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十二 [1] 雕作、旋作、锯作、竹作制度

雕作制度

混作 [2]

【原文】

雕混作之制有八品:

一曰神仙, 真人、女真、金童、玉女之类同; 二曰飞仙, 嫔伽、共命鸟之类同; 三曰化生, 以上并手执乐器或芝草、花果、瓶盘、器物之属; 四曰拂菻 [3] 蕃王、夷人之类同,手内牵拽走兽,或执旌旗、矛、戟之属; 五曰凤凰, 孔雀、仙鹤、鹦鹉、山鹧、练鹊、锦鸡、鸳鸯、鹅、鸭、凫、雁之类同; 六曰师子, 狻猊、麒麟、天马、海马、羚羊、仙鹿、熊、象之类同。 以上并施之于勾栏柱头之上或牌带四周, 其牌带之内,上施飞仙,下用宝床真人等,如系御书,两颊作升龙,并在起突花地之外 ,及照壁板之类亦用之。七曰角神, 宝藏神之类同。 施之于屋出入转角大角梁之下,及帐坐腰内之类亦用之。八曰缠柱龙 [4] 盘龙、坐龙、牙鱼之类同。 施之于帐及经藏柱之上, 或缠宝山 ,或盘于藻井之内。

凡混作雕刻成形之物,令四周皆备,其人物及凤凰之类,或立或坐,并于仰覆莲花或覆瓣莲花坐上用之。

雕木作制度图样


【梁注】

[1]卷十二包括四种工作的制度。其中雕作和混作都是关于装饰花纹和装饰性小“名件”的做法。雕作的名件是雕刻出来的。旋作则是用旋车旋出来的。锯作制度在性质上与前两作极不相同,是关于节约木材,使材尽其用的措施的规定;在《法式》中是值得后世借鉴的东西。至于竹作制度中所说的品种和方法,是我国竹作千百年来一直沿用的做法。

[2]雕作中的混作,按本篇末尾所说,是“雕刻成形之物,令四周皆备”。从这样的定义来说,就是今天我们所称圆雕”。从雕刻题材来说,混作的题材全是人物鸟兽。八品之中,前四品是人物,第五品是鸟类,第六品是兽类。第七品的角神,事实上也是人物。至于第八品的龙,就自成一类了。

[3] ,音歷。

[4]缠柱龙的实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例最为典型,但是否宋代原物,我们还不能肯定。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缠柱龙,更是杰出的作品。这两例都见于殿屋廊柱,而不是像本篇所说“施之于帐及经藏柱之上”。


【译文】

雕混作的制度有八个品级:

一是神仙(真人、女真、金童、玉女之类也与此相同);二是飞仙(嫔伽、共命鸟之类与此相同);三是化生(以上这些造型都手拿乐器或灵芝仙草、花果、瓶盘、器物之类的东西);四是拂菻(蕃王、夷人之类与此相同。手里牵拽着走兽或者拿着旌旗矛戟之类);五是凤凰(孔雀、仙鹤、鹦鹉、山鹧、练鹊、锦鸡、鸳鸯、鹅、鸭、凫、雁之类与此相同);六是狮子(狻猊、麒麟、天马、海马、羚羊、仙鹿、熊、象之类与此相同)。以上造型都用在栏杆柱头的上面,或者牌带的四周(牌带之内,上面要雕刻飞仙,下面用宝床真人等,如果是皇帝的亲笔御书,两颊要做出升龙的造型,都在起突花地之外)。也可以用在照壁板之类的地方。七是角神(宝藏神之类与此相同)。用在屋子里出入转角的大角梁之下,以及帐坐腰内之类的地方。八是缠柱龙(盘龙、坐龙、牙鱼之类与此相同)。用在帐及经藏柱之上(或者缠绕宝山),或者盘桓在藻井之内。

凡是混作雕刻成形的物品,各方面都要兼顾。人物以及凤凰之类,要么站立,要么坐着,用在仰覆莲花或者覆瓣莲花的底座上。

雕插写生花 [1]

【原文】

雕插写生花之制有五品:

一曰牡丹花;二曰芍药花;三曰黄葵花;四曰芙蓉花;五曰莲荷花。以上并施之于栱眼壁之内。

凡雕插写生花,先约栱眼壁之高广,量宜分布画样,随其舒卷,雕成花叶,于宝山之上,以花盆安插之。

栱眼内雕插


【梁注】

[1]本篇所说的仅仅是栱眼壁上的雕刻装饰花纹。这样的实例,特别是宋代的,我们还没有看到。其所以称为“插写生花”,可能因为是(如末句所说)“以华盆(花盆)安插之”的原故。


【译文】

雕插写生花的制度有五个品级:

一是牡丹花;二是芍药花;三是黄葵花;四是芙蓉花;五是莲荷花。以上花型都雕刻在栱眼壁里面。

凡是雕刻插写生花,先估计栱眼壁的高度和宽度,选取合适的尺寸分布画样,根据花型卷舒走势,雕刻成花和叶,在宝山上面用花盆安插。

起突卷叶花 [1]

【原文】

雕剔地起突 或透突 [2] 卷叶花之制有三品:

一曰海石榴花;二曰宝牙花;三曰宝相花。 谓皆卷叶者,牡丹花之类同。 每一叶之上,三卷者为上,两卷者次之,一卷者又次之。以上并施之于梁、额 里贴同 ,格子门腰板、牌带、勾栏板、云栱、寻杖头、椽头盘子 如殿阁椽头盘子,或盘起突龙之类 ,及花板。凡贴络,如平棋心中角内,若牙子板之类皆用之。或于花内间以龙、凤、化生、飞禽、走兽等物。

凡雕剔地起突花,皆于板上压下四周隐起。身内花叶等雕镂 [3] ,叶内翻卷,令表里分明 [4] 。剔削枝条,须圆混相压。其花纹皆随板内长广,匀留四边,量宜分布。


【梁注】

[1]剔地起突花的做法,是“于板上压下四周隐起”的,和混作的“成形之物,四周备”的不同,亦即今天所称浮雕。

[2]“透突”可能是指花纹的一些部分是镂透的,比较接近“四周皆备”。也可以说是突起很高的高浮雕。

[3] ,音搜,雕镂也;亦写作锼。

[4]“叶内翻卷,令表里分明”,这是雕刻装饰卷叶花纹的重要原则。一般初学的设计人员对这“表里分明”应该特别注意。


【译文】

雕剔地起突(或透突)卷叶花的制度有三个品级:

一是海石榴花;二是宝牙花;三是宝相花。(所谓的卷叶花,即与牡丹花的花型相类似。)每一片叶子上雕成三卷的为上等,雕成两卷的次之,雕成一卷的又次一等。以上造型都用在梁、额(里贴也相同)、格子门腰板、牌带、栏杆板、云栱、寻杖头、椽头盘子(比如殿阁椽头盘子或盘起突龙之类),以及花板。对于贴络的,比如平棋中心位置角内,牙子板之类也都可以使用。或者在花内间杂着龙凤、化生、飞禽、走兽等形象。

凡雕刻剔地起突花时,需均在板上錾掉四周。身内花叶等镂空雕刻,叶内翻卷,使里外分明;剔削枝条,必须圆混相压。其花纹都要根据板内的长和宽均匀留出四边,选取合适位置排布花型。

剔地洼叶花 [1]

【原文】

雕剔地 或透突 洼叶 或平卷叶 [2] 花之制有七品:

一曰海石榴花;二曰牡丹花, 芍药花、宝相花之类,卷叶或写生者并同; 三曰莲荷花;四曰万岁藤;五曰卷头蕙草, 长生草及蛮云蕙草之类同; 六曰蛮云, 胡云 [3] 及蕙草云之类同。 以上所用,及花内间龙、凤之类并同上。

凡雕剔地洼叶花,先于平地隐起花头及枝条, 其枝梗并交起相压 ,减压下四周叶外空地。亦有平雕透突 [4] 或压地 诸花者,其所用并同上。若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谓之实雕 [5] ,施之于云栱、地霞、鹅项或叉子之首, 及叉子鋜脚板内 ,及牙子板、垂鱼、惹草等皆用之。


