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四 大木作制度一

其名有三:一曰章,二曰材,三曰方桁。

【原文】

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1] ;材有八等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一”) ,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第一等:广九寸,厚六寸。 以六分为一分°。 右(上)殿身九间至十一间则用之。 若副阶 [2] 并殿挟屋 [3] ,材分减殿身一等;廊屋减挟屋一等。余准此。

第二等:广八寸二分五厘,厚五寸五分。 以五分五厘为一分°。 右(上)殿身五间至七间则用之。

第三等:广七寸五分,厚五寸。 以五分为一分°。 右(上)殿身三间至五间或堂七间则用之。

第四等:广七寸二分,厚四寸八分。 以四分八厘为一分°。 右(上)殿三间,厅堂五间则用之。

第五等:广六寸六分,厚四寸四分。 以四分四厘为一分°。 右(上)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

第六等:广六寸,厚四寸。 以四分为一分°。 右(上)亭榭或小厅堂皆用之。

第七等:广五寸二分五厘,厚三寸五分。 以三分五厘为一分°。 右(上)小殿及亭榭等用之。

第八等:广四寸五分,厚三寸。 以三分为一分°。 右(上)殿内藻井或小亭榭施铺作多则用之。

栔广六分°,厚四分°。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施之栱眼内两枓之间者,谓之暗栔。

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凡分寸之“分”皆如字,材分之“分”音符问切。余准此 [4]


【梁注】

[1]“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首先就指出材在宋代大木作之中的重要地位。其所以重要,是因为大木结构的一切大小、比例,“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所用材之分°”除了用“分°”为衡量单位外,又常用“材”本身之广(即高,15分°)和栔广(即高6分°)作为衡量单位。“大木作制度”中,差不多一切构件的大小、比例都是用“×材×栔”或“××分°”来衡量的。例如足材栱广21分°”,但更多地被称为“一材一栔”。

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栱中用来做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

“栔广六分°”,这六分°事实上是上下两层栱或枋之间枓的平和欹(见下文“造枓之制”)的高度。以材栔计算就是以每一层枓和栱的高度来衡量。虽然在《营造法式》中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明确规定,但从更早的唐、宋初和辽的遗物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皆以材为祖”,“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的事实了。

由此可见材,因此也可见斗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营造法式》中,竟以卷四整卷的篇幅来说明斗栱的做法是有其原因和必要的。

“材有八等”,但其递减率不是逐等等量递减或用相同的比例递减的。按材厚来看,第一等与第二等,第二等与第三等之间,各等减五分。但第三等与第四等之间仅差二分。第四等、第五等、第六等之间,每等减四分。而第六等、第七等、第八等之间,每等又回到各减五分。由此可以看出,八等材明显地分为三组:第一、第二、第三三等为一组,第四、第五、第六三等为一组,第七、第八两等为一组。

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按建筑的等级决定用哪一组,然后按建筑物的大小选择用哪等材。但现存实例数目不太多,还不足以证明这一推论。

[2]殿身四周如有回廊,构成重檐,则下层檐称副阶。

[3]宋以前主要殿堂左右两侧,往往有与之并列的较小的殿堂,谓之挟屋,略似清式的耳房,但清式耳房一般多用于住宅,大型殿堂不用;而宋式挟屋则相反,多用于殿堂,而住宅及小型建筑不用。

[4]“材分之‘分’音符问切”,因此应读如“份”。为了避免混淆,本书中将材分之“分”一律加符号写成“分°”。


【译文】

凡是建造房屋的制度,都以材为主制。材分为八个等级,根据所建造房屋的大小,而选择用材。

第一等材,高度为九寸,宽六寸。(以六分为一分。)九间至十一间大殿适合使用此等材。(如果副阶包含殿挟屋,那么副阶和殿挟屋的材分要比大殿低一个等级,廊屋比挟屋又减一个等级。其余以此类推。)

第二等,高度为八寸二分五厘,宽五寸五分。(以五分五厘为一分。)五间至七间的殿适合使用此等材。

第三等,高度为七寸五分,宽五寸。(以五分为一分。)三间至五间的大殿或七间的堂适合用此等材。

第四等,高度为七寸二分,宽四寸八分。(以四分八厘为一分。)三间的殿或者五间的厅堂适合使用此等材。

第五等,高度为六寸六分,宽四寸四分。(以四分四厘为一分。)小三间殿,或者大三间厅堂适合使用此等材。

第六等,高度为六寸,宽四寸。(以四分为一分。)亭榭或者小厅堂适合使用此等材。

第七等,高度为五寸二分五厘,宽三寸五分。(以三分五厘为一分。)可用于小殿或者亭榭。

第八等,高度为四寸五分,宽三寸。(以三分为一分。)大殿内的藻井或者小亭榭多使用此等材。

栔的高度为六分,宽四分。一材加一栔称为“足材”。(建造在栱眼之内两斗之间的称为“暗栔”。)

各个等级的材按它们的高度,分为十五分,则其宽度为十分。根据房屋的高低深浅、各个构件的长短、屋顶斜面坡度曲直的走势、方圆平直的情况,可以决定相对应的材分等级制度。(凡是“分寸”的“分”都读一声,“材分”的“分”读四声。其余依此而定。)

其名有六:一曰 [1] ,二曰槉 [2] ,三曰欂 [3] ,四曰曲枅 [4] ,五曰栾,六曰栱。

【原文】

造栱之制有五 [5]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一、二”)

一曰华栱, 或谓之杪栱,又谓之卷头,亦谓之跳头, 足材 [6] 栱也。 若补间铺作 [7] ,则用单材 [8] 。两卷头者,其长七十二分°。 若铺作多者 [9] ,里跳 [10] 减长二分°。七铺作以上,即第二里外跳各减四分°。六铺作以下不减。若八铺作下两跳偷心 [11] ,则减第三跳,令上下两跳交互枓畔 [12] 相对。若平坐 [13] 出跳,杪栱并不减。其第一跳于栌斗口外,添令与上跳相应。每头以四瓣卷杀 [14] ,每瓣长四分°。 如里跳减多,不及四瓣者,只用三瓣,每瓣长四分。 与泥道栱相交,安于栌斗口内,若累铺作数多,或内外俱匀,或里跳减一铺至两铺。其骑槽 [15] 檐栱,皆随所出之跳加之。每跳之长,心 [16] 不过三十分°;传跳虽多,不过一百五十分°。 若造厅堂,里跳承梁出 [17] 者,长更加一跳。其㭼头或谓之压跳 [18] 交角内外,皆随铺作之数,斜出跳一缝 [19] 栱谓之角栱,昂谓之角昂。 其华栱则以斜长加之。 假如跳头长五寸,则加二寸五厘 [20] 之类。后称斜长者准此。 若丁头栱 [21] ,其长三十三分° [22] ,出卯长五分°。 若只里跳转角者,谓之虾须栱,用股卯到心,以斜长加之。若入柱者,用双卯,长六分°至七分°。

大木作图1 槽缝示意图

大木作图2a 头及压跳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

大木作图2b 斗口跳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唐?)

