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创伤这个心理学概念如今已经为人们所熟知,PTSD这一词汇甚至常见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但相较而言,CPTSD(复杂性的PTSD)这一概念对中文读者而言还相对陌生。我在接触到本书之前,也只偶然听几位具有较多心理咨询经验的朋友提到过。当我与周围人聊起PTSD时,大家通常想到的是由战争或重大灾难所引起的创伤,而不太能意识到在更宽泛和日常的范畴中,创伤会以一种更不为人所觉察、却更普遍的方式存在着。如皮特在书中所说,这正是复杂性创伤的复杂之处。

皮特的这本书是少数专门针对CPTSD的心理学著作之一,更是一本将普通大众作为目标受众的自助类图书。它对CPTSD的讲述非常详尽,从定义、症状、类型到疗愈的方法和疗愈的不同阶段都有所涉及,并且建构了一个清晰简明的4F反应模型帮助读者进行自我评估,甚至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自我救助步骤和工具。

在初读这本书时,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皮特将自己的这本书称作“地图”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它虽然含有很多专业信息和讲解,但它并不是艰深的理论著作,而真的宛若一份文字地图,循序渐进地指引着读者去了解、探索、疗愈创伤。而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份文字地图在提供指引的同时,还囊括了皮特本人及大量读者或来访者的真挚分享。书中提到的CPTSD的源头有很多种,包括原生家庭中的虐待和忽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邪教和种种其他长期迫害,而这本书主要着墨于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创伤,我认为原因之一便是皮特自身的经历。在书中,皮特亲自示范,摆脱了高高在上的权威说教姿态(这类姿态往往会再次伤害到创伤幸存者),也让这种讲述和分享显得更为诚挚、更能与读者共情。

在皮特引述的诸多案例和分享中,时常闪耀着非常动人的治愈瞬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位读者给皮特的信中描绘的被自然治愈的一刻。那种自然之美与感官及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结,就和那段文字一样平静又充满力量,使得未曾有过类似灵性体验的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也见证了一种治愈的可能。这种体验的分享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这本书不乏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在面谈时经历的剧烈闪回,还是在口头宣泄后流下的治愈泪水,无不能够成为读者对自身感受和疗愈历程的启发和验证。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也是一趟奇妙的旅程。我本人虽然没有CPTSD的困扰,但也像很多人一样,持续面对着许多自己心理上的困境,也尝试过各种求索,包括修习一些心理学的课程,并尝试过许多正念和冥想练习。非常巧的是,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接受心理咨询。因此,我在阅读和翻译的同时,也将这本书当作自助手册来学习和实践,其中的很多概念和工具与我当时的自身体验形成了呼应和对照。比如,我虽然没有严重的情绪闪回,但当我陷入自身的心理泥潭时,我会尝试着使用皮特列举的步骤来进行“思维纠正”,练习对抗“内在批判者”的极端化和灾难化思维,学着更多地自我关怀。随着全书章节一点点推进,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一些细微转化。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对许多CPTSD患者而言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也有着心理学层面的普世意义,能为更广大的读者提供支持和帮助。而这也正是我在翻译这本书时的忐忑之余所感受到的巨大动力和召唤。

从翻译层面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中的一些心理学术语和概念很难找到完全对应或公认的中文译法,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以求不偏离专业的同时,在中文语境中做到清晰合理。我在翻译时的优先原则是尽量真实准确地还原作者的原意,在此基础上使得语句通顺自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皮特的原文中有不少刻意的重复,旨在强调和重申一些重点内容,我也有意保留了这样的语言风格。当然,在斟词酌句的过程中总免不了感受到自己语言和知识的局限,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批判,如果不限时间,我甚至想无休止地修改下去。而有意思的是,每当我的“内在批判者”冒头时,我就会想起皮特在书中所说的“足够好”的概念,提醒自己放下自我批评,接受有缺失但还过得去的自己——这恐怕是对书中的内容最即时、最直接的实践了吧。

最后希望拙译能帮助读者跨越语言的障碍,让这本书像帮助我一样,帮助更多的读者。当然也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批评指正。

严菲菲
2022年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湾区 AunFTj1rj/RDFvBqig1aNI3ZmLWbFjSoNf6g06d3FFtHI6HXUrgkkCykbUSxuV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