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十五 砖作、窑作制度

砖作制度 [1]

用砖 [2]

【原文】

用砖之制:

殿阁等十一间以上,用砖方二尺,厚三寸。

殿阁等七间以上,用砖方一尺七寸,厚二寸八分。

殿阁等五间以上,用砖方一尺五寸,厚二寸七分。

殿阁、厅堂、亭榭等,用砖方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 以上用条砖,并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如阶唇用压栏砖,长二尺一寸,广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

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用砖方一尺二寸,厚二寸。 用条砖,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城壁所用走趄 [2] 砖,长一尺二寸,面广五寸五分,底广六寸,厚二寸。趄条砖面长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牛头砖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


【梁注】

[1]“砖作制度”和“窑作制度”内许多砖、瓦以及一些建筑部分,我们绘了一些图样予以说明,还将各种不同的规格、不同尺寸的砖瓦等表列以醒眉目,但由于文字叙述不够准确、全面,其中有许多很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只能提出问题,以请教于高明。

[2]本篇“用砖之制”,主要规定方砖尺寸,共五种大小,条砖只有两种,是最小两方砖的“半砖”。下面各篇,除少数指明用条砖或方砖者外,其余都不明确。至于城壁所用三种不同规格的砖,用在何处,怎么用法,也不清楚。

[3]趄,音疽,jú,或音且,qiè。


【译文】

用砖的制度:

十一间以上的殿阁等,所用的砖二尺见方,厚度为三寸。

七间以上的殿阁等,所用的砖一尺七寸见方,厚度为二寸八分。

五间以上的殿阁等,所用的砖一尺五寸见方,厚度为二寸七分。

殿阁、厅堂、亭榭等,所用的砖一尺三寸见方,厚度为二寸五分。(以上所用的条形砖全都长度为一尺三寸,宽度为六寸五分,厚度为二寸五分。如果阶唇处使用压栏砖,则长度为二尺一寸,宽度为一尺一寸,厚度为二寸五分。)

行廊、小亭榭、散屋等,所用的砖一尺二寸见方,厚度为二寸。(用条形砖,则长为一尺二寸,宽度为六寸,厚度为二寸。)

城壁所用的走趄砖,长度为一尺二寸,面宽五寸五分,底宽为六寸,厚为二寸。趄条砖面长为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为一尺二寸,宽为六寸,厚为二寸。牛头砖长为一尺三寸,宽为六寸五分,一面壁的厚度为二寸五分,另一面壁的厚度为二寸二分。

垒阶基 其名有四:一曰阶,二曰陛,三曰陔,四曰墒

【原文】

垒砌阶基之制:用条砖。殿堂、亭榭阶高四尺以下者,用二砖相并;高五尺以上至一丈者,用三砖相并。楼台基高一丈以上至二丈者,用四砖相并;高二丈至三丈以上者,用五砖相并;高四丈以上者,用六砖相并。普拍枋外阶头,自柱心出三尺至三尺五寸。 每阶外细砖高十层,其内相并砖高八层。 其殿堂等阶,若平砌,每阶高一尺,上收一分五厘;如露龈砌 [1] ,每砖一层,上收一分。 粗垒二分 。楼台、亭榭,每砖一层,上收二分。 粗垒五分


【梁注】

[1]龈,音垠,yín。


【译文】

垒砌阶基的制度:使用条砖。殿堂、亭榭阶高在四尺以下的,用两块砖并列;高度在五尺以上至一丈的,用三块砖并列。楼台基高度在一丈以上至二丈的,用四块砖并列;高度在二丈至三丈以上的,用五块砖并列;高度在四丈以上的,用六块砖并列。普拍枋外面的台阶头,从柱子的中心位置出三尺至三尺五寸。(每一阶外的细砖高十层,里面相并列的砖高八层。)殿堂等的台阶,如果平砌,每一阶高一尺,则向上收一分五厘;如果采用露龈砌,每一层砖,向上收一分(如果是粗垒,则向上收二分)。楼台亭榭,每一层砖,向上收二分(如果是粗垒,则向上收五分)。

铺地面

【原文】

铺砌殿堂等地面砖之制:用方砖,先以两砖面相合,磨令平;次斫四边,以曲尺较令方正;其四侧斫令下棱收入一分。殿堂等地面,每柱心内方一丈者,令当心高二分;方三丈者,高三分。如厅堂、廊舍等,亦可以两椽为计 [1] 。柱外阶广五尺以下者 [2] ,每一尺令自柱心起至阶龈 [3] 垂二分,广六尺以上者,垂三分。其阶龈压阑,用石或亦用砖。其阶外散水,量檐上滴水远近铺砌;向外侧砖砌线道二周。


