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总释下

【原文】

《易》:栋隆,吉。

《尔雅》:栋谓之桴。 屋檼也。

《仪礼》: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楣。 是制五架之屋也。正中曰栋,次曰楣,前曰庋,九伪切,又九委切。

《西都赋》: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棼、桴,皆栋也。

扬雄《方言》:甍谓之霤。 即屋檼也。

《说文》:极,栋也。栋,屋极也。檼,棼也。甍,屋栋也。 徐锴曰:所以承瓦,故从瓦。

《释名》:檼,隐也;所以隐桷也。或谓之望,言高可望也。或谓之栋;栋,中也,居室之中也。屋脊曰甍;甍,蒙也。在上蒙覆屋也。

《博雅》:檼,栋也。

《义训》:屋栋谓之甍。

今谓之槫,亦谓之檩,又谓之櫋。


【译文】

《易》中说:“栋隆代表吉利。”

《尔雅》中说:“栋叫作桴。”(也指屋檼。)

《仪礼》中说:“在州学行射礼,标志画在正对着当栋的地方;在燕寝中学行射礼,标志画在正对着前楣的地方。”(栋是建造五架房屋的重要构件。在这五架构里,位于正中的就叫作栋,稍稍往后的叫作楣,位于前面的则叫作庋。)

《西都赋》中说:“椽桷排列整齐,飞檐就像鸟翼舒张一样,而荷重的栋桴则像骏马奔驰一般气势高昂。”(棼、桴,都指的是栋。)

扬雄《方言》中说:“甍就叫作霤。”(也就是指屋檼。)

《说文解字》中说:“极,就是栋。”“栋,就是屋极。”“檼,就是棼。”“甍,就是屋栋。”(徐锴说:由于主要承受瓦的重量,所以从瓦部。)

《释名》中说:“檼,同隐,所以称为隐桷。或者叫作望,就是指位置高而可以远望的意思。或者叫作栋,栋,带有中间的意思,即位于屋子的中间。屋脊称为甍,甍,同蒙,在其上可以盖屋顶。”

《博雅》中说:“檼,就是栋。”

《义训》中说:“屋栋叫作甍。”

(如今称之为槫,也叫作檩,还可以称作櫋。)

知识小链接

栋又名脊檩、槫,“槫”为唐宋时期的称呼,例如脊槫、上平槫、中平槫、下平槫、牛脊槫、撩檐槫(撩风槫)。唐宋时期的槫比明清时期的桁、檩粗壮些。栋是中式木建筑屋内最高的木构件,即屋内最高处的主梁,古人把它称为大梁。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在建造房屋时,搭建安放栋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它代表着房屋的主要结构完成。所以古人在安放栋时会择吉日进行上梁仪式,还会在栋上挂上挡煞物,以保佑后代平安。

两际

【原文】

《尔雅》:桷直而遂谓之阅。 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

《甘泉赋》:日月才经于柍桭。 柍,于两切。桭,音真。

《义训》:屋端谓之柍桭。

今谓之“废”。


【译文】

《尔雅》中说:“屋椽,长直而遂达就叫作阅。”(五架屋的两际、椽子都营造得恰到好处。)

《甘泉赋》中说:“横绝中天的日月刚刚经过屋宇的时候。”(柍,于两切。桭,读真音。)

《义训》中说:“屋端叫作柍桭。”

(如今则将其称作废。)

知识小链接

两际在清式建筑中叫作“挑山”“悬山”,指的是低等级建筑悬山顶的两端或歇山顶垂脊之外的部分。简单地说,岀际即是檩条头伸岀山墙以外的那一段(形成了椽坡),也为废头。其长(宽)度可依屋椽数而定。

搏风

【原文】

《仪礼》:直于东荣。 荣,屋翼也。

《甘泉赋》:列宿乃施于上荣。

《说文》: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

《义训》:搏风谓之荣。

今谓之搏风板。


【译文】

《仪礼》中说:“安设盥洗用的器皿正对东面的屋翼。”(荣,就是屋翼。)

