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养生

有时候比较羡慕一片树叶的生活,至少树叶看起来比人要可爱单纯的多。我是在后花园里见到这片快要凋零的梧桐树叶的,它全身散发着美丽的红色,似乎是在表达对于生命的执着与不舍,也似乎是在低声倾诉自己的无赖与不甘。但无论怎样,我能保证得是它并不是第一片凋落的树叶,而且它肯定是光彩照人地离开的。它至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活跃着自己的血液,宁静又安详……

我突然想到人其实和这树叶没什么两样。尽管树叶是长在树身上,从树身上汲取营养,又从外界汲取阳光与雨露,似乎一切与它自己毫无关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坚强地活着,而且是有方法地活着,它用尽它所有的智慧去使自己同这树本身,同这自然更加和谐一致。它不是第一片凋落的树叶。

人的生命看起来似乎是比树叶绵长无数,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可能会见到上百次的盛开与零落,看过了如此多的死亡,我们不禁心生沧桑,我们相信总有另一种物种如同我们看落叶一样把我们的生存与死亡当做一片树叶来观赏。树叶在树上环环相生,只要树不倒叶子也自然不落;人也在社会中代代相传,只要社会不灭,人也不会绝种。但是,人是很难有树叶这种生性的,我们很难做到既独立其身,又化融其群,更何况在生命之中由绿变黄再变红不断缤纷多彩呢?

我想到了养生,人需要一种正确的、合适的途径去通达自己的生命之路,需要一些比较智慧的、理智的方法去培养呵护自己的生命,如同树叶想办法呵护自己一样,拼命地从树枝内汲取,努力地从阳光下茁生。

我认为养生绝不能单调地理解为仅仅是延长寿命这么简单。树叶活在树上,人活在社会,没有比树龄还长的树叶,也没有比社会更长的人生。养生应当是生命与生活的齐头并进,应当是养身与养心的结合。身即凡躯肉体,心即品德情操。仅仅养身可不行,无一内敛的心性真如没有阳光的树叶,徒有较长的寿命却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心是身的凝缩,身是心的外化,若无一颗灵心,又如何能自在地逍遥生活,最终只能苦不堪言,结局甚惨;仅仅养心也不行,身乃心之寄托,少缺了健康的身体,精神也会萎靡不振,即使说身残志坚,那也只能暂时抵制,痛苦毕竟无法消除。人的一生应该是生命与生活的融合,既需要生命的土壤,也需要生活的花朵。

凡是养生的人大约都听过李青云这个人,历史记载他曾经活了256岁,从康熙王朝一直活到了民国年间,熬过了一代又一代的皇帝,人能活着不死就如叶子在树上不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他是位中医行家,知道怎样去调理身体,平日里喜欢喝例如决明子、罗汉果、枸杞一类泡成的茶水。但是我们平凡人每天哪有许多精力,再直白点哪有许多金钱去弄这些保健品呢?

我的生活比较简单,但我也把它称之为一种养生,因它是适合我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我比较欣赏曾国藩,他曾经提出养生之法约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说的眠食、洗脚、散步都是比较具体的,像这种“各行三千步”大抵也是针对他个人而言。由于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我不能做到睡眠有恒,甚至可以说是失常,这点我是大为遗憾的。可我还是要说说睡眠和饮食的问题,我的养生之法是存在的。我认为饮食可以概括为“适量的蔬、茶、水”。肉类过于油腻,给人浑浊的感觉,食多之后难免心闷气躁,蔬菜呢?擢天地之灵气,接雨露之精华,生于自然,长于自然,食后壮肉身,通血脉,即使是大棚里生出的蔬菜也比那些沉重呆滞的血肉更让人产生好感。因此我平常过日子总是独恋于蔬菜,饭桌上若是能够摆上那么几碗诸如白菜、香芹、萝卜的话,我真该站起来拍手称赞了。佛家与道家就比较讲究饮食的倾素性,当然两家的目的却不相同。前者是因为避免杀生,后者是讲究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契合,白石道人甚至通过吃石头来到达不死的境界。人本来就是来自于自然,一切生物也都活在自然之中,能与自然产生多么大的默契,寿命自然就能延续多久。如此说来,吃素菜倒真是使人通灵的绝佳办法了。