【梁注】

[1]雕作制度内,按题材之不同,可以分为动物(人物、鸟、兽)和植物(各种花、叶)两大类。按这雨大类,也制订了不同的雕法。人物、鸟、兽用混作,即我们所称圆雕:花、叶装饰则用浮雕。花叶装饰中,又分为写生花、卷叶花、洼叶花三类。但是,从“制度”的文字解说中,又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别。从使用的位置上看,写生花仅用于栱眼壁;后两类则使用位置相同,区别好像只在卷叶和洼叶上。卷叶和洼叶的区别也很微妙,好像是在雕刻方法上。卷叶是“于板上压下四周隐起。……叶内翻卷,令表里分明。别削枝条,须园混相压”。洼叶则“先于平地隐起花头及枝条,其枝梗并交起相压,减压下四周叶外空地”。从这些词句看,只能理解为起突卷叶花是突出于构件的结构面以外,并且比较接近于圆雕的高浮雕,而洼叶花是从构件的结构面(平地)上向里刻入(剔地),因而不能“园混相压”的浅浮雕。但是,这种雕法还可以有深浅之别:有雕得较深,“压地平雕透突”的,也有“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谓之实雕”。

关于三类不同名称的花饰的区别,我们只能做如上的推测,请读者并参阅“石作制度”。

[2]平卷叶和洼叶的具体样式和它们之间的差别,都不清楚。从字面上推测,洼叶可能是平铺的叶子,叶的阳面(即表面)向外;不卷起,有表无里;而平卷叶则叶是翻卷的,“表里分明”,但是极浅的浮雕,不像起突的卷叶那样突起,所以叫平卷叶,但这也只是推测而已。

[3]胡云,有些抄本作“吴云”,它又是作为蛮云的小注出现的,“胡”“吴”在当时可能是同音。“胡”“蛮”则亦同义。既然版本不同,未知孰是?指出存疑。

[4]平雕突透的具体做法也是能按文义推测,可能是花纹并不突出到结构面之外,而把“地”压得极深,以取得较大的立体感的手法。

[5]实雕的具体做法,从文义上和举出的例子上看,就比较明确:就是就构件的轮廓形状,不压四周的“地”,以浮雕花纹加工装饰的做法。

【译文】

雕剔地(或透突)洼叶(或平卷叶)花的制度有七个品级:

一是海石榴花;二是牡丹花(芍药花、宝相花之类的卷叶或者写生与此相同);三是莲荷花;四是万岁藤;五是卷头蕙草(长生草以及蛮云蕙草之类与此相同);六是蛮云(胡云及蕙草云之类与此相同)。以上这几种花型以及花内间杂的龙凤之类的雕刻制度与起突卷叶花的制度相同。

凡雕刻剔地洼叶花时,先以平地浮雕做出花头和枝条(枝梗交错相压),錾去叶子外部四周的空地。也有平雕透突(或压地)这些花型,使用方法同上。如果是就地根据刀刃雕压出花纹的,称为“实雕”,用在云栱、地霞、鹅项或叉子的头部(包括叉子鋜脚板里面),牙子板、垂鱼、惹草等也可以使用。

旋作制度 [1]

殿堂等杂用名件

【原文】

造殿堂屋宇等杂用名件之制:

椽头盘子:大小随椽之径。若椽径五寸,即厚一寸。如径加一寸,则厚加二分;减亦如之。 加至厚一寸二分止,减至厚六分止。

[2] 角梁宝瓶:每瓶高一尺,即肚径六寸;头长三寸三分,足高二寸。 余作瓶身。 瓶上施仰莲胡桃子,下坐合莲。若瓶高加一寸,则肚径加六分;减亦如之。或作素宝瓶,即肚径加一寸。