《甘泉赋》中说:“众星宿仿佛延列在高翘的檐翼上一样。”

《说文解字》中说:“屋檐两头起始的地方就叫作荣。”

《义训》中说:“搏风叫作荣。”

(如今将其称作搏风板。)

知识小链接

搏风板是房屋建筑外观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位于建筑中悬山式屋顶两端的一种三角形设计,这种设计起源于神社佛殿建筑。搏风板安装于山面出际处用来遮挡风雨,搏风板下方一般会垂悬一种称作“垂鱼”的华丽装饰,既起保护槫头的作用,又起装饰作用。

【原文】

《说文》:棼,复屋栋也。

《鲁灵光殿赋》:狡兔跧伏于柎侧。 柎,枓上横木,刻兔形,致木于背也。

《义训》:复栋谓之棼。

今俗谓之替木


【译文】

《说文解字》中说:“棼,就是复屋的正梁。”

《鲁灵光殿赋》中说:“狡兔半伏在柎的旁侧。”(柎,也就是斗栱上面的横木,雕刻有兔子形状,主要支撑设置于其上的短小木构件。)

《义训》中说:“平行依附的正梁叫作棼。”

(如今常常将其称作“替木”。)

【原文】

《易》: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春秋左氏传》:桓公伐郑,以大宫之椽为卢门之椽。

《国语》:天子之室,斫其椽而砻之,加密石焉。诸侯砻之,大夫斫之,士首之。 密,细密文理。石,谓砥也。先粗砻之,加以密砥。首之,斫斫首也。

《尔雅》:桷谓之榱。 屋椽也。

《甘泉赋》:琁题玉英。 题,头也。榱椽之头,皆以玉饰。

《说文》: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

又:椽方曰桷,短椽谓之梀 耻绿切

《释名》:桷,确也,其形细而疏确也。或谓之椽;椽,传也,传次而布列之也。或谓之榱,在檼旁下列,衰衰然垂也。

《博雅》:榱、橑 鲁好切 、桷、梀,椽也。

《景福殿赋》:爰有禁楄,勒分翼张。 禁楄,短椽也。楄,蒲沔切。

陆德明《春秋左氏传》音义:圆曰椽。


【译文】

《易》中说:“鸿鸟渐渐飞到树上,或者落到一个平直的树杈之上。”

《春秋左氏传》中说:“齐桓公征伐郑国之后,把郑国宗庙上的椽运回都城作为南门之椽。”

《国语》中说:“天子的宫室,将椽子砍削后加以打磨,然后再用密纹石细磨。诸侯的宫室,将椽子砍削后加以打磨,不再用密纹石细磨;大夫的家室,将椽子砍削即可,不加以打磨;士的房舍,只要将椽子的梢头砍去就行了。”(密,即指细密的纹理。石,也称作砥。先大略地磨砻,接着再细密地加以打磨。最初的环节即是要斩断其端部。)

《尔雅》中说:“桷称为榱。”(其实就指屋椽。)

《甘泉赋》中说:“椽头用玉加以装饰。”(这里的题就是头。榱椽的端檐,都雕有玉饰。)

《说文解字》中说:“椽在秦代称作屋椽,在周代称作榱,而在齐鲁地区则叫作桷。”又:“椽方叫作桷,短椽称为栋。”

《释名》中说:“桷,也就是确,其形状细小而疏确。或者称为椽,椽,也就是传,依次排列开来。或者称为榱,在檼的下列衰衰地低垂下来。”

《博雅》中说:“榱、橑、桷、栋,都是指椽。”

《景福殿赋》中说:“于是有禁楄,如兽勒之分,鸟翼之张。”(禁楄,也就是短椽。)

陆德明《春秋左氏传》中说:“圆就叫作椽。”

知识小链接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土木结构的房子越来越少,对于什么是椽子,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椽,也叫椽子、椽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而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