再来说茶,这让我想到了白居易,“食罢一觉睡,醒来两碗茶”,这是他的生活之法,他还笑称自己为“别茶人”。闻一多说他的粮食是一杯苦茶,他亦是把茶融入生命之中,谈来毛泽东,他甚至会把茶叶直接咽下去,不舍浪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养生之法已经超脱于养身之外了。茶这东西,我是每日一杯,苦虽苦了点,苦后再食任何东西都是甘甜无比。我也不贪图好茶,铁观音、雾里清这些东西我喝不起,家里老母亲手制作的乡茶、土茶我却恋恋不舍。我最爱刚炒完的新茶,闪亮亮地滴绿,泡在水里真感觉意蕴无穷,喝在心里却似飘飘欲仙,与自然混为一体了。若说“祛襟涤滞”是茶对于身体的最大好处,那么“中澹高洁”便是茶对于养心的极大鼓舞。

说到水我必须感谢自己的一位老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饮水的重要性。他一日里至少得喝上一斤多的白开水,长此以往从未变过。他告诉我他有胃病,喝热水能使人感觉柔和。这跟他的性格恰是一致,他的性格确实跟水一样柔和,不怒不躁,就连眼睛看起来也是深邃不已。不过我是不赞成这种大量饮水的方式的,养生不是治病,而是防病。凡事过犹不及,这是亘古不变的哲理。所以我说喝水得适量,还得用上中庸之道,不渴不躁就是最好。只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乐意喝茶水,两种自然之物糅合一起,一种木,一种水,再添上本为土的人,彼此调和,真是克尽了世间一切病原。

这是饮食上的养身之法。除去饮食调理机体之外,还有两个字赢得了我的关注,便是“动”和“静”。这两者的关系曾经在哲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直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出现才算基本平息了这场辩赛。马克思说“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人是物质的,自然也在不断地运动。偶尔运动是调节,不停地运动就是劳累了,劳累于生活啊,学习啊,工作啊等等,很难有停下的时间,这自然对我们不好。运动是有消耗的,一直运动消耗得是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就需要寻一个机会去“静”一下,静身体,静心灵。放下手中的书本、金钱,去花园散散步,看到花木正荣,一片鲜绿,心情舒畅通和,看到花木凋零,也有落叶满地,刹那静美的体悟。或是在月下高歌,或是浅斟低酌,都是不错的选择。古人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这都是暂静的佳境,用“沙行渡头歇”来概括真是再好不过了。静时你能休憩身体,静时你还能宁静心神,发现不足,给了身体以极大的放松空间。动与静往往相辅相成,对于养生来说缺一不可。有些人因为忙到了极点而无处静,也有些人是闲到了极致而无活动。像曾先生的“三千步”大抵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要依人而言。倘我在家也必会每日同老父散步一二,可是一旦身入俗世,许多机会是不会等人的。为了这,当初华佗曾编出一套五禽戏,就是如今社会上也流行着诸如瑜伽的“动”的方式。我记起媒体上报道过不少关于某某好吃懒做养成“肥猪”的事情,对此我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除此之外,曾先生还说到了洗脚的问题。对于居于现代化社会的人们而言,仅仅洗脚估计是不够的。城市里现在不是多了一种叫做“足浴店”的东西吗?会养生的人可是时不时往那儿跑。在哪儿洗其实都一样,关键是得有那个心思,还得有那个钱。说不定人家是拿用过好几遍的水给你弄的,这也很正常。“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人一出世就得沾染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是逃也逃不掉的,所以要常洗。我每日用热水泡脚,脚上连了浑身多少经脉,古代中医已经有过详细的论述。再者,富人有富人的打扮,穷人也有穷人的打扮,但是一定得保持整洁,整洁的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自己照个镜子也觉得精神儿十足,干什么事都利利索索的。如果不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而蓬头垢面的话,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半点儿兴趣。这要总结来就是一句话,讲究卫生,内容可能比古人的更繁多,但是思想是从前辈那儿继承的。

