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风险和安全既对立又统一,风险是永恒存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状态,安全则是相对存在、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产风险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辨识类型不断增加,安全技术不断进步、安全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风险的认知史,也是一部安全的发展史。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偶有发生,这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事发地区周边单位的经营运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从一些事故的调查结果来看,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共性原因是事发单位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深层次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管4个子系统的风险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没有处理好。因此,有必要综合运用管理科学与安全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全面分析多种生产安全事故的基础上,围绕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法,提高生产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基于此,我组织编写了本书。

本书共6章。第一章介绍了风险认识的起源与发展、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等,梳理了国内外安全管理、安全隐患、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的最新政策、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生产风险精细化管理的方法(DCFM)。第三章在辨析风险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隐患和间接隐患的概念;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分析了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测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预测模型。第四章介绍风险评价基本方法和程序,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分析了现有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了风险分层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第五章阐述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特点,构建了风险分层分级动态的预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第六章介绍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企业应急救援、准备、演练和培训等的概念和过程,建立了企业应急物资储备模型,并分析了某石化公司的模型应用。

本书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书籍相比,在深入分析多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一线工人的经验做法,围绕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一套分层分类、分级动态闭环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本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理论模型化。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隐患、新风险、新事故,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建立“1+4”理论方法模型:“1”是指建立企业生产风险精细化管理模型,“4”是指围绕风险分析预测、评价、预警、响应,建立大数据风险事故预测模型、风险分层综合评价模型、风险分层分级动态预警模型和应急物资布局优化模型,并分别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二是突出定量标准化。针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难以量化的特点,梳理分析生产中危险源、安全隐患、危险有害因素等在事故中对结果的影响,基于此,从人员岗位、机械设备、环境参数、管理体系4个方面,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和半定量),实现定量计算区域风险。引入风险触发响应机制的理念方法,科学设置风险等级(Ⅰ、Ⅱ、Ⅲ、Ⅳ)触发器,构建风险分层分级动态预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应急管理方法,形成生产风险分层分类、分级动态闭环精细化管理方法(A Dynamic Closed-up Fine Management Method for Classified and Hierarchical Work-related Risks,DCFM)。三是突出实用精细化。生产风险精细化管理方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根据生产实际的特点,充分结合现有的风险辨识、分析、预测、评估、预警、响应、处置、培训等理论方法,形成的一套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的方法。该方法已经在国内部分煤矿、铁矿、制造业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后续还将根据国家最新的政策和事故经验,吸纳专家学者、一线工人的建议不断优化,结合最新的技术提高管理方法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用最低安全成本实现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本书从选题、框架到最后的完稿,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聂百胜教授、何学秋教授、TREN教授、安景文教授、李祥春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我毕业后老师们还提供无私的关心、关怀和帮助,让我深受感动,在此表达最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忱、王永杰、刑明秀、张凯、宗成灏、禚雪飞、白世鹏等硕士研究生的帮助,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亮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01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凝聚了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劳动,谨此一并感谢。

本书在资料收集、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环节中,得到了中国船舶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的写作参考和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尽可能将其列在参考文献中,在此对所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成稿离不开单位各级领导的亲切关心和指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给了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写作的决心和勇气,在此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限于学术水平,加之人们对安全科学的认知在不断发展,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22年12月 KZMLgxIAWsWHsAkX2bwgC0+qqpa/EPPVwl6zTwciF5efDAdaBBi7VqortrD9pF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