大木作图3 列栱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宋)

1.平盘枓 2.由昂 3.角昂 4.小栱头与瓜子栱出跳相列 5.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身内鸳鸯交手 6.慢栱与切几头出跳相列 7.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 8.瓜子栱 9.角华栱 10.讹角栌枓 11.圆栌枓 12.耍头

二曰泥道栱,其长六十二分°。 若斗口跳 [23] 及铺作全用单栱造 [24] 者,只用令栱。 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三分°半。与华栱相交,安于栌斗口内。

三曰瓜子栱,施之于跳头。若五铺作以上重栱造 [25] ,即于令栱内,泥道栱外 [26] 用之。 四铺作以下不用 。其长六十二分°;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四分°。

四曰令栱, 或谓之单栱 ,施之于里外跳头之上, 外在橑檐枋之下,内在算桯枋之下 ,与耍头相交, 亦有不用耍头者 ,及屋内槫缝之下。其长七十二分°。每头以五瓣卷杀,每瓣长四分。若里跳骑栿 [27] ,则用足材。

五曰慢栱, 或谓之肾栱。 施之于泥道、瓜子栱之上。其长九十二分°;每头以四瓣卷杀,每瓣长三分°。骑栿及至角,则用足材。

凡栱之广厚并如材。栱头上留六分°,下杀九分°;其九分°匀分为四大分;又从栱头顺身量为四瓣。 瓣又谓之胥,亦谓之枨,或谓之生 。各以逐分之首, 自下而至上 ,与逐瓣之末, 自内而至外 ,以真尺对斜画定,然后斫造 [28] 用五瓣及分数不同者准此。 栱两头及中心,各留坐枓处,余并为栱眼,深三分°。如用足材栱,则更加一栔,隐 [29] 出心枓 [30] 及栱眼。

凡栱至角相交出跳,则谓之列栱 [31] 其过角栱或角昂处,栱眼外长内小,自心向外量出一材分,又栱头量一枓底,余并为小眼。

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

瓜子栱与小栱头出跳相列。 小栱头从心出,其长二十三分°;以三瓣卷杀,每瓣长三分;上施散枓 [32] 。若平坐铺作,即不用小栱头,却与华栱头相列。其华栱之上,皆累跳至令栱,于每跳当心上施耍头。

慢栱与切几头 [33] 相列。 切几头微刻材下作两 [34] 卷瓣。 如角内足材下昂造,即与华头子出跳相列。 华头子承昂者,在昂制度内。

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 承替木头或橑檐枋头。

凡开栱口之法:华栱于底面开口,深五分° 角华栱深十分° ,广二十分°。 包栌枓耳在内 。口上当心两面,各开子荫 [35] 通栱身,各广十分, 若角华栱连隐枓通开 ,深一分°。余栱 谓泥道栱、瓜子栱、令栱、慢栱也, 上开口,深十分°,广八分°。 其骑栿,绞昂栿 [36] 者,各随所用。 若角内足材列栱,则上下各开口,上开口深十分 °连栔 ,下开口深五分°。

凡栱至角相连长两跳者,则当心施枓,枓底两面相交,隐出栱头, 如令栱只用四瓣 ,谓之鸳鸯交手栱。 里跳上栱同。


【梁注】

[1] ,音卞。

[2]槉,音疾。

[3]欂,音博。

[4]枅,音坚。

[5]五种栱的组合关系可参阅大木作图。

[6]足材,广一材一栔,即广21分°之材。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一、二。

[7]铺作有两个含义:(1)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之不同,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两柱头之间的阑额上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上者称转角铺作;(2)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一铺作。

[8]单材,即广为15分°的材。

[9]这里是指出跳多。

[10]从栌枓出层层华栱或昂。向里出的称里跳;向外出的称外跳。

[11]每跳华栱或昂头上都用横栱者为“计心”;不用横栱者为偷心。

[12]“畔”就是边沿或外皮。

[13]参阅本卷“平坐”篇的注释。

[14]卷杀之制,参阅大木作图样二。

[15]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大木作图1),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所以叫骑槽。

[16]“心”就是中线或中心。

[17]㭼头,方木出头的一种形式,㭼音塔或答。

[18]见大木作图2a。

[19]“缝”就是中线(大木作图1)。

[20]原文作“二分五厘”显然是“二寸五厘”之误。但五寸的斜长,较准确的应该是加二寸零七厘。

[21][22]丁头栱就是半截栱,只有一卷头。“出卯长五分°”,亦即出卯到相交的栱的中线——心。按此推算,则应长31分°,才能与其他华栱取齐。但原文作“三十三分°”,指出存疑。大木作制度图样二仍按原文绘制。

[23]由栌斗口只出华栱一跳,上施一枓,直接承托橑檐方的做法谓之斗口跳。参阅大木作图样五(大木作图)。

[24]跳头上只用一层瓜子棋,其上再用一层慢栱,或槽上用泥道栱,其上再用慢栱者谓之重栱。只用一层令栱者谓之单栱。参阅大木作图样五(大木作图)。

[25]“令栱内,泥道栱外”指令栱与泥道栱之间的各跳。

[26]横跨在梁上谓之骑栿。

[27]“斫”见石作制度注,参阅大木作图样二。

[28]隐出就是刻出,也就是浮雕。

[29]栱中心上的枓,正名齐心枓,简称心枓。

[30]在转角铺作上,正面出跳的栱,在侧面就是横栱。同样在侧面出跳的栱,正面就是横栱,像这种一头是出跳,一头是横栱的构件叫作列栱。

[31]“施之于栱两头”的枓。见下文“造枓之制”。

[32]短短的出头,长度不足以承受一个枓,也不按栱头形式卷杀,谓之切几头。

[33]原本作“面卷瓣”,“面”字显然是“两”字之误。

[34]是指在构件上凿出以固定与另一构件的相互位置的浅而宽的凹槽,只能防止偏侧,但不能起卯的作用将榫固定“咬”住。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二、十四。

[35]与昂或与梁栿相交,但不“骑”在梁栿上,谓之绞昂或绞栿。


【译文】

建造栱的制度一共有五条:

一是制作华栱的制度。(有的称之为“杪栱”,有的叫“卷头”,有的叫“跳头”。)它是一材一栔的足材栱。(如果是柱间斗栱,就用单材栱。)两端卷头的华栱,其长度为七十二分。(如果斗栱出跳较多,那么里跳的长度减少二分。七层铺作以上的,第二里跳和第二外跳的长度各减四分。六铺作以下的,长度不减少。如果是八铺作以下,第一跳和第二跳跳头上没横栱的,则减少第三跳,使上下跳在斗檐处相持平。如果平坐斗栱出跳,杪栱的里跳长度并不减少。其第一跳在铺作最下面大斗的口外面,增加其长度令其与上跳相应。)每一端用四瓣卷杀轮廓线,每个瓣长四分。(如果里跳长度减少得多,不够四瓣的长度,则只用三瓣,每瓣仍然长四分。)华栱与泥道栱相交,安装在栌斗口内,如果累计铺作数较多,或者里跳和外跳层数都比较均匀,有的就把里跳减一铺到两铺。其骑槽檐栱,都要根据出跳增加长度。每一跳的长度,中心不过三十分;层层出跳虽然较多,但中心不能超过一百五十分。(如果是建造厅堂,里跳承接方梁出㭼头者,长度要增加一跳。也有人把㭼头称作“压跳”的。)在转角朝内和朝外的地方,都要根据铺作的数量做斜出跳一缝。(此处的栱就叫作“角栱”,昂就叫“角昂”。)华栱则根据斜长而增加材分。(假如跳头长度增加五寸,则华栱增加二寸五厘,以此类推。此后斜长一律根据这个规则制定。)如果是丁头栱,则它的长度为三十三分,出卯部分长为五分。(如果只有里跳设置转角,则称为“虾须栱”,用股出卯到中心位置,根据斜长增加长度,如果要接入柱头,要用双卯,长度为六分至七分。)

二是制作泥道栱的制度。泥道栱的长度为六十二分。(如果斗口的出跳及铺作全部使用单栱制造,则只使用令栱。)每头使用四瓣卷杀,每瓣长度为三分半。泥道栱要与华栱相交,并安装在栌斗口里面。

三是制作瓜子栱的制度。瓜子栱用在跳头上。如果铺作在五层以上,要用重栱建造,即在令栱以内,泥道栱以外使用(四铺作以下不用瓜子栱)。瓜子栱的长度为六十二分;每头用四瓣卷杀,每瓣的长度为四分。

四是制作令栱的制度:或者称之为“单栱”,令栱用在里跳和外跳的跳头之上(外侧在橑檐枋下面,内侧在算桯枋下面),令栱与耍头相接(也有不用耍头的),并延伸到屋内檩缝以下。令栱的长度为七十二分。每头用五瓣卷杀,每瓣长度为四分。如果里跳横骑在横梁上,则使用一材一栔的足材。

五是制作慢栱的制度。(也有的称之为“肾栱”。)慢栱用在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它的长度为九十二分;每头用四瓣卷杀,每瓣长度为三分。如果是横骑梁上并到达转角,就用足材。

所有栱的高宽厚等皆如材的尺寸。栱头部分留有六分,栱身以下余九分;这九分又平均分为四分(这个瓣又叫“胥”,也叫“枨”,或者叫“生”)。从每一分的顶部(自下至上),从每一分的顶部到每一瓣的末端(自内至外),用直尺沿对角斜线画出墨线,然后据此砍削雕凿建造。(做五瓣以及不分分数的也照这个标准执行。)栱的两端和中心位置,都要留出托住斗的地方,其余部分凿为栱眼,深度为三分。如果选足材栱,则要加出一栔的材,雕出心斗和栱眼。

转角铺作上之正出华栱,过角即转为出跳上横栱,这种栱称为“列栱”。(在角栱或角昂处,靠外的栱眼大,靠内的栱眼小,从中心位置向外留出一材分的宽度,并在栱头留出枓底宽度的位置,其余部分雕凿小眼。)

泥道栱与华栱出跳正好相交。

瓜子栱与小栱头的出跳正好相交。(小栱头在华栱的中心位置,它的长度为二十三分;用三瓣卷杀,每瓣长为三分;上面设置散枓。如果是平坐铺作,不用小栱头,只用瓜子栱与华栱头相交。在华栱之上,经过多次出跳,使高度与令栱齐平,在每跳的中心位置设置耍头。)

慢栱与切几头相交。(切几头的微刻在材下,做成两卷瓣。)如果是在转角内足材昂下处建造,即和华头子的出跳相交。(华头子是承托昂的构件,相关介绍在昂的制度内。)

余仿此。令栱和瓜子栱的出跳相交。(承接外檐的橑檐枋和算桯枋。)

开栱口的原则:华栱在底面开口,深度为五分(转角华栱的深度为十分),宽度为二十分(包括栌斗耳在内)。在栱口上面正对中心的两个面,各开一个贯穿栱全身的凹槽,各自宽度为十分(如果是转角华栱就将隐斗一起通开),深度为一分。在其余的栱(即泥道栱、瓜子栱、令栱、慢栱等)上开口,深度为十分,宽八分。(跨梁或者与昂正交的那些栱,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转角内是足材列栱,则上下各开一个栱口,上面的栱口(连同栔在内),深度为十分,下面的开口深度为五分。替木头,以柱内卯榫定之。如卯宽三寸(卯即柱中之眼,勿论已透未透皆谓之卯),应厚二寸九分(稍减小以便穿入),以口二份定高六寸,两头用钉向上钉之。

凡是连续两次出跳到转角的栱,则在正中心位置设置斗,斗底两面相交,雕刻出栱头(如果是令栱就只用四瓣),称为“鸳鸯交手栱”。(里跳上的栱,亦同此制。)

飞昂

其名有五:一曰櫼,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

【原文】

造昂之制有二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四、六、七、八、九、十”)

一曰下昂 [1] :自上一材,垂尖向下,从枓底心取直,其长二十三分°。 其昂身上彻屋内, 自枓外斜杀向下,留厚二分°;昂面中䫜 [2] 二分°,令䫜势圆和。 亦有于昂面上随䫜加一分,讹杀 [3] 至两棱者,谓之琴面昂 [4] ;亦有自枓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谓之批竹昂 [5]

凡昂安枓处,高下及远近皆准一跳。若从下第一昂,自上一材下出,斜垂向下,斗口内以华头子承之。 华头子自斗口外长九分°;将昂势尽处匀分,刻作两卷瓣,每瓣长四分°。 如至第二昂以上,只于斗口内出昂,其承昂斗口及昂身下,皆斜开镫口,令上大下小,与昂身相衔。

