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

1.1.1 基础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的完善、改造等社会工程。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进一步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包括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信项目等。这些都可以纳入基础设施的范畴,它们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国际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狭义是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更宽松的定义包括了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泛的定义则延伸至房地产。

基础设施具有强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相关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面,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1.2 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学特征

从经济学角度看,基础设施还具有基础性和准公共物品特性。基础性意味着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则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难以生产或提供。基础设施类似于公共物品,绝大多数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一般是“准公共物品”。

与本书后面提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应于数字经济有所不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对应于工业经济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逆周期性

周期性,是描述一个经济量与经济波动之间呈正反馈或负反馈关系的概念,在经济出现增长或衰退时,强化趋势的经济变量具有顺周期性,反之则具有逆周期性。逆周期是指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让整个周期波动平缓下来,负面冲击小一点。逆周期的作用是对周期当中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冲和缓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模式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经济萧条或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是最低的。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在经济上行或高速发展的时候,资本是很贵的,资本要求的回报率往往超过7%,甚至达到百分之十几。而当经济略显萧条时,资本回报率要求降低到5%甚至4%。从财政投入的角度来说,在经济萧条或经济下行的时候,资本是最便宜的。这个时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最低,投资收益比最高。

2.流通性

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服务半径的扩大,进一步造成了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基础设施的建设正是围绕着市场化的加深展开的,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碎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修路”是核心,由铁路、公路、机场构成的所谓“铁公机”,其本质不外乎是让人流、物流更畅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连接人流和物流。换句话说,基础设施就是做大“流动性”。通过基础设施可以把原本碎片化的市场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益。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创造出“新市场”和新的就业机会,这才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

3.标准化

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之后,只有通过标准化才能使其成为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得到规模化快速发展。比如说,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电厂或发电设施都是企业自备的,投入成本高但是使用效率很低。后来,随着电厂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再加上通过电表可以对用户的用电量进行计量,电厂才能逐渐成为公共基础设施。

4.边际效用递减效应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递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逐渐递减的。

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腾飞的基础,一个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我国现在的经济成果得益于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从本质上说,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的扩大就是市场范围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延伸就是市场进一步延伸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较为密集的领域,如果继续进行重复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按照边际效用递减效应,投资的效率及所能够得到的产出价值是低下的。

在通常所说的补短板领域,包括一些产业园区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及部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资的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业瓶颈,从而解决一些产业发展的问题。

5.乘数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的“乘数效应”,即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8年,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我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我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配合经济刺激计划,全国各省市政府纷纷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据统计2008年全社会总投资超过了16万亿元。

6.强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付出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这种效应既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引导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可以通过降低交通物流成本带来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nsqScoPJEEi6XbE9UI0nrrb3VUJCEQiN+tZssfABSc6WXhEAOswjLSZ5I0xFqi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