莲花柱顶:每径一寸,其高减径之半。

柱头仰覆莲花胡桃子:二段或三段造。每径广一尺,其高同径之广。

门上木浮沤 [3] :每径一寸,即高七分五厘。

勾栏上葱台钉 [4] :每高一寸,即径一分。钉头随径,高七分。

盖葱台钉筒子:高视钉加一寸。每高一寸,即径广二分五厘。


【梁注】

[1]旋作的名件就是那些平面或断面是圆形的,用脚踏“车床”,用手握的刀具车出来(即旋出来)的小名件,它们全是装饰性的小东西。“制度”中共有三篇,只有“殿堂等杂用名件”一篇是用在殿堂屋宇上的,我们对它做了一些注释。“照壁板宝床上名件”看来像是些布景性质的小“道具”,我们还不清楚这“宝床”是什么,也不清楚它和照壁板的具体关系。从这些名件的名称上,可以看出这“宝床”简直就像小孩子“摆家家”的玩具,明确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生活之庸俗无聊。由于这些东西在《法式》中竟然慎重其事地予以定出“制度”也反映了它的普遍性。对于研究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也可以作为一个方面的参考资料。至于“佛道帐上名件”,就连这一小点参考价值也没有了。

[2]搘,音支,支持也,宝饼(瓶)是放在角由昂之上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清代亦称“宝瓶”。

[3]沤,音妪,水泡也。浮沤在这里是指门钉,取其形似浮在水面上的半圆球形水泡。

[4]葱台钉是什么,不清楚。


【译文】

建造殿堂屋宇等杂用构件的制度:

椽头盘子:大小根据椽子的直径而定。如果椽子的直径为五寸,则盘子厚一寸。如果椽子的直径增加一寸,则厚度增加二分;减少也按照这个比例。(加厚到一寸二分为止,减少到厚六分为止。)

搘角梁宝瓶:每瓶高一尺,则瓶肚的直径为六寸,头部的长为三寸三分,足部的高为二寸。(其余为瓶身部分。)瓶上雕刻仰莲和胡桃子,下坐采用合莲造型。如果瓶子的高度增加一寸,则瓶肚的直径增加六分;减少也按这个比例。或者做成素宝瓶,则瓶肚的直径增加一寸。

莲花柱顶:每直径宽一寸,则高为直径的一半。

柱头仰覆莲花胡桃子(采用两段或三段造):每直径宽一尺,其高度与直径的宽度相同。

门上木浮沤:每直径宽一寸,则高为七分五厘。

栏杆上葱台钉:每高一寸,则直径二分。钉子头根据直径而定,高为七分。

盖葱台钉筒子:高度根据钉子的情况加一寸。每高一寸,则直径宽为二分五厘。

照壁板宝床上名件

【原文】

造殿内照壁板上宝床等所用名件之制:

香炉:径七寸。其高减径之半。

注子:共高七寸。每高一寸,即肚径七分。 两段造, 其项高取高十分中以三分为之。

注碗:径六寸。每径一寸,则高八分。

酒杯:径三寸。每径一寸,即高七分。 足在内。

杯盘:径五寸。每径一寸,即厚一分。 足子径二寸五分。每径一寸,即高四分。心子并同。

鼓:高三寸。每高一寸,即肚径七分。 两头隐出皮厚及钉子。

鼓坐:径三寸五分。每径一寸,即高八分。 两段造。

杖鼓:长三寸。每长一寸,鼓大面径七分,小面径六分,腔口径五分,腔腰径二分。

莲子:径三寸。其高减径之半。

荷叶:径六寸。每径一寸,即厚一分。

卷荷叶:长五寸。其卷径减长之半。

披莲:径二寸八分。每径一寸,即高八分。

莲蓓蕾:高三寸。每高一寸,即径七分。


【译文】

建造殿内照壁板上的宝床等所用构件的制度:

香炉:直径为七寸。高度为直径的一半。

注子:总共高为七寸。每高一寸,则肚子直径为七分。(采用两段造型。)项高取高的十分之三。

注碗:直径为六寸。每直径一寸,则高八分。

酒杯:直径为三寸。每直径一寸,即高七分。(足在内。)

杯盘:直径为五寸。每直径一寸,即厚一分。(足子直径二寸五分。每直径一寸,即高四分。心子并同。)

鼓:高为三寸。每高一寸,即肚子直径为七分。(两头隐出皮厚和钉子。)

鼓坐:直径为三寸五分。每直径一寸,即高八分。(采用两段造型。)