【梁注】

[1]含义不太明确,可能是说,“可以用两椽的长度作一丈计算”。

[2]前一篇“垒阶基之制”中说“自柱心出三尺至三尺五寸”,与这里的“五尺”乃至“六尺以上”有出入。

[3]阶龈与“用砖”一篇中的“阶唇”,“垒阶基”一篇中的“阶头”,像是同物异名。


【译文】

铺砌殿堂等地面砖的制度:使用方砖,先把方砖的两个砖面相贴合,相互摩擦使其平整;再砍掉四个边,用曲尺校准使其方正;砍削四个侧面,使下面的棱向里收入一分。殿堂等地面,如果立柱中心位置为一丈见方的,则使地面中心高出二分;三丈见方的,则高出三分。如果是厅堂、廊舍等,也可以按两椽的长度计算。柱子外的台阶宽度在五尺以下的,每宽一尺,则使从柱子中心起到阶龈下垂二分;宽六尺以上的,下垂三分。阶龈使用压栏石,或者也用砖。在台阶外侧做散水,根据檐上滴水的远近铺砌,向外侧用砖铺砌二圈线道。

墙下隔减 [1]

【原文】

垒砌墙隔减之制:殿阁外有副阶者,其内墙下隔减,长随墙广 [2] 下同 。其广六尺至四尺五寸 [3] 自六尺以减五寸为法,减至四尺五寸止 。高五尺至三尺四寸。 自五尺以减六寸为法,至三尺四寸止 。如外无副阶者, 厅堂同 ,广四尺至三尺五寸,高三尺至二尺四寸。若廊屋之类,广三尺至二尺五寸,高二尺至一尺六寸。其上收同阶基制度。


【梁注】

[1]隔减是什么?从本篇文字,并联系到卷六“小木作制度”“破子棂窗”和“板棂窗”两篇中也提到“隔减窗坐”,可以断定它就是墙壁下从阶基面以上用砖砌的一段墙,在它上面才是墙身。所以叫作墙下隔减,亦即清代所称“裙肩”。从表面上看,很像今天我们建筑中的护墙。不过我们的护墙是抹上去的,而隔减则是整个墙的下部。

由于隔减的位置和用砖砌造的做法,又考虑到华北黄土区墙壁常有盐碱化的现象,我们推测“隔减”的“减”字很可能原来是“硷”字。在一般土墙下,先砌这样一段砖墙以隔硷,否则“隔减”两个字很难理解。由于“硷”笔画太繁,当时的工匠就借用同音的“减”字把它“简化”了。

[2]这个“长随墙广”就是“长度同墙的长度”。

[3]这个“广六尺至四尺五寸”的“广”就是我们所说的厚,即:厚六尺至四尺五寸。


【译文】

垒砌墙隔减的制度:殿阁外有副阶的,在内墙下做隔减,长度根据墙的宽度而定(下同)。宽度为四尺五寸至六尺(从六尺开始往下减少,每次减少五寸,减到四尺五寸为止)。高度为三尺四寸至五尺(从五尺开始减少,每次减少六寸,减到三尺四寸为止)。如果殿阁外面没有副阶的(厅堂与此相同),宽度为三尺五寸到四尺,高度在二尺四寸至三尺之间。如果是廊屋之类,则宽二尺五寸到三尺,高度在一尺六寸到二尺之间。上收的尺寸与阶基制度相同。

踏道

【原文】

造踏道之制:广随间广,每阶基高一尺,底长二尺五寸,每一踏高四寸 [1] ,广一尺。两颊各广一尺二寸。两颊内 [2] 线道各厚二寸。若阶基高八砖,其两颊内地栿、柱子等,平双转 [3] 一周;以次单转一周,退入一寸;又以次单转一周,当心为象眼 [4] 。每阶基加三砖,两颊内单转加一周;若阶基高二十砖以上者,两颊内平双转加一周。踏道下线道亦如之。


【梁注】

[1]从本篇所规定的一些尺寸可以看出,这里所用的是最小一号的,即方一尺二寸,厚二寸的砖。“踏高四寸”是两砖,“颊广一尺二寸”是一砖之广;“线道厚二寸”是一砖等。

[2]两颊就是踏道两旁的斜坡面,清代时称“垂带”。“两颊内”是指踏道侧面两颊以下、地以上,街基以前那个正角三角形的垂直面。清代称这整个三角形垂直面部分为“象眼”。