屋檐下的椽子

余廉切,或作櫩,俗作檐者非是。

【原文】

《易·系辞》: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诗》: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疏云:言檐阿之势,似鸟飞也。翼言其体,飞言其势也。

《尔雅》:檐谓之樀。 屋梠也。

《礼·明堂位》:复廇重檐,天子之庙饰也。

《仪礼》:宾升,主人阼阶上,当楣。 楣,前梁也。

《淮南子》:橑檐榱题。 檐,屋垂也。

《方言》:屋梠谓之棂。 即屋檐也。

《说文》:秦谓屋联櫋曰楣,齐谓之檐,楚谓之梠。橝 徒含切 ,屋梠前也。庌 音雅 ,庑也。宇,屋边也。

《释名》: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又曰梠,梠,旅也,连旅旅也。或谓之槾;槾,绵也,绵连榱头使齐平也。宇,羽也,如鸟羽自蔽覆者也。

《西京赋》:飞檐䡾䡾。

又:镂槛文㮰。㮰 ,连檐也。

《景福殿赋》:㮰梠椽櫋。 连檐木,以承瓦也。

《博雅》:楣,檐棂梠也。

《义训》: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步檐谓之廊,嵏廊谓之岩,檐㮰谓之庮 音由


【译文】

《易·系辞》中说:“上面有脊檩,下面有屋檐,就可以躲避风雨了。”

《诗经》中说:“宫室像人恭立端正,屋角如同箭头有棱,像鸟儿飞翔一样展开翅膀,又像锦鸡展翅飞翔。”(有疏说:屋檐飞举,就像鸟儿飞翔一样。鸟儿的翅膀讲的是其体式,飞翔讲的则是气势。)

《尔雅》中说:“檐称为樀。”(也就是屋梠。)

《礼记·明堂位》中说:“重檐之屋,为天子宗庙所特有。”

《仪礼》中说:“宾客升席,主人从东面的台阶上席,正对着楣。”(楣,也就是前梁。)

《淮南子》中说:“屋檐以及屋霤。”(檐,屋顶下垂的边沿。)

《方言》中说:“屋梠称为棂。”(这里就是指屋檐。)

《说文解字》中说:“秦国称屋联櫋为楣,齐国称为檐,楚国称为梠。”“橝,在屋梠之前。”“庌(读音雅),庑也。”“宇,屋边。”

《释名》中说:“楣,眉也,走近看,就像脸上有眉毛一样。楣又叫作梠,梠,旅也,即连旅旅。或称为槾,槾,绵也,榱头绵连使之齐平。宇,即指羽毛,像鸟儿的羽毛遮盖在上面。”

《西京赋》中说:“飞檐高耸。”又:“雕镂栏杆,彩文檐梠。”(㮰,也就是连檐。)

《景福殿赋》中说:“连绵到梠椽的边沿。”(连檐木,主要是用来承受瓦片的。)

《博雅》中说:“楣,即檐棂梠。”

《义训》中说:“屋垂称为宇,宇下称为庑,步檐称为廊,峻廊称为岩,檐㮰称为庮(读为由)。”

举折

【原文】

《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

《通俗文》:屋上平曰陠, 必孤切

《刊谬正俗》音字:陠,今犹言陠峻也。

唐柳宗元《梓人传》: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皇朝景文公宋祁《笔录》:今造屋有曲折者,谓之庯峻。齐魏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谓之庯峭,盖庯峻也。

今谓之举折。


【译文】

《周官·考工记》中说:“匠人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及有关附属建筑,草屋举高为跨度的三分之一,瓦屋举高为跨度的四分之一。”

《通俗文》中说:“屋势倾斜曲折就称作陠。”

《刊谬正俗》音字中说:“陠,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陠峻。”

唐柳宗元《梓人传》中说:“把房舍的图样画在墙上,全部按照尺寸详尽地将其形制和做法表示出来。依照绘制的图样精确计算出每一个细小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造高大房屋,这样就可以做到精确无误。”