杖鼓:长为三寸。每长一寸,鼓大面直径为七分,小面直径为六分,腔口直径为五分,腔腰直径为二分。

莲子:直径为三寸。其高为直径的一半。

荷叶:直径为六寸。每直径一寸,即厚一分。

卷荷叶:长为五寸。荷叶卷的直径为长的一半。

披莲:直径为二寸八分。每直径一寸,则高八分。

莲蓓蕾:高为三寸。每高一寸,则直径七分。

佛道帐上名件

【原文】

造佛道等帐上所用名件之制:

火珠:高七寸五分,肚径三寸。每肚径一寸,即尖长七分。每火珠高加一寸,即肚径加四分;减亦如之。

滴当火珠:高二寸五分。每高一寸,即肚径四分。每肚径一寸,即尖长八分。胡桃子下合莲长七分。

瓦头子:每径一寸,其长倍柱 之广。若作瓦钱子,每径一寸,即厚三分;减亦如之。 加至厚六分止,减至厚二分止。

宝柱子:作仰合莲花、胡桃子、宝瓶相间;通长造,长一尺五寸;每长一寸,即径广八厘。如坐内纱窗旁用者,每长一寸,即径广一分。若坐腰车槽内用者,每长一寸,即径广四分。

贴络门盘:每径一寸,其高减径之半。

贴络浮沤:每径五分,即高三分。

平棋钱子:径一寸。 以厚五分为定法。

角铃: 每一朵九件,大铃、盖子、簧子各一,角内子角铃共六。

大铃:高二寸。每高一寸,即肚径广八分。

盖子:径同大铃,其高减半。

簧子:径及高皆减大铃之半。

子角铃:径及高皆减簧子之半。

圆栌枓:大小随材分。 高二十分,径三十二分。

虚柱莲花钱子: 用五段, 上段径四寸,下四段各递减二分。 以厚三分为定法。

虚柱莲花胎子:径五寸。每径一寸,即高六分。


【译文】

建造佛道等帐上所用构件的制度:

火珠:高为七寸五分,肚子直径为三寸。每肚子直径一寸,则尖长七分。火珠的高度每增加一寸,则肚子直径增加四分;减少也按照这个比例。

滴当火珠:高为二寸五分。每高一寸,则肚子直径四分。每肚子直径一寸,则尖长八分。胡桃子和下合莲的长度为七分。

瓦头子:每直径一寸,则长度为直径宽度的二倍。如果做成瓦钱子,每直径增加一寸,则厚对应增加三分;减少也按照这个比例。(厚度增加到六分为止,减少到二分为止。)

宝柱子:做仰合莲花、胡桃子、宝瓶相间,通身长为一尺五寸。每长一寸,则直径宽八厘。如果坐内纱窗旁使用,每长一寸,则直径宽一分。如果坐腰车槽内使用,每长一寸,则直径宽四分。

贴络门盘:每直径一寸,则高度为直径的一半。

贴络浮沤:每直径五分,则高三分。

平棋钱子:直径一寸。(厚度以五分为定则。)

角铃:(每一朵用九件,大铃、盖子、簧子各一个,角内的子角铃共六个。)

大铃:高为二寸。每高一寸,即肚径宽八分。

盖子:直径与大铃相同,其高度减半。

簧子:直径和高度皆为大铃的一半。

子角铃:直径和高度皆为簧子的一半。

圆栌斗:大小根据材分而定。(高二十分,直径三十二分。)

虚柱莲花钱子(使用五段):上段的直径为四寸,下面四段各依次递减二分。(厚度以三分为定则。)

虚柱莲花胎子:直径为五寸。每直径一寸,则高六分。


锯作制度 [1]

用材植

【原文】

用材植之制:凡材植,须先将大方木可以入长大料者,盘截解割;次将不可以充极长极广用者,量度合用名件,亦先从名件就长或就广解割。


【梁注】

[1]锯作制度虽然很短,仅仅三篇,约二百字,但是它是《营造法式》中关于节约用材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用材植”一篇讲的是不要大材小用,尽可能用大料做大构件。“抨墨”一篇讲下线,用料的原则和方法,务求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勿令将可以充长大(构件)用者截割为细小名件。”“就余材”一篇讲的是利用下脚料的方法,要求做到“勿令失料”,这些规定虽然十分简略,但它提出了千方百计充分利用木料以节约木材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则。在《法式》中,“锯作制度”这样的篇章是可资我们借鉴的。