[3]从字面上理解,“平双转”可能是用两层砖(四寸)沿两颊内的三面砌一周。

[4]与清代“象眼”的定义不同,只指三角形内“退入”最深处的池子为“象眼”。


【译文】

建造踏道的制度:宽度根据开间宽度而定,阶基每高一尺,底边长二尺五寸,每一踏的高度为四寸,宽一尺,两颊各宽一尺二寸,两颊内的线道各厚二寸。如果阶基的高度为八砖,两颊内的地栿、柱子等,需用两层砖沿两颊内的两面砌一周,然后向里退一寸,用一层砖砌一周,又用一层砖再砌一周,当中为象眼。每个阶基增加三层砖的高度,两颊内的单层砖加砌一周。如果阶基的高在二十层砖以上,两颊内用两层砖加砌一周。踏道下面的线道也是如此。

慢道 [1]

【原文】

垒砌慢道之制:城门慢道,每露台 [2] 砖基高一尺,拽脚斜长五尺。 其广减露台一尺。 厅堂等慢道,每阶基高一尺,拽脚斜长四尺 [3] ;作三瓣蝉翅 [4] ;当中随间之广。 取宜约度。两颊及线道,并同踏道之制。 每斜长一尺,加四寸为两侧翅瓣下之广。若作五瓣蝉翅,其两侧翅瓣下取斜长四分之三。凡慢道面砖露龈 [5] ,皆深三分。 如花砖即不露龈。


【梁注】

[1]慢道是不做踏步的斜面坡道,以便车马上下。清代称为“马道”,亦称“ ”。

[2]露台是慢道上端与城墙上面平的台子,慢道和露台一般都作为凸出体靠着城墙内壁面砌造。由于城门楼基座一般都比城墙厚约一倍左右,加厚的部分在城壁内侧,所以这加出来的部分往往就决定城门慢道和露台的宽度。

[3]“拽脚斜长”的准确含义不大明确。根据“大木作制度”所常用的“斜长”和“小木作”“胡梯”篇中的“拽脚”,我们认为应理解为慢道斜坡的长度,作为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形,垂直的短边(勾)是阶基和露台的高;水平的长边(股)是拽脚,斜角的最长边(弦)就是拽脚斜长。从几何制图的角度来看,这种以弦的长度来定水平长度的设计方法未免有点故意绕弯路自找麻烦,不如直接定出拽脚的长度更简便些。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

[4]这种三瓣、五瓣的“蝉翅”,只能从文义推测,可能就是三道或五道并列的慢道。其所以称作“蝉翅”,可能是两侧翅瓣是上小下大的,形似蝉翅,但是,虽然两侧翅瓣下之广有这样的规定,但翅瓣上之广都未提到,因此我们只能推测。至于“翅瓣”的“瓣”,按“小木作制度”中所常见的“瓣”字理解,在一定范围内的一个面常称为“瓣”。所以,这个“翅瓣”可以理解为一道慢道的面。

[5]这种“露龈”就是将慢道面砌成锯齿形,齿尖向上,以防滑步,清代称这种“露龈”也作“ ”。


【译文】

垒砌慢道的制度:城门的慢道,每个露台的砖基高为一尺,拽脚斜长为五尺。(宽度比露台减少一尺。)厅堂等慢道,每阶基高为一尺,拽脚斜长为四尺,做三瓣蝉翅造型,正当中根据开间的宽度而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寸。两额以及线道的尺寸都与踏道的制度相同。)斜长每长一尺,两侧的蝉翅瓣下面的宽度增加四寸。如果做五瓣蝉翅,两侧翅瓣下的宽度为斜长的四分之三。慢道的面砖都砌成锯齿形,深入三分。(如果是花砖,则不用砌成锯齿形。)

须弥坐 [1]

【原文】

垒砌须弥坐之制:共高一十三砖,以二砖相并,以此为率。自下一层与地平,上施单混肚砖一层,次上牙脚砖一层, 比混肚砖下龈收入一寸 ,次上罨牙砖一层, 比牙脚出三分 ,次上合莲砖一层, 比罨牙收入一寸五分 ,次上束腰砖一层, 比合莲下龈收入一寸 ,次上仰莲砖一层, 比束腰出七分 ,次上壸门、柱子砖三层, 柱子比仰莲收入一寸五分,壸门比柱子收入五分 ,次上罨涩砖一层, 比柱子出一分 ,次上方涩平砖两层, 比罨涩出五分 。如高下不同,约此率随宜加减之。 如殿阶基作须弥坐砌垒者,其出入并依角石柱制度,或约此法加减。