皇朝景文公宋祁《笔录》中说:“现在建造的屋势倾斜曲折的房屋,称为庯峻。在齐魏时期,仪表堂堂而有风致的人叫作庯哨,这里的庯峻也即是这样的意思。”

(如今把它叫作“举折”。)

知识小链接

所谓举折是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它的作用是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和采光。举即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折即因屋架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举折的作用与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它有利于快速排水,在雨天减轻房屋承重与布瓦吃水;其二,雨水由急到缓经屋檐向外飘出,不至于垂直溅落打湿墙体,起到对墙脚基础的保护作用;其三,举折造型给予原本僵直的屋坡以灵动,造就“如翼斯飞”的飞檐美观效果。

【原文】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诗》: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又:乃立皋门,皋门有闶;乃立应门,应门锵锵。

《诗义》: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

《春秋左氏传》:高其闬闳。

《公羊传》:齿著于门阖。 何休云:阖,扇也。

《尔雅》:闬谓之门,正门谓之应门。柣谓之阈。 阈,门限也。疏云:俗谓之地柣,千结切。 枨谓之楔。 门两旁木。李巡曰:梱上两旁木。 楣谓之梁。 门户上横木。 枢谓之椳。 门户扉枢 。枢达北方,谓之落时。 门持枢者,或达北檼,以为固也。 落时谓之戹。 道二名也。 橛谓之 门阃。 阖谓之扉,所以止扉谓之闳。 门辟旁长橛也。长杙即门橛也。 植谓之传,传谓之突。 户持锁植也。见《埤苍》。

《说文》:“阖,门旁户也。闺,特立之门,上圆下方,有似圭。”

《风俗通义》:门户铺首,昔公输班之水,见蠡曰,见汝形。蠡适出头,般以足画图之,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得开,遂施之于门户,人闭藏如是,固周密矣。

《博雅》:闼谓之门。䦏 呼计切 、扇,扉也。限谓之丞,橛 巨月切 机, 苦木切 也。

《释名》: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

《声类》曰:庑,堂下周屋也。

《义训》: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鏂 音欧。今俗谓之浮沤钉也 。门持关谓之摙 音连 。户版谓之 上音牵,下音先 。门上木谓之枅。扉谓之户;户谓之䦏。臬谓之柣。限谓之阃;阃谓之阅。闳谓之扊扅 上音琰,下音移 。扊扅谓之䦔 音坦。广韵曰:所以止扉 。门上梁谓之 音冒 谓之阘 音沓 。键谓之㧀 音及 。开谓之䦱 音伟 。阖谓之 音蛭 。外关谓之扃。外启谓之 音挺 。门次谓之 。高门谓之 音唐 谓之阆。荆门谓之荜,石门谓之庯 音孚


【译文】

《易》中说:“设置重重门户,敲击木梆巡夜,以防备盗贼。”

《诗经》中说:“架起一根横木做门,就可以在简陋的房屋里居住歇息。”

又说:“于是修建外城门,城门高高耸入云天。于是修建宫殿正门,正门高大而又严整。”

《诗义》中说:“架起一根横木做门,上方没有屋盖,这叫作衡门。”

《春秋左氏传》中说:“使其高过里巷的大门。”

《公羊传》中说:“牙齿镶嵌在门扇上面。”(何休说:阖,就是门扇。)

《尔雅》中说:“闬称作门,正门称作应门。”“柣称作阈。”(阈,就是门限。有疏文说:一般称之为地柣。柣,千结切,音窃。)“枨称作楔。”(也指门两旁的木料。李巡说:就像两边捆上了木件一样。)“楣称作梁。”(门户上的横木。)“枢称作椳。”(门户上的门扇转轴。)“在北方地区,枢达称作落时。”(门上有转轴,有的甚至长至北栋,认为这样可以更牢固。)“落时称作戹。”“橛称作 。”(也就是门槛。)“阖称作扉,所以止扉称作闳。”(这里指门辟旁边的长橛。长杙就是门橛。)“植称作传;传称作突。”(也就是户持锁植,详见《埤苍》。)