凡昂上坐枓,四铺作、五铺作并归平;六铺作以上,自五铺作外,昂上枓并再向下二分°至五分°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六、七”) 。如逐跳计心造,即于昂身开方斜口,深二分°;两面各开子荫,深一分°。

若角昂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以斜长加之。角昂之上,别施由昂 [6] 长同角昂,广或加一分°至二分°。所坐枓 [7] 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

若昂身于屋内上出,即皆至下平槫。若四铺作用插昂,即其长斜随跳头 [8]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五”)插昂又谓之挣昂;亦谓之“矮昂”。

凡昂栓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十四”) ,广四分°至五分°,厚二分°。若四铺作,即于第一跳上用之;五铺作至八铺作,并于第二跳上用之。并上彻昂背, 自一昂至三昂,只用一栓,彻上面昂之背 。下入栱身之半或三分之一。

若屋内彻上明造 [9] ,即用挑斡,或只挑一枓,或挑一材两栔 [10]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六”) 谓一栱上下皆有枓也。若不出昂而用挑斡者,即骑束阑方下昂桯 [11] 如用平棋 [12] ,即自槫安蜀柱以叉昂尾 [13]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七”) ;如当柱头,即以草栿或丁栿压之 [14]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七”)

二曰上昂 [15]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八、九”) ,头向外留六分°。其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

如五铺作单杪上用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五分°;第二跳上昂心长二十二分°。 其第一跳上,斗口内用靴楔。 其平棋枋 [16] 至栌斗口内,共高五材四栔。 其第一跳重栱计心造。

如六铺作重杪上用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七分°;第二跳华栱心及上昂心共长二十八分°。 华栱上用连珠枓,其斗口内用靴楔(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九”)。七铺作、八铺作同。 其平棋枋至栌斗口内,共高六材五栔。于两跳之内,当中施骑斗栱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九”)

如七铺作于重杪上用上昂两重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三分 °, 第二跳华栱心长一十五分 °华栱上用连珠枓 ;第三跳上昂心 两重上昂共此一跳 ,长三十五分°。其平棋枋至栌斗口内,共高七材六栔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九”) 其骑斗栱与六铺作同。

如八铺作于三杪上用上昂两重者,自栌枓心出,第一跳华栱心长二十六分°;第二跳、第三跳华栱心各长一十六分°; 于第三跳华栱上用连珠枓 ;第四跳上昂心 两重上昂共此一跳 ,长二十六分°。其平棋枋至栌斗口内,共高八材七栔。 其骑斗栱与七铺作同

凡昂之广厚并如材。其下昂施之于外跳,或单栱或重栱,或偷心或计心造。上昂施之里跳之上及平坐铺作之内;昂背斜尖,皆至下枓底外;昂底于跳头斗口内出,其斗口外用靴楔。 刻作三卷瓣。

凡骑斗栱,宜单用 [17] ;其下跳并偷心造。 凡铺作计心、偷心,并在总铺作次序制度之内。

大木作图4 批竹昂 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宋)

大木作图5 昂图

大木作图6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宋)

大木作图7 柱头铺作之昂尾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殿(宋)

大木作图7a 上昂、楔、普拍枋(剖面)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

大木作图7b 上昂(透视)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

大木作图7c 上昂 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元)

下昂侧样

上昂侧样


【梁注】

[1]在一组斗栱中,外跳层层出跳的构件有两种:一种是水平放置的华栱;一种是头(前)低尾(后)高,斜置的下昂。出檐越远,出跳就越多。有时需要比较深远的出檐,如果全用华栱挑出,层数多了,檐口就可能太高。由于昂头向下斜出,所以在取得出跳的长度的同时,却将出跳的高度降低了少许。在需要较大的檐深但不愿将檐抬得过高时,就可以用下昂来取得所需的效果。

下昂是很长的构件,昂头从跳头起,还加上昂尖(清式称昂嘴),斜垂向下,昂身后半向上斜伸,亦称挑斡。昂尖和挑斡,经过少许艺术加工,都具有高度装饰效果。

从一组斗栱受力的角度来分析,下昂成为一条顿悍,巧妙地使挑檐的重量与屋面及砖、梁的重量相平衡。从构造上看,昂还解决了里跳华栱出跳与斜屋面的矛盾,减少了里跳华栱出跳的层数。

[2]䫜:音坳,ào,头凹也。即杀成凹入的曲线或曲面(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四)。

[3]讹杀:杀成凸出的曲线或曲面。

[4][5]在宋代“中顺”而讹杀至两棱的“琴面昂”显然是最常用的样式,而“斜杀至尖”且“昂面平直”的“批竹昂”是比较少用的。历代实例所见,唐辽都用批竹昂,宋初也有用的,如山西榆次雨花宫,宋、金以后多用标准式的琴面昂,但与《法式》同时的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和殿前金代的献殿则用一种面中不顺而讹杀至两棱的昂。我们也许可以给它杜撰一个名字叫“琴面批竹昂”吧。

[6]在下昂造的转角铺作中,角昂背上的耍头做成昂的形式,称为由昂,有的由昂在构造作用上可以说是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中的耍头的变体。也有的由昂上彻角梁底,与下昂的作用相同。

[7]由昂上安角神的枓一般都是平盘枓。

[8]昂身不过柱心的一种短昂头,多用在四铺作上,亦有用在五铺作上的或六铺作上的。

[9]屋内不用平棋(天花板),梁架斗栱结构全部显露可见者谓之彻上明造。

[10]实例中这种做法很多,可以说是宋、辽、金、元时代的通用手法。

[11]“不出昂而用挑斡”的实例见大木作图:什么是束阑枋和它下面的昂桯,均待考。

[12]“如用平棋”或平暗,就不是“彻上明造”了。

[13]如何叉法,这里说得不够明确具体。实例中这种做法很少,仅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宋)有类似做法,是十分罕贵的例证。大木作制度图样七就是依据这种启示绘制的。

[14]实例中这种做法很多,是宋、辽、金、元时代的通用手法。

[15]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须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以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得更高的效果。上昂只用于里跳。实例极少,甪直保圣寺大殿、苏州玄妙观三清殿都是罕贵的遗例。

[16]平棋枋是室内组成平棋骨架的枋子。

[17]原图所画全是重栱,大木作制度图样九所画骑斗栱,仍按原图绘制。


【译文】

建造昂的制度有两条:

一是建造下昂的制度:下昂从上到下为一单材,昂尖斜垂向下,从枓底面中心位置向下的垂直距离,长度为二十三分。(下昂的昂身砌于屋内。)从枓的外面斜向下杀出,留出二分厚度;昂面中间凹入二分,使凹面的弧度缓和圆滑。(也有在昂的上面根据凹曲面增加一分高度的,杀成凸起的曲面,直至两棱,这种昂叫作“琴面昂”;也有从枓的外面斜杀至昂尖的,其昂面平直,这种昂称为“批竹昂”。)