【梁注】

[1]参阅巻三“石作制度”中“角石”“角柱”“殿阶基”三篇及各图。


【译文】

垒砌须弥坐的制度:总共高十三砖,两砖并列,以此为准。最下面一层与地面相平,在上面铺设一层单混肚砖。再往上铺设一层牙脚砖(比混肚砖的下龈多收进去一寸)。再往上铺设一层罨牙砖(比牙脚砖多伸出三分)。再往上铺设一层合莲砖(比罨牙砖多收进去一寸五分)。再往上铺设一层束腰砖(比合莲砖的下龈多收进去一寸)。再往上铺设一层仰莲砖(比束腰砖多伸出七分)。再往上铺设三层壸门、柱子砖(柱子砖比仰莲砖多收进去一寸五分,壸门砖比柱子砖多收进去五分)。再往上铺设一层罨涩砖(比柱子砖多伸出一分)。再往上铺设两层方涩平砖(比罨涩砖多伸出五分)。如果高低不一样,则根据此标准酌情增减尺寸。(如果在殿阶基垒砌须弥坐,伸出与收入的尺寸都以角石柱的制度为准,或者按这个规定酌情加减。)


砖墙

【原文】

垒砖墙之制:每高一尺,底广五寸,每面斜收一寸。若粗砌,斜收一寸三分。以此为率。


【译文】

垒砖墙的制度:墙每高一尺,则底面宽五寸,每一面斜收一寸。如果是粗砌,则斜收一寸三分。以此为标准。

露道

【原文】

砌露道之制:长广量地取宜,两边各侧砌双线道,其内平铺砌。或侧砖虹面 [1] 垒砌,两边各侧砌四砖为线。


【梁注】

[1]指道的断面中间高于两边。


【译文】

砌露道的制度:长宽根据地势选取合适的尺寸,两边各自侧砌双线道,露道内铺砌平整。或者采取中间高于两边的砌法,两边各自侧砌四层砖为线。

城壁水道 [1]

【原文】

垒城壁水道之制:随城之高,匀分蹬踏。每踏高二尺,广六寸,以三砖相并, 用趄条砖 。面与城平,广四尺七寸。水道广一尺一寸,深六寸;两边各广一尺八寸。地下砌侧砖散水,方六尺。


【梁注】

[1]这种水道是在土城的墙面上的排水道。砖城只需要在城头女墙下开排水孔,让水顺墙面流下去。但在土墙面上则有必要用砖砌出这种下水道,以保护土城。


【译文】

垒城壁水道的制度:水道根据城的高度,匀分蹬踏。每个蹬踏高度为二尺,宽六寸,用三块砖并列(使用趄条砖)。蹬踏的面与城相平,宽为四尺七寸。水道宽一尺一寸,深六寸,两边各宽一尺八寸。地下铺砌侧砖散水,六尺见方。

卷輂河渠口 [1]

【原文】

垒砌卷輂河渠砖口之制:长广随所用。单眼卷輂者,先于渠底铺地面砖一重。每河渠深一尺,以二砖相并垒两壁砖,高五寸。如深广五尺以上者,心内以三砖相并。其卷輂随圆分侧用砖。 覆背砖同 。其上缴背顺铺条砖。如双眼卷輂者,两壁砖以三砖相并,心内以六砖相并。余并同单眼卷輂之制。


【梁注】

[1] 参阅卷三“石作制度”“卷輂水窗”篇。


【译文】

垒砌卷輂河渠砖口的制度:长度和宽度根据使用情况而定。如修砌单眼卷輂,先在渠底铺设一重地面砖;河渠每深一尺,即用两块砖并列,垒在两壁上,高度为五寸;如果深度和宽度在五尺以上的,中心位置内用三块砖相并列。其上卷的弧度根据半圆的走势分侧用砖(覆背砖相同)。卷輂的上缴背需要铺设条砖。如果是双眼卷輂,两壁的砖要用三块砖相并列,中心位置内的砖要用六块砖相并列;其余的做法都与单眼卷輂的制度相同。

接甑(zèng)口 [1]