【译文】

使用材植的制度:先将可以做长大料的大方木料,盘截解割。再将不可以用来做极长极宽构件的木料,根据其尺寸做成合适的木构件,也应该先从构件中选择足够长或足够宽的进行切割裁剪。

抨墨

【原文】

抨绳墨之制:凡大材植,须合大面在下,然后垂绳取正抨墨。其材植广而薄者,先自侧面抨墨。务在就材充用,勿令将可以充长大用者截割为细小名件。

若所造之物,或斜或讹或尖者,并结角交解。 谓如飞子,或颠倒交斜解割,可以两就长用之类。


【译文】

用墨斗拉线的制度:对于尺寸较大的木料,应该让木材尺寸较大的一面在下,然后再拉直绳子取正弹出墨线。对于宽而薄的木料,先从侧面拉线。务必要根据木材的大小使其充分使用,千万不能将可以做大料的木头截割成细小的构件。

如果所造构件是斜的,或者是圆角的,或者是尖的,都要做结角交解。(比如飞子,就可以颠倒交斜解割,将就较长的一边使用。)

就余材

【原文】

就余材之制:凡用木植内,如有余材,可以别用或作板者,其外面多有璺 [1] 裂,须审视名件之长广量度,就璺解割。或可以带璺用者,即留余材于心内,就其厚别用或作板,勿令失料。 如璺裂深或不可就者,解作膘板 [2]


【梁注】

[1]璺,音问,裂纹也。

[2]膘,音标,肥也,今写作膘。膘板是什么,不清楚,可能是“打小补钉”用的板子。


【译文】

使用余材的制度:凡是使用木料,其中如果有剩余的木料可以另作他用或者做木板使用,其外面多有裂纹,需根据构件的长度和宽度测量选取,就裂纹进行截断切割。有些部分可以使用带着裂纹的材料,则将剩余的木料朝内,将就其较厚的一面另作他用或者做木板,千万不能损耗木料。(如裂纹太深太大而不能将就的,则分解做成膘板。)

竹作制度 [1]

造笆

【原文】

造殿堂等屋宇所用竹笆 [2] 之制:每间广一尺,再经一道。 经,顺椽用。若竹径二寸一分至径一寸七分者,广一尺用经一道;径一寸五分至一寸者,广八寸用经一道,径八分以下者,广六寸用经一道。 每经一道,用竹四片,纬亦如之。 纬,横铺椽上。 殿阁等至散舍,如六椽以上,所用竹并径三寸二分至径二寸三分。若四椽以下者,径一寸二分至径四分。其竹不以大小,并劈作四破用之。 如竹径八分至径四分者,并椎破用之 [3]


【梁注】

[1]竹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是中国、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所特有的;在一些热带地区,它甚至是主要的建筑材料。但在我国,竹只能算作一种辅助材料。

“竹作制度”中所举的几个品种和制作方法,除“竹笆”一项今天很少见到外,其余各项还一直沿用到今天,做法也基本上没有改变。

[2]竹笆就等于用竹片编成的望板。一直到今天,北方许多低质量的民房中,还多用荆条编的荆笆,铺在椽子上,上面再铺苫背(厚约三四寸的草泥) (wà)瓦(wá)。

[3]“椎破用之”,椎就是锤;这里所说是否不用刀劈而用锤子将竹锤裂,待考。


【译文】

建造殿堂屋宇等所用竹笆的制度:每间宽一尺,用经一道。(经,即指将竹片顺着椽子使用。如果竹子的直径为二寸一分至一寸七分,竹笆间宽一尺的用一道经;直径一寸五分至一寸,竹笆间宽八寸的用一道经;直径八分以下,竹笆间宽六寸的用一道经。)每一道经,用四片竹。纬也是如此。(纬即将竹片横着铺在椽子上。)从殿阁到散舍,如果是六椽以上的,所用竹子的直径都在二寸三分到三寸二分之间。如果是四椽以下的,则直径在四分至一寸二分。竹子不论大小,都劈作四片,破开使用。(如果竹子的直径在四分至八分的,用锤子击破使用。)