凡是安装在枓下面的昂,其位置高低和距离远近都是一跳。如果下昂从比它高一层且里一跳的枋子斜垂向下而出,则在斗口以内用华头子承接。(华头子从斗口外算起长度为九分;将昂的走势尽量处理均匀。雕刻两个卷瓣,每瓣长度为四分。)如果到第二跳以上,只需要在斗口内出昂,承接昂的斗口以及昂身的下方,都要斜开一个马镫似的镫口,并使镫口上大下小,能够与昂身相衔接。

凡是在昂上有枓的,四铺作和五铺作都可以归为平整;六铺作以上,从五铺作处,昂上枓的位置都要再向下调低二分至五分。如果每一跳都是计心造,则在昂身上开一个深二分的方形斜口;两面各开一个深一分的浅槽。

如果是角昂,要根据斜边的长度增加下昂之材。角昂之上的耍头要做成昂的样子。(长度和角昂的相同,宽度在角昂的基础上增加一分至二分。昂上所坐的枓要安装角神,比如宝藏神或宝瓶。)

如果昂身在屋内向上出,都伸到平槫。如果是四铺作则要用插昂,即昂的长度根据斜向出跳的跳头而定。(插昂又称为“挣昂”,也叫“矮昂”。)

昂栓的尺寸,高度为四分至五分,厚度为二分。如果是四铺作,就在第一跳上使用;如果是五铺作至八铺作,就在第二跳上使用。昂栓向上贯穿昂背(自一昂至三昂,只用一栓,贯穿上面的昂背)。向下嵌入栱身一半或三分之一。

如果屋内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就用挑斡,或者只挑一枓,或者挑一材两栔。(这就是一栱上下都有枓。如果不出昂而采用挑斡的,就跨过束阑方下的昂桯。)如果用平棋,那么则在平槫处安装蜀柱以顶住昂尾;如果恰好挡住了柱头,就用草栿或丁栿压住。

二是建造上昂的制度:上昂的头部要向外留出六分的长度。其上昂的头向外斜出,昂身斜向里收,并通过柱心位置。

如果在五铺作单杪上设置上昂,从栌枓的中心位置挑出,第一跳华栱的中心线长为二十五分;第二跳上昂的中心线长度为二十二分。(在第一跳上,斗口内用楔形垫木。)其平棋枋接入栌斗口,总高度为五材四栔。(其第一跳采用重栱计心造。)

如果在六铺作重杪上设置上昂,从栌枓的中心位置挑出,第一跳华栱的中心线长为二十七分;第二跳华栱的中心线和上昂的中心线长度为二十八分。(华栱上用连珠枓,在第一跳上,斗口内用楔形垫木。七铺作、八铺作与此相同。)其平棋枋接入栌斗口,总高度为六材五栔。在两跳之间设置骑斗栱。

如果在七铺作重杪上设置两重上昂,从栌枓的中心位置挑出,第一跳华栱的中心线长为二十三分;第二跳华栱的中心线长度为十五分(华栱之上用连珠斗);第三跳上昂中心线的长度为三十五分(两重上昂共有这一跳)。其平棋枋接入栌斗口,总高度为七材六栔。(其骑斗栱与六铺作相同。)

如果在八铺作三杪上设置两重上昂,从栌枓的中心位置挑出,第一跳华栱的中心线长为二十六分;第二跳、第三跳华栱中心线各长十六分(在第三跳华栱上用连珠枓);第四跳上昂中心线的长度为二十六分(两重上昂共此一跳)。其平棋枋接入栌斗口,总高度为八材七栔(其骑斗栱与七铺作相同)。

所有昂的高度和厚度都遵循材的尺寸。下昂用在外跳上,或者在单栱或重栱上,或者是偷心造或计心造。上昂用在里跳以及平坐铺作之内;昂背斜长尖细,伸展至下昂和枓底以外;昂底从跳头的斗口之内伸出,斗口外采用楔形垫木。(雕刻成三卷瓣。)

所有的骑斗栱,都宜单独使用;采用下跳和偷心造。(至于铺作的计心造、偷心造,其做法和制度见总铺作次序制度。)

爵头

其名有四:一曰爵头,二曰耍头,三曰胡孙头,四曰蜉䗥头 [1]

【原文】

造耍头 [2] 之制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四、十四”) :用足材自枓心出,长二十五分°,自上棱斜杀向下六分°,自头上量五分°,斜杀向下二分 °。谓之鹊台 。两面留心,各斜抹五分°,下随尖各斜杀向上二分°,长五分°。下大棱上,两面开龙牙口,广半分°,斜梢向尖。 又谓之锥眼 。开口与华栱同,与令栱相交,安于齐心枓下。

若累铺作数多,皆随所出之跳加长, 若角内用,则以斜长加之 。于里外令栱两出安之 [3] 。如上下有碍昂势处,即随昂势斜杀,放过昂身 [4] 。或有不出耍头者,皆于里外令栱之内,安到心 [5] 股卯。 只用单材。


【梁注】

[1]蜉䗥,读如浮冲。

[2]清式称蚂蚱头。

[3]与令栱相交出头。

[4]因此,前后两耍头各成一构件,且往往不在同跳的高度上。

[5]这“心”是指跳心,即到令栱厚之半。


【译文】

建造耍头的制度:耍头要使用足材,从枓的中心位置出头,长度为二十五分,从上棱斜杀向下六分,头上量取五分留出,斜杀向下二分(称为“鹊台”)。两面留出中心,各斜抹五分,下部随尖端位置各斜杀向上二分,长度为五分。在下端的大棱上,两面各开一个龙牙口造型,宽度为半分,斜端末梢朝向尖端的方向(又称作“锥眼”)。耍头的开口方式与华栱的相同,与令栱相交,安放在齐心斗下面。

如果铺作层数较多,则耍头的长度宜随着铺作出跳层数的增加而加长(如果是在转角铺作中使用,则根据斜长的增加而增加耍头的长度),在里外令栱相交之处安装耍头。如果耍头上下方有妨碍昂的走势的地方,要根据昂的走势斜杀,从而跳过昂身。也有的不出耍头,则都在里外令栱之间,安装到跳心处作股卯。(只用单材。)

其名有五:一曰楶 [1] ,二曰栭 [2] ,三曰栌,四曰㭼,五曰枓。

【原文】

造枓之制有四 [3]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一、三”)

