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事关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调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观念,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已有规定、以往管用举措和近年来针对新情况采取的有效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若干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虽然呈现出总体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各类风险、各种隐患交织叠加,导致部分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以说,措施的出台恰逢其时,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迫切之需,也是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报告第十一部分专章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可以看出,安全生产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内涵、新使命、新任务,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安全格局的内生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

本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安全生产的目标要求和重要部署,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结合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实际,围绕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从辨识评价、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等多维视角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尝试了突破。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从风险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尝试搭建安全和应急框架。 本书充分发挥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优势和特点,围绕企业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展开研究,把事故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称为安全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价、预警等处于风险生命周期管理的前端环节;把事故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称为应急管理,包括风险评价、预警、响应、处置、恢复等处于风险生命周期管理的中后端环节。其中,风险评价和风险预警可根据生产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应用在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方面。

第二、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员参与的视角尝试创新理论方法体系。 本书综合运用管理学、运筹学、安全学、系统工程等理论和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特征,明确人(岗位)、机、环、管4类风险的等级标准。以此为基础,把分类、分层、分级、动态、闭环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贯穿风险认识、预测、评价、预警、响应、处置、恢复等全过程,结合实际建立了生产风险的大数据预测、分层评价、动态预警及应急物资布局四大理论模型和应用模型,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生产风险定量管理方法。同时,借鉴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注重风险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各层级的衔接,注重该方法和现有风险管理方法的衔接。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实际风险问题的视角尝试不断优化理论方法体系。 本书围绕解决生产过程中风险和事故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一方面,梳理了现有风险分析、辨识、评价等理论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现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出现有理论方法在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情景。另一方面,在构建和应用企业生产风险分层分类、分级动态闭环精细化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生产实际需求,采纳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理论方法体系,提高可操作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本书基于生产风险的演变规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可以为行业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参考和学习。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对企业生产风险管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该书在企业生产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和企业生产环境将发生变化,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希望该书出版后,作者和各位同仁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结合安全生产实际进行深入研究,为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作出更多的贡献。

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
中国应急救援人员关爱和矿山尘肺病防治基金会理事长

2022年12月 /bkPX+C26xXz+DBPvG6L+EuyaSOBcGPUwLVdOQQjfYM9xtEIrfMTcaGnLmYFK8SZ



前言

风险和安全既对立又统一,风险是永恒存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状态,安全则是相对存在、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产风险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辨识类型不断增加,安全技术不断进步、安全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风险的认知史,也是一部安全的发展史。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每年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偶有发生,这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事发地区周边单位的经营运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从一些事故的调查结果来看,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共性原因是事发单位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深层次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管4个子系统的风险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没有处理好。因此,有必要综合运用管理科学与安全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全面分析多种生产安全事故的基础上,围绕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法,提高生产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基于此,我组织编写了本书。

本书共6章。第一章介绍了风险认识的起源与发展、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等,梳理了国内外安全管理、安全隐患、风险评价、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的最新政策、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生产风险精细化管理的方法(DCFM)。第三章在辨析风险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隐患和间接隐患的概念;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分析了风险分析和风险预测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预测模型。第四章介绍风险评价基本方法和程序,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分析了现有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了风险分层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第五章阐述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特点,构建了风险分层分级动态的预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第六章介绍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企业应急救援、准备、演练和培训等的概念和过程,建立了企业应急物资储备模型,并分析了某石化公司的模型应用。

本书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书籍相比,在深入分析多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基础上,参考了相关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一线工人的经验做法,围绕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一套分层分类、分级动态闭环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本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理论模型化。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隐患、新风险、新事故,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建立“1+4”理论方法模型:“1”是指建立企业生产风险精细化管理模型,“4”是指围绕风险分析预测、评价、预警、响应,建立大数据风险事故预测模型、风险分层综合评价模型、风险分层分级动态预警模型和应急物资布局优化模型,并分别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二是突出定量标准化。针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难以量化的特点,梳理分析生产中危险源、安全隐患、危险有害因素等在事故中对结果的影响,基于此,从人员岗位、机械设备、环境参数、管理体系4个方面,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和半定量),实现定量计算区域风险。引入风险触发响应机制的理念方法,科学设置风险等级(Ⅰ、Ⅱ、Ⅲ、Ⅳ)触发器,构建风险分层分级动态预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应急管理方法,形成生产风险分层分类、分级动态闭环精细化管理方法(A Dynamic Closed-up Fine Management Method for Classified and Hierarchical Work-related Risks,DCFM)。三是突出实用精细化。生产风险精细化管理方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根据生产实际的特点,充分结合现有的风险辨识、分析、预测、评估、预警、响应、处置、培训等理论方法,形成的一套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的方法。该方法已经在国内部分煤矿、铁矿、制造业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后续还将根据国家最新的政策和事故经验,吸纳专家学者、一线工人的建议不断优化,结合最新的技术提高管理方法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用最低安全成本实现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本书从选题、框架到最后的完稿,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聂百胜教授、何学秋教授、TREN教授、安景文教授、李祥春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我毕业后老师们还提供无私的关心、关怀和帮助,让我深受感动,在此表达最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张忱、王永杰、刑明秀、张凯、宗成灏、禚雪飞、白世鹏等硕士研究生的帮助,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亮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401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凝聚了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劳动,谨此一并感谢。

本书在资料收集、问卷调研、现场访谈等环节中,得到了中国船舶集团、中国中化集团、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的写作参考和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尽可能将其列在参考文献中,在此对所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成稿离不开单位各级领导的亲切关心和指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给了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写作的决心和勇气,在此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限于学术水平,加之人们对安全科学的认知在不断发展,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22年12月 6cBZg3TPfGZNPcytTTtudoFWxyoQRrAGBzTk2aLQwqpozYywNiSyeuRCCWDhE//G



第一章
绪论

6cBZg3TPfGZNPcytTTtudoFWxyoQRrAGBzTk2aLQwqpozYywNiSyeuRCCWDh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