《说文解字》中说:“阖,就是旁门的意思。”“闺,特立的门,上圆下方,形状与上圆下方的圭器相似。”

《风俗通义》中说:“关于门上叩门、门环做成的兽面形铺首,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昔日公输班看见水蠡说,现出你的形迹。于是水蠡伸出头来,公输班用脚将其形状画出来,水蠡又缩回壳中再也不出来了。公输班就用水蠡的形状做铺首安设在门户之上,人要闭藏自己也是如此,取其牢固严密的意思。”

《博雅》中说:“闼称为门。”“䦏、扇,就是扉。”“限称为丞,橜机,就是闑。”

《释名》中说:“门,就是扪;在外为扪。”“户,就是护,用来防护和隔离。”

《声类》中说:“庑,就是堂下四周的廊屋。”

《义训》中说:“门上装饰有金属的叫作铺,铺则称为 (读欧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浮沤钉”。)“门持关称为 (读连音)。”“户板称为 (前读牵音,后读先音)。”“门上的木条称为枅。”“扉称为户;户称为䦏。”“臬称为柣。”“限称为阃;阃称为阅。”“闳称为扊扅(前读琰音,后读移音);扊扅称为䦔(读坦音)。”(《广韵》上说:这是用来关住门扇的。)“门上梁称为 (读冒音)。”“ 称为阘(读沓音)。”“键称为㧀(读及音)。”“开称为䦱(读伟音)。”“阖称为 (读蛭音)。”“外关称为扃(或扄)。”“外启称为 (读挺音)。”“门次称为 。”“高门称为 (读唐音)。”“ 称为阆。”“荆门称为荜,石门称为庯(读孚音)。”

知识小链接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是迈入室内的第一关和咽喉,因此,一家一户称为门户。《论语·雍也》云:“谁能出不由户?”所以门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是首当其冲。初唐的李世民,不是导演过一出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吗?明英宗趁其弟景泰帝病重之机,夺门而进宫,登上奉天殿,又做了天顺皇帝,史称“夺门之变”。门出现的确切时间现在难以考证,不过,早在我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那个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山顶洞人在山洞前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作为屏障,不就是那个时期的门吗?

乌头门

【原文】

《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唐上官仪《投壶经》:第一箭入谓之初箭,再入谓之乌头,取门双表之义。

《义训》:表楬,阀阅也。

楬音竭。今呼为棂星门


【译文】

《唐六典》上说:“六品以上官员的宅邸仍然通用乌头大门。”

唐代上官仪《投壶经》上说:“(玩投壶游戏时)第一箭射入称为初箭,第二箭再次射入称为乌头,取门要成对出现之义。”

《义训》上说:“乌头门是有功勋的人家的标志。”(楬读竭音,今读jiē)

(如今称作“棂星门”。)

知识小链接

乌头门是坊门和高等级住宅的一种特殊造型,也称乌头大门、棂星门。这种门是比较开敞的大门,形制上有复杂与简单之分。由于当时等级制度的限制,有一定身份的权贵和豪门才能使用。关于乌头门,史料最早见于东魏时的《洛阳伽蓝记》。汉唐时,有五品功名的官员家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位于门左的柱子曰“阀”,喻义建有功劳;右边的称“阅”,象征经历久远,即世代官居高位。我们在初唐壁画中可以看到乌头门的形制,如敦煌石窟九十八窟壁画中见到的乌头门,结构简单,主要以两根木柱及一根横木搭配成草字头形。其中突出在横梁上面的两根柱头通常雕饰一下并涂成黑色,因而得名“乌头门”。北宋之前的大门皆是乌头门的样式,从明朝时起,宅院和寺庙等大门才渐渐演化成后世熟知的院门样式。

乌头门

华表

【原文】

《说文》:桓,亭邮表也。

《前汉书注》: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版,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县所治,夹两边各一桓。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人犹谓之和表。颜师古云,即华表也。