一曰栌枓。施之于柱头,其长与广,皆三十二分°。若施于角柱之上者,方三十六分 °。如造圆枓,则面径三十六分°,底径二十八分° 。高二十分 °;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今俗谓之“溪”者非。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出跳则十字开口,四耳。如不出跳,则顺身开口,两耳。 底四面各杀四分°,欹䫜一分°。 如柱头用圆枓,即补间铺作用讹角枓 [4]

二曰交互枓。 亦谓之长开枓 。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 十字开口,四耳;如施之于替木下者,顺身开口,两耳。 其长十八分°,广十六分°。 若屋内梁栿下用者,其长二十四分°,广十八分°,厚十二分°半,谓之交栿枓,于梁栿头横用之。如梁栿项归一材之厚者,只用交互枓。如柱大小不等,其枓量柱材 [5] 随宜加减。

三曰齐心枓。 亦谓之华心枓 。施之于栱心之上, 顺身开口,两耳;若施之于平坐出头木之下,则十字开口,四耳。 其长与广皆十六分°。 如施由昂及内外转角出跳之上,则不用耳,谓之平盘枓;其高六分°。

四曰散枓。 亦谓之小枓,或谓之顺桁枓,又谓之骑互枓 。施之于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如铺作偷心,则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凡交互枓、齐心枓、散枓,皆高十分°;上四分°为耳,中二分°为平,下四分°为欹。开口皆广十分°,深四分°,底四面各杀二分°,欹䫜半分°。

凡四耳枓,于顺跳口内前后里壁,各留隔口包耳,高二分°,厚一分°半;栌枓则倍之。 角内栌枓,于出角栱口内留隔口包耳,其高随耳,抹角内荫入半分°。


【梁注】

[1]楶,音节。

[2]栭,音而。

[3]四种枓的使用位置和组合关系参阅大木作图。

[4]讹角即圆角。

[5]按交互枓不与柱发生直接关系(只有栌枓与柱发生直接关系),因此这里发生了为何“其枓量柱材”的问题。“柱”是否“梁”或“栿”之误?如果说“如梁大小不等,其枓量梁材”,似较合理。假使说是由柱身出丁头栱,栱头上用交互枓承梁,似乎柱之大小也不应该直接影响到枓之大小,谨此指出存疑。


【译文】

造斗的制度有四条:

一是栌斗:栌斗安装在柱头上,它的长和宽都是三十二分。如果安装在角柱上,则为三十六分见方。(如果建造的是圆枓,则顶部圆面的直径为三十六分,底面圆的直径为二十八分。)高度为二十分。上面八分长为斗耳,中间四分长为斗平,下面八分长为斗欹。(如今有把“欹”看作“溪”的,不对。)斗的开口宽十分,深八分。(如果出跳则采用十字开口,四个斗耳;如果不出跳,则顺着斗身开口,两个斗耳。)底部四个面各向里杀四分,斜向内凹一分。(如果柱头用圆斗,补间铺作则采用讹角斗。)

二是交互斗(也叫“长开斗”):交互斗用在华栱出跳之上。(十字形开口,四个斗耳。如用在替木以下,则顺着斗身开口,两个斗耳。)交互斗的长度为十八分,宽十六分。(如果是用在屋内梁栿下面,则它的长度为二十四分,宽十八分,厚度为十二分半,称为“交栿斗”,在梁栿的两头横用。如梁栿的两头厚度达到一材,则只用交互斗。如果柱子大小不等,那么交互枓的尺寸要根据柱材的情况酌情增减。)

三是齐心斗(也叫“华心斗”):齐心斗用在栱的中心位置之上。(顺着斗身开口,两个斗耳。如果用在平坐出头木之下时,则开十字口,四个斗耳。)齐心斗的长和宽都是十六分。(如果安装在飞昂以及内外转角的出跳之上,则不用斗耳,这种称为“平盘斗”,高度为六分。)

四是散斗(也称为“小斗”,或称为“顺桁斗”,又叫“骑互斗”):散斗用在栱的两头。(横开口,两个斗耳,以宽为面。如果铺作采用偷心造,则安装在华栱的出跳之上。)散斗的长度为十六分,宽十四分。

凡交互斗、齐心斗、散斗的高度全部为十分,上面四分长为斗耳,中间二分为斗平,下面四分为斗欹,开口都是宽度为十分,深四分,底面各向里杀入二分,斜凹槽半分。

凡四耳斗顺着跳口内的前后里壁,各留一个隔口包住斗耳,高度为二分,厚度为一分半,栌斗尺寸则增加一倍。(转角铺作中的栌斗,在出角栱口内留一个隔口包耳,其高度根据斗耳的尺寸而定,在转角处凿入半分深。)

总铺作次序

【原文】

总铺作次序之制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十”) :凡铺作自柱头上栌斗口内出一栱或一昂,皆谓之一跳;传至五跳止。

出一跳谓之四铺作 [1] 或用华头子,上出一昂; 出二跳谓之五铺作, 下出一卷头,上施一昂; 出三跳谓之六铺作, 下出一卷头,上施两昂; 出四跳谓之七铺作, 下出两卷头,上施两昂; 出五跳谓之八铺作, 下出两卷头,上施三昂。

自四铺作至八铺作,皆于上跳之上,横施令栱与耍头相交,以承橑檐枋;至角,各于角昂之上,别施一昂,谓之由昂,以坐角神。

凡于阑额上坐栌枓安铺作者,谓之补间铺作。 今俗谓之步间者非。 当心间须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其铺作分布,令远近皆匀。 若逐间皆用双补间,则每间之广,丈尺皆同。如只心间用双补间者,假如心间用一丈五尺,次间用一丈之类。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 [2]

凡铺作逐跳上 下昂之上亦同 ,安栱,谓之计心(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六、七、八、九” );若逐跳上不安栱,而再出跳或出昂者,谓之偷心(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十” )。 凡出一跳,南中谓之出一枝:计心谓之转叶,偷心谓之不转叶,其实一也。

凡铺作逐跳计心,每跳令栱上,只用素枋一重,谓之单栱 [3] 素方在泥道栱上者,谓之柱头枋;在跳上者,谓之罗汉枋;枋上斜安遮椽板; 即每跳上安两材一栔。 令栱、素枋为两材,令栱上枓为一栔。

若每跳瓜子栱上 至橑檐枋下,用令栱 ,施慢栱,慢栱上用素枋,谓之重栱 [4] 方上斜施遮椽板; 即每跳上安三材两栔。 瓜子栱、慢栱、素枋为三材;瓜子栱上枓、慢栱上枓为两栔。