隔截编道 [1]

【原文】

造隔截壁桯内竹编道之制:每壁高五尺,分作四格。上下各横用经一道。 凡上下贴桯者,俗谓之壁齿;不以经数多寡,皆上下贴桯各用一道。下同 。格内横用经三道。 共五道 。至横经纵纬相交织之。 或高少而广多者,则纵经横纬织之。 每经一道用竹三片, 以竹签钉之, 纬用竹一片。若栱眼壁高二尺以上,分作三格, 共四道, 高一尺五寸以下者,分作两格, 共三道 。其壁高五尺以上者,所用竹径三寸二分至二寸五分;如不及五尺,及栱眼壁、屋山内尖斜壁所用竹,径二寸三分至径一寸;并劈作四破用之。 露篱所用同。


【梁注】

[1]“隔截编道”就是隔断墙木框架内竹编(以便抹灰泥)的部分。


【译文】

建造隔截壁桯内竹编道的制度:栱眼壁的高度,每五尺分作四个格子,上下各用一道横经(上下紧贴桯的横经,俗称“壁齿”,不论经的数量多寡,都上下各用一道横经贴桯,下同)。格子内用三道横经(一共为五道)。格子内横经和纵纬相互交织。(对于高度比宽度小的格子,则用纵经和横纬交织。)每一道经,用三片竹子(用竹签钉在一起)。纬用一片竹。如果栱眼壁高二尺以上,则分成三个格子(一共四道横经),高一尺五寸以下的分成两个格子(一共三道横经)。栱眼壁高五尺以上的,所用竹子的直径为二寸五分至三寸二分;如果不足五尺,那么栱眼壁、屋山内尖斜壁上所使用的竹子直径为一寸至二寸三分,都劈作四片使用。(露篱所用的竹子相同。)

竹栅

【原文】

造竹栅之制:每高一丈,分作四格。 制度与编道同。 若高一丈以上者,所用竹径八分;如不及一丈者,径四分。 并去梢全用之。


【译文】

建造竹栅的制度:每高一丈,分成四个格子。(建造制度与编道相同。)如果高一丈以上,所用竹子直径为八分;如果不足一丈,则直径为四分。(都要去掉梢尖,全部使用。)

护殿檐雀眼网

【原文】

造护殿阁檐斗栱及托窗棂内竹雀眼网之制:用浑青篾 [1] 。每竹一条, 以径一寸二分为率。 劈作篾一十二条;刮去青,广三分。从心斜起,以长篾为经,至四边却折篾入身内;以短篾直行作纬,往复织之。其雀眼径一寸。 以篾心为则。 如于雀眼内,间织人物及龙、凤、花、云之类,并先于雀眼上描定,随描道织补。施之于殿檐斗栱之外。如六铺作以上,即上下分作两格;随间之广,分作两间或三间,当缝施竹贴钉之。 竹贴,每竹径一寸二分,分作四片。其窗棂内用者同。 其上下或用木贴钉之。 其木贴广二寸,厚六分 [2]


【梁注】

[1]“浑青篾”的定义待考。“青”可能是指竹外皮光滑的部分。下文的“白”是指竹内部没有皮的部分。

[2]参阅卷七“小木作制度”末篇。


【译文】

建造护殿阁檐斗栱及托窗棂内竹雀眼网的制度:使用浑青的竹篾。每一条竹子(以直径一寸二分为率),劈成十二条竹篾,刮去青色的部分,宽度为三分。从中心斜向而起,用长篾作为经横向编织,到四周的边时弯折竹篾插入身内,用短篾直行作纵纬,往复来回编织。雀眼的直径为一寸。(以从篾心开始计算为准则。)如果在雀眼内间织人物和龙凤花云之类的图案,要先在雀眼上描定图样,再根据描出的线条编织。雀眼网安装在殿檐斗栱之外。如果采用六铺作以上,则上下分成两格,根据开间的宽度分成两间或三间,正对护缝用竹贴钉住。(竹贴,即将每根直径为一寸二分的竹子分作四片。在窗棂内用的竹子相同。)上下也可以用木贴来钉。(木贴宽为两寸,厚六分。)

