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月夜看潮 [宋]李嵩

界画是中国绘画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界画”的意思是作画时要用界尺引线,讲究科学准确地描摹亭台楼阁等建筑或舟车人物服饰,类似今天的建筑效果图、写生人物图。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成熟于隋唐,兴盛于宋。之所以兴盛于宋,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委派李诫编撰并由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密不可分。《营造法式》规范了官式建筑“材分”制度,对用料、用工等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核算。为了说明法式,标准的图样是必不可少的文件。这些“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图样,正是“界画”的标准样式。在宋朝前后三百年的提倡和推动下,大多数画家都会画界画。到徽宗时期,界画已被皇家美术文献——《宣和画谱》排在了中国各画种中的第三位。

清明上河图 [宋]张择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界画集大成者。张择端专擅界画,又是御用画师,他对不久前官方刚刚颁布的《营造法式》里的图样了然于胸。《清明上河图》里高大的城门、宏伟的虹桥,与《营造法式》图样是一致的,同时做了艺术处理。《营造法式》里的建筑结构蓝图,就成为《清明上河图》的底本依据。这幅纵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长卷,以散点透视构图法,将上千人物、各行各业、各种行为,描摹得精细入微。细心读者还能发现,图中有一车辆作坊,有车轮、车架子等构件,来往车辆坏了可以修理,也可以更换部件,这表现了源自《营造法式》的技术信息:预制部件、标准化制造。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大校园

梁启超寄给梁思成、林徽因的《营造法式》(陶本)

《营造法式》,这本代表中国建筑学最高水平的“天书”,数度失传。1919年,建筑学家朱启钤意外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更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辗转到了梁思成手中。那是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收到梁父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扉页上,梁启超郑重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梁思成发誓弄懂这本“天书”,并沿其轨迹考察终成建筑大师的历史众所周知,令人动容的是,梁林二人的婚期是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是《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墓碑上刻的日期;他们日后为儿子取名“从诫”,也是取“跟随李诫”之意。 kyO2OToKXhJOlKBvv8mou1FXa6Bm+YvxmZzUcyOVRFnBfGOkVelicjrXbiC+Qx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