凡铺作,并外跳出昂;里跳及平坐,只用卷头。若铺作数多,里跳恐太远,即里跳减一铺或两铺;或平棋低,即于平棋枋下更加慢栱 [5]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七” )。

凡转角铺作,须与补间铺作勿令相犯;或梢间近者,须连栱交隐 [6]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二” ); 补间铺作不可移远,恐间内不匀 ,或于次角补间近角处,从上减一跳。

凡铺作当柱头壁栱,谓之影栱 又谓之扶壁栱 [7]

如铺作重栱全计心造,则于泥道重栱上施素枋。 方上斜安遮椽板。

五铺作一杪一昂,若下一杪偷心,则泥道重栱上施素枋,方上又施令栱,栱上施承椽枋。

单栱七铺作两杪两昂及六铺作一杪两昂或两杪一昂,若下一杪偷心,则于栌枓之上施两令栱两素枋。 枋上平铺遮椽板。 或只于泥道重栱上施素枋。

单栱八铺作两杪三昂,若下两杪偷心,则泥道栱上施素枋,方上又施重栱、素枋。 枋上平铺遮椽板。

凡楼阁上屋铺作,或减下屋一铺 [8] 。其副阶缠腰铺作,不得过殿身 [9] ,或减殿身一铺。

大木作图8a 出一跳谓之四铺作

大木作图8b 出四跳谓之七铺作

大木作图8c 出五跳谓之八铺作

大木作图9 连栱交隐 河北易县开元寺昆卢殿(辽)


【梁注】

[1]“铺作”这一名词,在《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中是一个用得最多而含义又是多方面的名词。在“总释上”中曾解释为“今以斗栱层数相叠,出跳多寡次序谓之铺作”。在“制度”中提出每“出一栱或一昂”,皆谓之“一跳”。从四铺作至八铺作,每增一跳,就增一铺作。如此推论,就应该是一跳等于一铺作。但为什么又“出一跳谓之四铺作”而不是“出一跳谓之一铺作”呢?

我们将铺作侧样用各种方法计数核算,只找到一种能令出跳数和铺作数都符合本条所举数字的数法如下:

从栌枓数起,至衬方头止,栌枓为第一铺作,耍头及衬方头为最末两铺作;其间每一跳为一铺作。只有这一数法,无论铺作多寡,用下昂或用上昂,外跳或里跳,都能使出跳数和铺作数与本条中所举数字相符。

“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在这组斗栱中,前后各出一跳;栌枓(1)为第一铺作,华棋(2)为第二铺作,耍头(3)为第三铺作,衬方头(4)为第四铺作;刚好符合“出一跳谓之四铺作”。

再举“七铺作,重栱,出双杪双下昂;里跳六铺作,重栱,出三杪”为例(大木作图44),在这组斗栱中,里外跳数不同。外跳是“出四跳谓之七铺作”;栌枓(1)为第一铺作,双杪(栱2及3)为第二、第三铺作,双下昂(下昂4及5)为第四、第五铺作,耍头(6)为第六铺作,衬方头(7)为第七铺作;刚好符合“出四跳谓之七铺作”。至于里跳,同样数上去:但因无衬方头,所以用外跳第一昂(4)之尾代替衬方头,作为第六铺作(6),也符合“出三跳谓之六铺作”。

这种数法同样适用于用上昂的斗栱。这里以最复杂的“八铺作,重棋,出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斗栱”为例。外跳三杪六铺作,无须赘述。单说用双上昂的里跳。栌枓(1)及第一、第二跳华栱(2及3)为第一、第二、第三铺作;跳头用连珠枓的第三跳华栱(4)为第四铺作;两层上昂(5及6)为第五及第六铺作,再上耍头(7)和衬方头(8)为第七、第八铺作;同样符合于“出五跳谓之八铺作”。但须指出,这里外跳和里跳各有一道衬方头,用在高低不同的位置上。

[2]“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文义含糊。可能是说各朵与邻朵的中线至中线的长度,相差不得超过一尺;或者说两者之间的净距离(即两朵相对的慢栱头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一尺。谨指出存疑。关于建筑物开间的比例、组合变化的规律,原文没有提及,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探讨,仅把历代的主要建筑实例按着年代顺序排比如大木作图46~51供参考。

[3]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五。

[4]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五。

[5]即在跳头原来施令栱处,改用瓜子栱及慢栱,这样就可以把平棋枋和平棋升高一材一栔。

[6]即鸳鸯交手栱(大木作图52)。

[7]即在阑额上的栱,清式称正心栱。见大木作图53、54、55。

[8]上下两层铺作跳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上层比下层少一跳。

[9]指副阶缠腰铺作成组斗栱的铺作跳数不得多于殿身铺作的铺作跳数。


【译文】

总铺作次序的制度:凡是铺作从柱子头部的栌斗口内出一栱或者一昂,都称作一跳,可以连续出五跳及以上。

出一跳称为四铺作。(或者采用华头子,上面设置一个飞昂。)出两跳称为五铺作。(向下设置一个卷头,上面设置一个飞昂。)出三跳称为六铺作。(向下设置一个卷头,上面设置两个飞昂。)出四跳称为七铺作。(向下设置两个卷头,上面设置两个飞昂。)出五跳称为八铺作。(向下设置两个卷头,上面设置三个飞昂。)

从四铺作到八铺作,都在上跳的上面横向安放一个令栱,使令栱与耍头相交,用来承托橑檐枋。在转角处,在角昂之上分别再设置一个飞昂,称为由昂,用以安装角神。

凡在阑额上承接栌斗安设的铺作,称作补间铺作。(如今称作步间的,是错的。)正中的一间需要使用两朵补间铺作,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补间铺作。这些铺作的分布要使远近左右的距离均匀。(如果每一间都使用两朵补间铺作,则每一间的宽度的丈和尺寸都要相同。如果只有正中一间房屋采用双补间铺作,假如当心间的宽度为一丈五尺,则次间要用一丈,如此这般。如果每间的宽度不一样,那么每一间房屋用一朵补间铺作,且宽度不能超过一尺。)

凡是铺作连续跳出(下昂之上也是如此),在每一跳上安置一条横栱,称为计心造。如果连续出跳,跳上不安装栱而再次出跳或者出昂的,称为偷心造。(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将每出一跳称为出一枝,计心叫作转叶,偷心称为不转叶,其实一样。)

凡是铺作采用逐跳计心的方法,每一跳的令栱之上只采用一层不雕饰花纹的木方,称为单栱。(不雕花纹的木方在泥道栱上的称为柱头枋,在跳上的称为罗汉枋。木方上要斜向安置遮椽板。)即每跳之上安放两材一栔。(令栱和素枋为两材,令栱上的斗为一栔。)

