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乡愁拂过战士的钢枪

——读孙进散文《脚步》

贾松禅

每一朵野花,虽然都有开放的理由,但不是每一个军人,都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情怀与抱负。宋朝陆放翁做到了,正在上军校的孙进也正在向这一境界迈进。读了他的系列散文《莲花集》后,作为军旅作家,我感慨颇多。

我和孙进都是来自农村的军人,都来自那片让人眼热心酸的桑梓故土。尽管我的家乡在西北,他的故乡在安徽池州,年龄悬殊二十余载,但我们都对故乡故土、父老乡亲,都有有一种血脉相依刻骨铭心的热恋。尽管我和小孙还没有见面,但他“弓背霞明剑照霜”的英武戎装照以及良好的文学素养却让我对这个“90后军旅小作家”刮目相看。读他的《清明》、《一个人的中秋》、《老屋》、《学费》等篇章,我如饮乡酒,如聆乡音,如读乡情。那种携带南方山川河流气息的质朴和真实,那种对故土家园对亲人乡邻难割难舍的乡愁,那种属于军旅男儿至真至性的大爱,每每读来让人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孙进发来他散文的时候,正是我长篇历史小说《霍去病》完稿日子,三十七个章回,四十三万字,整整消耗了我二十四年的青春年华。研究霍去病的时候,我才二十四岁,中尉军官,记得我第一次来茂陵,站在霍去病墓前的时候也是深秋,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迎接我参拜埋在桑梓故土的大汉战神。第一次听了这位少年战神的故事,我就被深深震撼了,我当时就发誓,要用自己钝拙的笔为他塑造一做精神的丰碑。往事如梦如烟,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也由青年进入知天命之年,但我终于了了自己的心愿,至于这本书到底如何,只能让读者诸君去评判了。

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思想深度的军人,绝对不同于一般战士,他的心里一定装着对乡亲父老的爱,装着对故土亲人的情,装着对祖国的担当,装着对民族的责任,装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读孙进的散文,越读我的这种感觉就越突出。正如作者在《七月天》一文中所言:“青牛、犁铲、泥巴、黄稻,我的人生是从这儿开始的……”

我觉得,散文无论叙事和抒情,或者二者夹杂,必须有激情、有境界、有诗意,有思想,如果文章少了这四点,就不是优美的好散文,至少在境界上就稍逊风骚了。读《莲花集》,我明显感到孙进散文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是激情力量凸显乡愁散文的回眸深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马克思这里强调的首先是人 , 即审美的主体必须是人,不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的物体。孙进的散文就是将故土亲人放在审美主体上,将激情凝聚在冷峻朴素的笔端,没有大场面的铺陈,没有文辞上的轰轰烈烈,以江南雨巷村人闲扯的语境,用子规啼血般的性情,书写军旅游子对故土亲人血脉相依、骨肉相连的情感。那种美,发自肺腑,源自真心,表现为对故土亲人刻骨铭心的血脉相依之情,《七月天》、《老屋》、《学费》等篇章,通过对亲情乡情的叙述,表现了游子怀念母土家乡的深情。在朴素平凡中透射出自然美的大境界。读《老屋》中的《门》、《光荣匾》、《后园》等以及《学费》中的母亲,我潸然泪下,勤劳、善良的父母亲形象,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跃然纸上,孙进借助自己家中的历史变迁,囊括和浓缩了安徽池州土地上所有父老乡亲悲欢离合的命运。

二是军人情怀决定了乡愁散文的意境。“我从来不认为散文和随笔只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抒发与书写。散文最容易写,也最难写,没有思想的大境界、没有气血飞扬的激情是写不好散文的。”这是我在二十四岁那年,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尉军官,参加全军新边塞散文研讨会的一段话。当时,此言一出,便受到周涛、杨闻宇等军旅著名作家的关注。读孙进的散文,我能读到一种飞扬的气血,挥洒自如的大爱大美,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很多篇章,让我想起了北宋社稷柱石之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情怀,想起了明朝开国宰相刘基在《一剪梅》中“自古英雄恨都同”的仰天感慨,想起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精神,《信》一文,我读的热血沸腾,酣畅淋漓,激情与诗意作为文字的信使,在他的文章跳跃、浮动,若隐若现,读来感人肺腑,动人情怀。很多赞美家乡故土的篇章,如《杏花烟雨》、《我与妹妹》、《别人家的狗》等,都抒发了作者对安徽池州这片水乡土地历史与现状的热爱与沉思,对责任担当的一种思考。

三是思想深度决定乡愁散文的艺术刻度。孙进的《我不是为了怀念杨绛》、《读书》、《鬼》等系列随笔,如日本散文大家厨川白村所言,“有冷嘲,也有警句,既有滑稽,也有感愤”,很多篇章,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特别是《有感于刘源上将致辞》《变币》、《谈五四》、《长征之歌》等文章,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思考后沉淀升华,形成独具视角的哲学思考,给读者一种深层面的咀嚼和思考。在《走小步,不停步》一文中,孙进说:“……走小步,不停步,不是迈大步,行大路。不是要一帆风顺,而是要乘舟破浪。是要有荆棘阻人,是要有乱草缠足,偏偏又不为所留。走小步,是谨慎,是三思而后行,是一步一个脚印,是既有起步,又有落步。不是蹒跚而行,不是踽踽独行,是踏石留印,是蹄疾步稳。有颠簸又如何?人生难免起伏。有石头又如何?人生难免挫折……”像这类喷珠溅玉引人入胜般的哲理警句,比比皆是,俯身可拾。这些富有哲学思辨色彩的话语,对同龄人干事创业,都有着不可估摸的警示和劝诫作用。

我站在散文审美的层面剖析孙进的散文,并不是说,他的散文就如花似玉无懈可击。别说是一个刚刚起步的90后作家,我们40后、50后、60后作家,包括莫言、贾平凹等文坛名流,谁敢说自己的文章无懈可击。看了孙进的系列散文后,我多少还是有一些失望和惆怅的。首先是读的经典还不够。一百多篇散文随笔,还没有特别能让人眼睛一亮的篇章,建议多读朱自清、冰心、郁达夫、巴金、孙犁等大家的作品。其次,孙进散文还有浮在文字表面的现象,剖析社会概括人生还不能一针见血深入骨髓,突显热血正气的文章还有些欠缺。第三是作为现役军人,孙进关于当代军旅警营生活的篇章太少了。一百多篇散文十几万字,描写军旅人生况味的只有一两篇,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内容的篇章更是廖若星辰,这多多少少有些不正常。身处火热的军校警营,同学战友之间训练、学习、生活的故事肯定很多,没有在散文中写出来,这一点是很让人遗憾的。我想,孙进身在军营,还是应该以写军旅文学为主!

古德云;几多鳞甲为龙去,虾蟆依然鼓眼睛。

2016年10月于竹苑

贾松禅:男,陕西兴平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签约编剧,出版散文集《古道斜阳》、长篇军事小说《指控没有终结》《铁甲雄师》《大汉将军李广》《草原枪神》等,独立改编完成41集军事题材电视剧《铁甲雄师》,被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列入未来五年重点拍摄大戏,作品先后20余次在全国全军获奖。 TIQF6arVIz1BTk3iNrStvSwxosNKHGDZCjBgnqo8lX+sV3Sdi8jRIRp2ZMFMHp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