地面棋纹簟 [1]

【原文】

造殿阁内地面棋纹簟之制:用浑青篾,广一分至一分五厘;刮去青,横以刀刃拖令厚薄匀平;次立两刃,于刃中摘令广狭一等 [2] 。从心斜起,以纵篾为则,先抬二篾,压三篾,起四篾,又压三篾,然后横下一篾织之。 复于起四处抬二篾,循环如此。 至四边寻斜取正,抬三篾至七篾织水路。 水路外折边,归篾头于身内。 当心织方胜等,或花纹、龙、凤。 并染红、黄篾用之 。其竹用径二寸五分至径一寸。 障日 等簟同。


【梁注】

[1]簟,音店,竹席也。

[2]“一等”即“一致”“相等”或“相同”。


【译文】

建造殿阁内地面棋纹竹席的制度:使用浑青的竹篾。宽度为一分至一分五厘,刮掉青色部分,用刀刃横向拖拉,使竹片薄厚均匀。然后竖着拉两刀,在刀刃中间劈开,使宽度在一个等级。从中心位置斜向而起,以纵篾为基础,先抬两篾,后压三篾,再起四篾,又压三篾,然后横下一篾编织。(然后再在起四篾的地方抬两篾,如此循环往复。)到四边的时候再根据斜度逐渐取正,抬三篾到七篾织水路。(水路的外面折边,把篾头归于身内。)在中心位置编织方胜等,或者花纹、龙凤。(都用染成红色和黄色的竹篾编织。)所用竹子的直径为一寸至二寸五分。(障日䈳等簟,与此相同。)

障日䈳等簟

【原文】

造障日䈳 [1] 等所用簟之制:以青白篾相杂用,广二分至四分。从下直起,以纵篾为则,抬三篾,压三篾,然后横下一篾织之。 复自抬三处,从长篾一条内,再起压三;循环如此。 若造假棋纹,并抬四篾,压四篾,横下两篾织之。 复自抬四处,当心再抬;循环如此。


【梁注】

[1] ,音榻,窗也。障日 大概是窗上遮阳的竹席。


【译文】

建造障日䈳等所用竹席的制度:以青篾和白篾间杂使用,宽度为二分至四分,从下面直起,以纵篾为基础,先上抬三篾,再下压三篾,然后横下一篾再编织。(再抬起三处,顺着一条长篾再上抬三篾,下压三篾,如此循环往复。)如果制作成假棋纹样式,要都上抬四篾,下压四篾,横下两根篾再编织。(再抬起四处,从中心位置再抬,如此循环往复。)

竹笍索 [1]

【原文】

造绾系鹰架竹笍索之制:每竹一条, 竹径二寸五分至一寸 ,劈作一十一片;每片揭作二片,作五股瓣之。每股用篾四条或三条 若纯青造,用青白篾各二条,合青篾在外;如青白篾相间,用青篾一条,白篾二条 造成,广一寸五分,厚四分。每条长二百尺,临时量度所用长短截之。


【梁注】

[1]笍,音瑞,竹笍索就是竹篾编的绳子。这是“绾系鹰架竹笍索”,“鹰架”就是脚手架。本篇所讲就是绑脚手架用的竹绳的做法。后世绑脚手架多用麻绳。但在古代,我国本无棉花,棉花是从西亚引进来的,麻是织布穿衣的主要原料,所以绑脚手架就用竹绳。


【译文】

建造绾系鹰架竹笍索的制度:每一条竹子(直径为一寸至二寸五分),劈成十一片,每片揭开分成两片,做成五股瓣。每一股用三条或四条篾(如果是要做纯青色的竹绳,则用青篾和白篾各两条,结瓣时青篾在外面;如果青篾和白篾相间,则用青篾一条,白篾二条)。做成之后,宽为一寸五分,厚四分。每一条长为二百尺,根据当时所需要的长短截取。 6iK0YPHc3IGdpnJSYNKsbiUDhkoqWYvOX4hVpC5rL5AI3ofIJqVhCqPpO89F9X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