如果在每一跳的瓜子栱上(到橑檐枋下面用令栱),安置慢栱,慢栱上用素枋,称为重栱。(木方之上斜向安装遮椽板。)即每一跳之上安放三材两栔。(瓜子栱、慢栱、素枋为三材,瓜子栱上的斗和慢栱上的斗为两栔。)

凡是铺作外跳出昂,里跳和平坐只能采用卷头。如果铺作数较多,里跳的距离可能太远,则里跳减少一铺作或两铺作。如果平棋的位置较低,则在平棋枋下面增加一条慢栱。

凡是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一定要避免相互冲突。如果梢间的距离较近,必须使连栱交相错开(补间铺作的位置不可移动太远,否则可能使每间的距离不均匀)。或者在次角补间的近角地方从上面减去一跳。

凡是铺作当作柱头壁使用的栱称为影栱。(又叫作扶壁栱。)

如果铺作全部为重栱计心造,则在泥道栱及慢栱上置素枋。(枋上与第一跳的素枋之上斜安遮椽板。)

五铺作一杪一昂,如果下一杪为偷心造,则泥道及慢栱上安置素枋,素枋之上再设令栱,令栱之上置承椽的木方。

单栱七铺作出两杪两昂及六铺作一杪两昂或六铺作两杪一昂,如果下一杪为偷心,则在栌斗之上安置两道令栱、两道素枋。(素枋之上平铺遮椽板。)或者只在泥道栱及慢栱上设置素枋。

单栱八铺作出两杪三昂,如果下两杪为偷心,则在泥道栱上面设置一条素枋,素枋之上再设重栱、素枋。(素枋之上平铺遮椽板。)

凡是楼阁类房屋的铺作,上屋的铺作应该比下屋的铺作少一层。如果有副阶、缠腰的房屋,副阶和缠腰上的铺作层数不能超过殿身的铺作,或者比殿身少一层铺作。

平坐

其名有五:一曰阁道,二曰墱道,三曰飞陛,四曰平坐,五曰鼓坐。

【原文】

造平坐 [1] 之制 (参阅“大木作制度图样十一、十二、十三”) :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其铺作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作。

凡平坐铺作,若叉柱造,即每角用栌枓一枚,其柱根叉于栌枓之上。若缠柱造 [2] ,即每角于柱外普拍枋上安栌枓三枚。 每面互见两枓,于附角枓上,各别加铺作一缝。

凡平坐铺作下用普拍枋 [3] ,厚随材广,或更加一栔;其广尽所用方木。 若缠柱造,即于普拍枋里用柱脚枋 [4] ,广三材,厚二材,上坐柱脚卯。

凡平坐先自地立柱 [5] ,谓之永定柱;柱上安搭头木 [6] ,木上安普拍枋;枋上坐斗栱。

凡平坐四角生起,比角柱减半。 生角柱法在柱制度内。 平坐之内,逐间下草栿,前后安地面枋 [7] ,以拘前后铺作。铺作之上安铺板方,用一材。四周安雁翅板,广加材一倍,厚四分°至五分°。

大木作图10 上昂(透视)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


【梁注】

[1]宋代和以前的楼、阁、塔等多层建筑都以梁、柱、枓、栱完整的构架层层相叠而成。除最下一层在阶基上立柱外,以上各层都在下层梁(或斗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栱,作为各层的基座,谓之平坐,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栱之上铺设楼板,并置勾栏,做成环绕一周的挑台。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虽然在辽的地区,且年代略早于《营造法式》成书年代约百年,也可借以说明这种结构方法。平坐也可以直接“坐”在城墙之上,如《清明上河图》所见;还可“坐”在平地上,如《水殿招凉图》所见;还可作为平台,如《焚香祝圣图》所见;还可立在水中作为水上平台和水上建筑的基座,如《金明池图》所见。

[2]用缠柱造,则上层檐柱不立在平坐柱及斗栱之上,而立在柱脚枋上。按文义,柱脚枋似与阑额相平,端部入柱的枋子。

[3]普拍枋,在《法式》“大木作制度”中,只在这里提到,但无具体尺寸规定,在实例中,在殿堂、佛塔等建筑上却到处可以见到。普拍枋一般用于阑额和柱头之上,是一条平放着的板,与阑额形成“丁”字形的断面,如太原晋祠圣母庙正殿(宋,与《法式》同时)和应县佛宫寺木塔(辽),都用普拍枋,但《法式》所附侧样图均无普拍枋。从元、明、清实例看,普拍枋的使用已极普遍,而且它的宽度逐渐缩小,厚度逐渐加大。到了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宽度就比阑额小,与阑额构成的断面已变成“凸”字形了。在清式建筑中,它的名称也改成了“平板枋”。

[4]柱脚枋与普拍枋的构造关系和它的准确位置不明确。“上坐柱脚卯”,显然是用以承托上一层的柱脚的。

[5]这里文义也欠清晰,可能是“如平坐先自地立柱”或者是“凡平坐如先自地立柱”或者是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者”的意思,如在《水殿招凉图》中所见,或临水楼阁亭榭的平台的画中所见。

[6]相当于殿阁厅堂的阑额。

[7]地面枋怎样“拘前后铺作”?它和铺作的构造关系和它的准确位置都不明确。


【译文】

建造平坐的制度:平坐的铺作比上屋要少一跳或者两跳。平坐铺作适合采用重栱以及逐跳计心造的制作。

凡平坐铺作,如果采用叉柱造的方式,即在每根角柱上用一枚栌斗,柱子底部插入下层栌斗之内。如果采用缠柱造,即在每根角柱外边的普拍枋上安装三枚栌斗。(正面和侧面都能互相看见两枚栌斗,在附角斗上分别再加一层铺作。)

凡平坐铺作下面使用普拍枋,厚度根据材的宽度而定,或在材的基础上再加一栔,宽度则依照所用的方木。(如果采用缠柱造,即在普拍枋里面采用柱脚枋,宽度为三材,厚度为二材,上面设置柱脚的卯口。)凡是平坐从地面开始立柱的称为永定柱,永定柱上安装搭头木,木头上安装普拍枋,普拍枋上承托着斗栱。

凡平坐的四个角生起比角柱的生起幅度要减少一半。(角柱生起法则在“柱制度”一章内。)在平坐以内,逐间降低到草栿的位置,前后安装在地面上,以固定前后的铺作,铺作之上安装铺板枋,用一材。四周安装雁翅形木板,宽是材的一倍,厚度在四分至五分之间。 7pxGHbjI8ToIsYM5WV7KTTURtv3WV843fpqS+yj6M8YgkpKW/BCPoNXJncwYhV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