需要。Jiang Dazhi 等基于石化企业生产状态提取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全集成经验模式自适应分解法(CEEMDAN)对复杂的非线性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并探索了分类模型的最佳参数 [59] 。Li Cuiping等以企业生产类型和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三个层次、五个综合指标和二十二个专题指标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基于灰色系统理论GM(1,1)的风险预警指标模型,于钢铁冶金行业有着较好的应用 [60] 。肖遥等基于理论及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确定了安全风险预警评价指标,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计算指标权重,确定了预警监测关键点,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作业现场安全风险预警评价模型与评价思路 [61] 。王新浩等利用垂直数据格式挖掘算法对高维隐患数据进行关联规则挖掘,设计基于关联规则的风险预警评估模型,并对预警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最终构建完整的企业隐患预警方法 [62]

五、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近些年,全球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应急管理作用凸显。国外对地震、山体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大规模停电等事故灾难,都有相对成熟的做法。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Prawira等开发了一款应急管理源应用程序,通过无线网络或GPS定位受害者位置,利用谷歌距离矩阵API测量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距离,通过App内部按钮、电源按钮或语音指令向外发送紧急情况报告 [63] 。Pohl等提出了一个基于媒体数据流在线索引和在线聚类的处理框架,从社交媒体数据中生成情景报告或摘要,捕捉子事件随时间的演变,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应急响应人员,支持应急小组在紧急情况下监测和了解社会媒体中事件的演变 [64] 。W.Fordham等论述了美国应急计划体系以及地方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部门的作用,分析比较应急管理机构从业者在专业能力、组织目标和文化方面的异同,探讨了加强地方应急响应和公共卫生准备的方式方法 [65] 。Sara Harrison等通过对来自加拿大的十四个应急管理机构和十五名政府官员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加拿大的组织因素、政策和联邦立法使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危机众包(包括通过社交媒体的众包)存在障碍,确定了加拿大应急管理机构在寻求采用危机众包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限制 [66] 。Doyle 等通过对应急管理团队响应、决策、心理模型、信息管理和沟通方面的分析回顾,提出科学机构和科学咨询小组与应急管理机构同步培训(演习和模拟)的模式,开发以科学为主导的分层运动计划,增强多机构团队的协调能力 [67]

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钟开斌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与进展,提出4.0版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 [68] 。姚晓晖等提出了基于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辅助决策六维分析框架,并对“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四阶段的辅助决策流程进行了探讨,为高效的应急管理与应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69] 。王飞跃等论述了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体系框架及文件要素,提出了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框架的组成方式,并对文件要素的具体结果进行细化 [70] 。赵永华等提出一种包含应急准备评估和重大事故情景应对能力评估的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建立应急定量评估三级指标,帮助企业了解现有应急能力的不足 [71] 。郭欢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将OSH、应急管理相关要素进行整合,构建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治、应急处置通用评价模型,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职业危害防治状况、应急处置状况进行分级管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72] 。杜泽文针对“综合应急能力”,运用结构转换工具——质量功能展开(QFD)模型对其进行量化,在确定QFD模型参数和系列改进矩阵基础上,构建了安全生产应急能力供需结构转换模型,为企业提供了安全生产应急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并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改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73]

六、文献评析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安全管理理论、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外有关安全管理、安全隐患、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是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而来的,对我国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的辨识、排查、评价、预警、响应、处置等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国内相关学者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各大企业集团的有益探索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有助于洞察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

然而,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危险源或安全隐患都可能引发事故。因此,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亟待从两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一是加快建立完善企业风险分层管理体系,目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没有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部分大型企业没有实现分层联动风险管理体系,大中小型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辨识、排查、分析、评估、预警、响应、处置、恢复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二是加快建立完善精细化风险管理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风险分层综合评价和分层分级动态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引入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分层联动、分级闭环、动态预警、及时响应的精细化风险管理体系。此外,还需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精细化动态风险管理。 vmJL2iIA7PfavpHlvIpaQBO75fQuOVWdY+swKUyaOZ9HGmGm21dgB3BnhOKMfK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