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写这本书,是为了把我知道的东西说出来。

从事职业搏击工作十多年,我参与了多个国内、国际格斗赛事品牌的打造,也与人一起合作创立过自己的搏击赛事品牌。要想开拓搏击市场,必须让大众了解搏击,因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为杂志撰写搏击专栏,也跟人合作出版过泰拳教学书,介绍搏击知识,但直到写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公开写过武术类科普文章,这倒不是刻意隐藏,而是不知如何下笔。武术传承隐秘,充满暗语和禁忌,涉及大量不为外人了解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千百万次训练才能触发感受,若不能习艺上身,便如雾里看花,下笔也无法精准表达。

近几年,职业搏击一度变得与传统武术水火不容。职业搏击有着一套复杂而精细的规则框架,并不代表某种技术流派,迈克·泰森的拳击风格至今无人复制,弗洛伊德·梅威瑟的技术也独此一家。与之相反,从战场到绿林,武术的规则只有一条—生存。战场残酷,江湖险恶,其中的危险比擂台复杂得多。搏击与武术属不同“物种”,比起争论孰高孰低,揭开武术神秘的面纱更有实际意义。

1954年,白鹤拳武者陈克夫与太极拳武者吴公仪在澳门打擂,成为金庸创作武侠小说的契机。本书的诞生,也源自一次比武。2007年,上海重现传统武术的闭门比武,胜负禁止外传。这种跟职业搏击完全相悖的做法,让我知道江湖仍在、规矩犹存,也让我认识了元门。一年后,我幸运地接触到了元拳(“望山篇”中源拳的原型)武者王潮(马胜利老师弟子),又过了四年,我才下决心跟随他练习。这四年,是我站在职业搏击角度对元拳观察和思考的时期。

瑰丽奇伟的武侠世界大多是人们凭想象构建出来的,但在武侠小说火起来后,真实的武术和江湖却依旧如海面下的冰山。“画鬼容易,画犬马难”,还原真实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难能,所以可贵。这次我尝试画出“犬马”,写一篇“硬核科普”武侠小说,不谈“气”“丹田”“内力”,而是用一套现代语言阐述古老技艺,如同拆开钟表的表盖,让大家看看表盘背后的齿轮是如何咬合运作的。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说的形式呈现我所了解的武术与江湖,名为“望山篇”,取一山更比一山高之意,代表男主角求道比武、不断成长的过程。

小说以1930年前后的上海为背景。这个时期是九一八事变前中华大地最后的平静期。租界奢靡繁华、歌舞升平,天空却密布战争的阴云。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势力在这里碰撞。上海青帮、日本黑龙会、国术馆、斧头帮、山东响马、红枪会、洪门、关东帮、大韩民国流亡义士,这些真实的帮派和组织,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留下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剪影。

当世界一意孤行地前进时,总有人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信念。武术是生与死的碰撞。在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武者们如浮浪中的蚂蚁,守护着不同的立场,以自己的力量与技艺,在时代洪流中沉浮。这种与命运抗争、“一生悬命”的生死张力,就是我想展现的武侠美学。

武术贵为国术,道艺一体。小说也想借琴、棋、书、画以及道家经典以武入文:

古琴谱的“求合”思维,暗蕴武术内外三合之理;

打擂斗智斗勇,招招算计,犹如棋者对弈;

《笔阵图》对笔法的阐述,道出武术劲力的原理;

国画从摹形到求意,与内家拳理如出一辙;

《道德经》的“守中用中”和“返先天”是中国武术哲学的精髓;

张三丰丹道名篇《无根树》暗藏内家拳“定位活根”不传之秘;

……

中华文化的“求整”“对称”“转化”“互动”,不仅隐含在太极图案里,也反映在东方艺术的方方面面。

理解了武术文化,就可以从自卫强身的“一人敌”,进阶为世事洞明的“万人敌”,完成从“(武)夫”到“(武)士”的转变。武术从来就不是一招一式,只有在思维上实现跃升,才能真正展现出武之力量。

本书第二部分名为“窥月篇”。李小龙曾说,将手指指向月亮,若只看到手指,便看不到月亮的光华。“望山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月光便是背后的拳理。第二部分通过十二课系统阐述拳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故而称为“窥月篇”。

武术是弱者在反抗中诞生的技术,要以小打大,不能求之于“力”,必须求之于“势”。失重加速的“最速曲线”、筋膜张拉整体结构以及其在运动中的功效——古人并不了解这些科学道理,但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方法论。随着现代科学对运动认知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运动中对重力的转化和对人体结构的利用,这种系统思维与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理念不谋而合。武术遵循物理规律,人体结构千百年来没有改变,因此武术也不该有现代和传统之分,优劣只取决于对规律理解的深浅。

“望山篇”中的源拳技巧以及门规均来自现实中的元拳。元拳相传是基于道家思想产生的稷下武学,古称“先天元拳”,是为王权训练武士而创,所以又称“武士武艺”。清初,元拳传到至善禅师梁镇山处,梁镇山根据此拳“绵绵不断,随缘起式,互动互为,相反相成”的特点改称其为“绵拳”(2014年,绵拳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山东保镖孟广裕习得此拳后,经介绍到青帮大亨李国芝(李瑞九)家教拳,因为这层关系,元拳在上海青帮内隐秘流传。当今所传元拳,乃“巧手”卜兆荣得于青帮武师,传于马胜利,授意恢复“元拳”古称。以上传承皆为口述,细节不可考,只做记录,不做真伪之辨。老师曾说:“一个严肃的武者就像科学家,只关注客观的东西,而不去做主观的臆断。”

元拳只有拳理,没有招式,对于拳劲的开发,每个练习者都有所不同,招法风格差异巨大,因此有“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之说。元门历代严守传人“两个半”的规矩,不为大众所了解。感谢元拳传承者马胜利老师打破武林规矩,对我无私指教,令元拳本貌现世。

武术穿越了历史,承载了民族苦难和先辈智慧。写下此书,是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武术相遇相交,共同探讨文化和技击技术的传承,在武术中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沈诚 lzrvRWDNtCR7DMI2TgQ9lzV5yg2mmEtAe4MnQve66ic/WVsGZlH6Nt0PE97+h+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