但我始终觉得养身不是养生的关键,虽然我花了许多篇章去论述它。养生的关键还是在于养心,拿树叶来说最好的维护树叶的办法不是单纯地去维护树叶,而是去维护树根、树干、树枝。对于人而言,心就是根干枝。不过,我虽然强调对心灵的呵护,却不是同王阳明一样信奉唯心主义,我本人还是马列主义的“粉丝”。

所谓养心其实就是从思想境界上去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品德操守达到一种极高的境界,显一种静气,呈一种大气,在灵魂上与自然相契相合,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处之若泰然弥勒,动之似君子贤人。张潮说“有善无恶是仙佛”,我们炼不就不死之躯,却能通过培养心灵,修养自身,从境界上跨入“圣人”“仙佛”的行列。儒家向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岂不就是养心?

修身要切实修到位,切实是从内而外去修的。我们通常把修、饰两个字连在一起,可是两者的差别却是琼天与厚土的差别。修是行动起来的,是一种改造;而饰呢?饰不过是改装而已。那些只会饰不会修的人不过是伪君子,蕞尔小人而已。阅历浅的人时间久了就能知道你是何许人也,阅历深的一眼就能辨别人心真假,那眼神犹如一束阳光直指心灵,洞察一切。

佛家有入定,道家有打坐,儒家有三省,这都是通过观察自我来寻找不足,总结经验,明白大道。可是这跟养生有什么关系呢?古往今来,国内海外都是有不少例子证明心灵境界愈高的人,生活得愈是愉快,这种愉快是自己给自己的,不干他人言行。得也罢,失也罢,进也罢,退也罢,心情平淡如水,这就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我平日里总结出三个修身要点。第一呢,就是戒郁怒,曾先生把这称作“惩忿”也是可以的。我们一般人说脾气大是肝火旺,容易发怒对肝不好,这首先就从身体上否定了发怒的必要性。过去商纣王和秦始皇就是爱怒的人,他们已经怒到要杀人了,最后都是以悲剧告终。楚霸王也是易怒的,这不才导致亚父的离去。发脾气会影响生活关系,憋着气又影响身体协调,这毕竟不是个事,缘木求鱼是走错了路嘛。要想拥有好身体,还能生活得好,戒郁怒很有必要。要想戒郁怒,就得把许多成败得失看淡,就得把生活看淡,就跟吃斋食一样,蔬菜贴近自然,是最简单的食物,所以才要多吃。

再者,人一定得广胸怀,斤斤计较的人不是什么大君子。这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宅心仁厚,与人无争。老祖宗的“夫唯不争,故无忧”直至今世仍然适用。胸怀多大,才能放得多开,放得多开才能容纳多少的东西。王羲之袒胸露乳显豁达,李白仰天大笑显开怀,陶渊明五柳之下显平淡,虽说偶尔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一旦放开了胸怀便也超脱了。抓着一根绳子不放最后说不定给自己来了绞刑。这胸怀让我想起了孟子的养气说,做文章和做人是一样的嘛,如果内涵大气,即使老了也能“春风又绿江南岸”。这跟水是一样的道理,水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包容所有东西,才能存在于任何地方。

老子有句话叫“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句话说得是能不能聚结精气达到柔和的境界,最终像婴儿一样无欲无求。我又想起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个故事了,人从婴儿过来,要想养生,就得把思想调理得像婴儿一样年轻。无欲无求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涤除玄鉴,克己寡欲却大可以实现。要求一多,矛盾就多了,烦恼自然也多了。抱有“玄德”,清心寡欲才能让人少忧少虑,最终和自然、和社会达到拈花一笑的境界。洗漱是从外在去除尘垢,洗涤肉身,品茶是从内里祛除尘垢,“清和其心”,都乃一母生尔。

闲来无事学古人论论养生,无奈浅薄之谈我倒觉得更贴生活。本来如此,生活美满,人生也幸福。养身之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养心之法承接往世也就那么几条,只是要践行这熟悉的几条却比践行那千千万万条都要难之又难啊!像我如今深处“樊笼”,便更加青睐于后者了!

2016.1.14 LEN7X64HivJZ21yYctSvk5l7OChlxPYPDg6SuhP6rUoU5hV52vCKuuiILsq9rJ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