【原文】

垒接甑口之制:口径随釜或锅。先以口径圆样,取逐层砖定样,斫磨。口径内以二砖相并,上铺方砖一重为面。 或只用条砖覆面。 其高随所用。 砖并倍用纯灰下。


【梁注】

[1]本篇实际上应该是卷十三“泥作制度”中“立灶”和“釜双灶”的一部分,灶身是泥或土坯砌的,这接甑口就是现在我们所称锅台和炉膛,是要砖砌的。


【译文】

垒接甑口的制度:口径根据釜或锅的尺寸而定。先根据口径的圆样,定出每一层砖的样子,砍削打磨。口径以内用两块砖相并列,上面铺一重方砖作为表面。(或者只使用条砖覆盖表面。)其高度根据使用时的要求而定。(两砖相并列时,要加倍使用纯灰涂抹。)

马台 [1]

【原文】

垒马台之制:高一尺六寸,分作两踏。上踏方二尺四寸,下踏广一尺,以此为率。


【梁注】

[1] 参阅卷三“石作制度”“马台”篇。


【译文】

垒马台的制度:高度为一尺六寸,分成两个踏。上踏为二尺四寸见方,下踏宽度为一尺,以此为准。

马槽

【原文】

垒马槽之制:高二尺六寸,广三尺,长随间广, 或随所用之长。 其下以五砖相并,垒高六砖。其上四边垒砖一周,高三砖。次于槽内四壁,侧倚方砖一周。 其方砖后随斜分斫贴,垒三重 。方砖之上,铺条砖覆面一重,次于槽底铺方砖一重为槽底面。 砖并用纯灰下。


【译文】

垒马槽的制度:高度为二尺六寸,宽度为三尺,长度根据开间的宽度而定(或根据所使用的长度而定)。马槽之下用五块砖相并列,垒成六块砖的高度。马槽之上的四边垒一圈砖,高度为三块砖,然后在马槽内的四面内壁侧砌方砖一圈。(砌完之后,顺着马槽壁面砍削打磨方砖,使其贴合。垒三层)。方砖之上再铺一层条砖覆盖表面。然后在槽底铺一层方砖,作为槽底面。(砖全都要用纯灰涂抹。)

【原文】

甃井之制:以水面径四尺为法。

用砖:若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条砖,除抹角就圆,实收长一尺,视高计之。每深一丈,以六百口垒五十层。若深广尺寸不定,皆积而计之。

底盘板:随水面径斜,每片广八寸,牙缝搭掌在外 [1] 。其厚以二寸为定法。

凡甃造井,于所留水面径外,四周各广二尺开掘。其砖㼧 [2] 用竹并芦 [3] 编夹,垒及一丈,闪下甃砌。若旧井损脱难于修补者,即于径外各展掘一尺,拢套接垒下甃。


【梁注】

[1]什么是“径斜”?砖作怎样有“牙缝搭掌”?都不清楚。

[2]这个“砖 ”从本条所说看来,像是砌砖时用的“模子”。

[3]蕟,音费,fèi。粗竹席。


【译文】

甃井的制度:以四尺的水面直径为统一规定。

用砖:如果是长为一尺二寸、宽六寸、厚二寸的条砖,除了抹掉角成圆的部分,实际收长为一尺,根据井的高度计算。井每深一丈,用六百口条砖垒五十层。如果井的深度和宽度尺寸不确定,就都按上述比例来计算。

底盘板:根据水面的径斜,每一片的宽度为八寸,牙缝搭掌在外面。其厚度以二寸为定则。

建造井的时候,在水面直径以外,以四周各延展二尺的距离开掘。砖㼧用竹子和芦蕟编夹,垒到一丈的时候,闪下甃砌。如果旧井损坏难于修补,则在水面直径以外延展一尺,用拢套接续垒下面的井。

窑作制度

其名有二:一曰瓦,二曰甍。 [1]

【原文】

造瓦坯:用细胶土不夹砂者,前一日和泥造坯。 鸱、兽事件同 。先于轮上安定札圈,次套布筒 [2] ,以水搭泥拨圈,打搭收光,取札并布筒㬠曝 [3] 鸱、兽事件捏造火珠之类,用轮床收托。 其等第依下项。

㼧瓦:

长一尺四寸,口径六寸,厚八分。 仍留曝干并烧变所缩分数。下准此。

长一尺二寸,口径五寸,厚五分。

长一尺,口径四寸,厚四分。

长八寸,口径三寸五分,厚三分五厘。

长六寸,口径三寸,厚三分。

长四寸,口径二寸五分,厚二分五厘。

瓪瓦:

长一尺六寸,大头广九寸五分,厚一寸;小头广八寸五分,厚八分。

长一尺四寸,大头广七寸,厚七分;小头广六寸,厚六分。

长一尺三寸,大头广六寸五分,厚六分;小头广五寸五分,厚五分五厘。

长一尺二寸,大头广六寸,厚六分;小头广五寸,厚五分。

长一尺,大头广五寸,厚五分;小头广四寸,厚四分。

长八寸,大头广四寸五分,厚四分;小头广四寸,厚三分五厘。

长六寸,大头广四寸, 厚同上 ;小头广三寸五分,厚三分。

凡造瓦坯之制,候曝微干,用刀 [4] 画,每桶作四片。㼧 瓦作二片;线道瓦于每片中心画一道,条子十字 画。 线道条子瓦,仍以水饰露明处一边。


【梁注】

[1] ,音斛,hù,坯也。

[2]自周至唐、宋二千余年间留下来的瓦,都有布纹,但明、清以后,布纹消失了,这说明在宋、明之间,制陶技术有了一个重要的改革,《法式》中仍用布筒,可能是用布筒阶基的末期了。

[3]㬠,音shài,晒字的“俗字”。《改并四声篇海》引《俗字背篇》:“㬠,曝也。俗作。”《正字通·日部》:㬠,俗晒字。”

[4] 字不见于字典。


【译文】

造瓦坯:用不夹砂的细胶土,提前一天和好泥造成土坯。(造鸱、兽等物件相同。)先在轮子上安置固定好札圈,然后再套上布筒,用水搭泥拨圈,打搭收光,取出札圈和布筒曝晒。(鸱、兽等物件上需要捏造火珠之类,用轮床收托。)其等级次第按照下面的标准执行。

㼧瓦:长度为一尺四寸,口径六寸,厚八分。(留出晒干和烧造变形缩小的量。以下都相同。)长度为一尺二寸,口径五寸,厚五分。长度为一尺,口径四寸,厚四分。长度为八寸,口径三寸五分,厚三分五厘。长度为六寸,口径三寸,厚三分。长度为四寸,口径二寸五分,厚二分五厘。

瓪瓦:长度为一尺六寸,大头宽度为九寸五分,厚一寸;小头宽度为八寸五分,厚八分。长度为一尺四寸,大头宽度为七寸,厚七分;小头宽度为六寸,厚六分。长度为一尺三寸,大头宽度为六寸五分,厚六分;小头宽度为五寸五分,厚五分五厘。长度为一尺二寸,大头宽度为六寸,厚六分;小头宽度为五寸,厚五分。长度为一尺,大头宽度为五寸,厚五分;小头宽度为四寸,厚四分。长度为八寸,大头宽度为四寸五分,厚四分;小头宽度为四寸,厚三分五厘。长度为六寸,大头宽度为四寸,厚度同上;小头宽度为三寸五分,厚三分。

凡是制造瓦坯,都要等瓦坯晒得微干的时候,用刀子 画,每桶做四片。(㼧瓦做两片。线道瓦在每片中心的位置画一道,条子瓦做十字形 画。)线道条子瓦仍然用水饰露明处的一边。

其名有四:一曰甓,二曰瓴甋,三曰 ,四曰㼾甎 [1]

【原文】

造砖坯:前一日和泥打造。其等第依下项。

方砖:

二尺,厚三寸。

一尺七寸,厚二寸八分。

一尺五寸,厚二寸七分。

一尺三寸,厚二寸五分。

一尺二寸,厚二寸。

条砖:

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

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压栏砖: [2]

长二尺一寸,广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

砖碇:

方一尺一寸五分,厚四寸三分。

牛头砖:

长一尺三寸,广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

走趄砖:

长一尺二寸,面广五寸五分,底广六寸,厚二寸。

趄条砖:

面长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

镇子砖:

方六寸五分,厚二寸。

凡造砖坯之制,皆先用灰衬隔模匣,次入泥,以杖剖脱曝令干。


【梁注】

[1]甓,音辟,瓴甋,音陵的; 字不见于字典,㼾甎,音鹿专。

[2]以下各种特殊规格的砖,除压栏砖名称本身说明用途外,其他五种用途及用法都不清楚。


【译文】

造砖坯:前一天要先和泥打造。其等级次第按照下面的标准执行。

方砖:二尺见方,厚三寸。一尺七寸见方,厚二寸八分。一尺五寸见方,厚二寸七分。一尺三寸见方,厚二寸五分。一尺二寸见方,厚二寸。条砖:长度为一尺三寸,宽度为六寸五分,厚二寸五分;长度为一尺二寸,宽度为六寸,厚二寸。压栏砖:长度为二尺一寸,宽度为一尺一寸,厚二寸五分。砖碇:一尺一寸五分见方,厚四寸三分。牛头砖:长度为一尺三寸,宽度为六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五分,一壁厚二寸二分。走趄砖:长度为一尺二寸,面宽为五寸五分,底宽为六寸,厚二寸。趄条砖:面长为一尺一寸五分,底长为一尺二寸,宽度为六寸,厚二寸。镇子砖:六寸五分见方,厚二寸。

凡是制作砖坯,都是先用灰衬隔开模匣,然后加入泥,用棍杖敲打使其脱落,晒干。

琉璃瓦等 炒造黄丹附

【原文】

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 冬月用汤 。㼧瓦于背面,鸱、兽之类于安卓露明处, 青掍同 ,并遍浇刷。瓪瓦于仰面内中心。 重唇瓪瓦仍于背上浇大头;其线道、条子瓦,浇唇一壁。

凡合琉璃药所用黄丹阙炒造之制,以黑锡、盆硝等入镬,煎一日为粗 [1] ,出候冷,捣罗作末;次日再炒,砖盖罨;第三日炒成。


【梁注】

[1] ,同“釉”。


【译文】

建造琉璃瓦等的制度:药用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天用热水)。在㼧瓦的背面,鸱、兽之类的构件高出基座,在显露出来的部分(青掍相同),浇遍通刷。瓪瓦是在仰面内的中心处浇刷。(重唇瓪瓦是在背面浇于大头之上,线道、条子瓦只浇带唇的那一面。)

凡混合琉璃的药物所用的黄丹阙炒制的制度,把黑锡、盆硝等放入镬中,煎熬一天得到粗釉,倒出来等待冷却,捣成粉末;第二天再炒,煎炒后盖住;第三天炒成。

青掍瓦 滑石掍、荼土掍 [1]

【原文】

青掍瓦等之制:以干坯用瓦石磨擦,㼧 瓦于背,瓪瓦于仰面,磨去布文 ;次用水、湿布揩拭,候干;次以洛河石掍砑;次掺滑石末令匀。 用荼土掍者,准先掺荼土,次以石掍砑。


【梁注】

[1]这三种瓦具体有什么区别,不清楚。


【译文】

青掍瓦等的制度:用瓦石摩擦干坯(㼧瓦在背面,瓪瓦在仰面,磨去表面排布的纹理);然后用水、湿布擦拭,等待其晒干;再用洛河石混合碾压;再掺入滑石粉末,使其混合均匀。(使用荼土混合的,先掺入荼土,再用石混合碾压。)

烧变次序

【原文】

凡烧变砖瓦之制:素白窑,前一日装窑,次日下火烧变,又次日上水窨 [1] ,更三日开窑,候冷透,及七日出窑。青掍窑, 装窑、烧变、出窑日分准上法 ,先烧芟草, 荼土掍者,止于曝窑内搭带,烧变不用柴草、羊屎、油糁 [2] ,次蒿草、松柏柴、羊屎、麻糁、浓油,盖罨不令透烟。琉璃窑,前一日装窑,次日下火烧变,三日开窑,候火冷,至第五日出窑。


【梁注】

[1]窨,音荫,yìn,封闭使冷却意。

[2] ,音申,shēn;粮食、油料等加工后剩下的渣滓。油 即油渣。


【译文】

烧变砖瓦的制度:素白窑,前一天装窑,第二天下火烧变,第三天用水封闭使其冷却,等待三天开窑,等其冷透到第七天出窑。青掍窑(装窑、烧变、出窑日等都与上同),先烧杂草(用荼土混合的,只在曝窑内搭带,烧变时不用柴草、羊粪、油渣),然后用蒿草、松柏柴禾、羊粪、麻油渣滓、浓油掩盖,不能使烟漏出。琉璃窑,前一天装窑,第二天下火烧变,第三天开窑,等待火冷却,到第五天出窑。

垒造窑

【原文】

垒窑之制:大窑高二丈二尺四寸,径一丈八尺。 外围地在外。曝窑同 [1]

门:高五尺六寸,广二尺六寸。 曝窑高一丈五尺四寸,径一丈二尺八寸,门高同大窑,广二尺四寸。

平坐:高五尺六寸,径一丈八尺, 曝窑一丈二尺八寸 ,垒二十八层。 曝窑同。 其上垒五帀,高七尺, 曝窑垒三帀,高四尺二寸 。垒七层。 曝窑同。

收顶:七帀,高九尺八寸,垒四十九层。 曝窑四帀,高五尺六寸,垒二十八层;逐层各收入五寸,递减半砖。

龟壳窑眼暗突:底脚长一丈五尺, 上留空分,方四尺二寸,盖罨实收长二尺四寸。曝窑同 。广五寸,垒二十层。 曝窑长一丈八尺,广同大窑,垒一十五层。

床:长一丈五尺,高一尺四寸,垒七层。 曝窑长一丈八尺,高一尺六寸,垒八层。

壁:长一丈五尺,高一丈一尺四寸,垒五十七层。 下作出烟口子,承重托柱。其曝窑长一丈八尺,高一丈,垒五十层。

门:两壁各广五尺四寸,高五尺六寸,垒二十八层。仍垒脊。 子门同。曝窑广四尺八寸,高同大窑。

子门:两壁各广五尺二寸,高八尺,垒四十层。

外围:径二丈九尺,高二丈,垒一百层。 曝窑径二丈二寸,高一丈八尺,垒五十四层。

池:径一丈,高二尺,垒一十层。 曝窑径八尺,高一尺,垒五层。

踏道:长三丈八尺四寸。 曝窑长二丈。

凡垒窑,用长一尺二寸、广六寸、厚二寸条砖。平坐并窑门、子门、窑床、外围、踏道皆并二砌。其窑池下面作蛾眉 [2] 垒砌承重,上侧使暗突出烟。


【梁注】

[1]窑有火窑及曝窑两种。除尺寸、比例有所不同外,在用途上有何不同,待考。

[2]从字面上理解,蛾眉大概是我们今天所称弓形栱(券)segmentalarch,即小于180°弧的栱(券)。


【译文】

垒窑的制度:大窑高度为二丈二尺四寸,直径为一丈八尺。(外围地在外。曝窑与其相同。)

门:高度为五尺六寸,宽度为二尺六寸。(曝窑高度为一丈五尺四寸,直径为一丈二尺八寸,门的高度与大窑相同,宽度为二尺四寸。)

平坐:高度为五尺六寸,直径为一丈八尺(曝窑为一丈二尺八寸),垒二十八层。(曝窑相同。)其上面垒五匝,高度为七尺(曝窑垒三匝,高度为四尺二寸),垒七层。(曝窑相同。)

收顶:七匝,高度为九尺八寸,垒四十九层。(曝窑四匝,高度为五尺六寸,垒二十八层,逐层各向里收五寸,每一层递减半砖。)

龟壳窑眼暗突:底脚的长度为一丈五尺(顶部留有空余部分,四尺二寸见方,烟囱出口实际长度为二尺四寸。曝窑相同)。宽度为五寸,垒二十层。(曝窑的长度为一丈八尺,宽度与大窑相同,垒十五层。)

床:长度为一丈五尺,高度为一尺四寸,垒七层。(曝窑长度为一丈八尺,高度为一尺六寸,垒八层。)

壁:长度为一丈五尺,高度为一丈一尺四寸,垒五十七层。(下面做出烟口子,承重托柱。曝窑长度为一丈八尺,高度为一丈,垒五十层。)

门:两壁各宽五尺四寸,高度为五尺六寸,垒二十八层。仍然要垒脊。(子门相同。曝窑宽度为四尺八寸,高度与大窑相同。)

子门:两壁各宽为五尺二寸,高度为八尺,垒四十层。

外围:直径为二丈九尺,高度为二丈,垒一百层。(曝窑直径为二丈二寸,高度为一丈八尺,垒五十四层。)

池:直径为一丈,高度为二尺,垒十层。(曝窑直径为八尺,高度为一尺,垒五层。)

踏道:长度为三丈八尺四寸。(曝窑长度为二丈。)

垒窑使用长度为一尺二寸、宽六寸、厚二寸的条砖。平坐连接窑门、子门、窑床、外围、踏道,都采用二块砖并排铺砌。在窑池下面做蛾眉垒砌承重,上侧使用暗烟囱出烟。 zhCJ2chshisrCKlS1I+bXQKM6lJcVdpUZl+kvSZ6m9+7GsozNW59ZGwBhD4G6u7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