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


【译文】

《说文》上说:“桓,就是立在沿途用于送信人和旅客歇息住宿的馆舍前的用木头做成的标志。”

《前汉书注》上说:“旧时的亭子相传有四个角,每两个角相距百步,四面筑土,上面有屋子,屋子上有柱子,柱子高出屋顶一丈有余,柱子上有大块的木板,从四个角贯柱四出,名叫桓表。县府所在地的道路两边各有一桓。依陈宋之地方言,读桓声如和字,如今还有人称其为和表。颜师古注释说,就是华表。”

崔豹《古今注》上说:“程雅有一次问:‘尧帝设置诽谤木,这是什么东西呢?’回答说:‘就是现在的华表。用横木搭住柱头,形状如花,又像桔槔;在道路交错要冲之处都安设上。’有人称其为‘表木’,以表示帝王纳谏,也用来标识道路的方向。秦朝的时候将其取缔,汉朝又开始恢复。现在西京地区称为‘交午柱’。”

知识小链接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用于装饰的石柱。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都为木制,东汉始用石柱作华表。现在华表的实用功能已消失,仅作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装饰性的大柱。

【原文】

《周官·考工记》:四旁两夹窗。 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也。

《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 窗东户西也。

《说文》:窗穿壁以木为交窗。向北出,牖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棂,楯间子也。栊,房室之处也。

《释名》: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

《博雅》:窗、牖,䦳 虚谅切 也。

《义训》:交窗谓之牖,棂窗谓之䟽,牖牍谓之篰 音部 。绮窗谓之广廲 音黎 。廔 音娄 ,房䟽谓之栊。


【译文】

《周官·考工记》上说:“四门旁边分别设置了两扇窗户。”(设置窗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室内光线明亮。每一间居室都设有四扇门和八扇窗。)

《尔雅》上说:“门和窗之间的阻隔之物叫作扆。”(在建屋时,一般将窗建在东面,将门建在西面。)

《说文解字》上说:“窗户穿过墙壁,用木条横竖交叉制成。窗子向北开,叫作牖。开在墙上的窗户称为牖,开在屋顶的叫作窗。棂是指窗户上的横木。栊就是窗棂木,借指房屋、人家。”

《释名》上说:“窗户,聪之意,从里面可以看见外面,称作聪明。”

《博雅》上说:“窗、牖,就是䦳(读虚、谅的切音)。”

《义训》上说:“交窗称作牖,棂窗称作䟽,牖牍称作篰(读部音)。外观精美的窗户就叫广廲(读黎音)。廔(读娄音),房䟽称作栊。”

知识小链接

我国的古建筑多以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这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秦汉以来,古建筑格式一直在变化,门窗也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早期的窗比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个“囱”字,烟囱的“囱”。“囱”就是“窗”的最早字形,说明它是用来透气换气的,而现在说的烟囱则是用来排烟的通道,过去就是一个采光的通道。

所以,“窗”本作“囱”,即在墙上留个洞,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说文解字》说:“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在古代,窗户除了称为“囱”之外,还有其他别称,比如“向、牖、轩、轩榥”等。

平棋

【原文】

《史记》:汉武帝建章后,平机中有驺牙出焉。 今本作平栎者误。

《山海经》图:作平橑,云今之平棋也。 古谓之承尘。今宫殿中,其上悉用草架梁栿承屋盖之重,如攀、额、樘、柱、敦、 、方、槫之类,及纵横固济之物,皆不施斤斧。于明栿背上,架算桯方,以方椽施板,谓之平暗;以平板贴花,谓之平棋;俗亦呼为平起者,语讹也。


【译文】

《史记》上说:“汉武帝建章宫后的重栏里有驺牙这样的动物出现。”(如今的版本写作“平栎”是错误的。)

《山海经》图上说:“制作的平橑,就是今天的平棋。”(古人称作“承尘”。如今宫殿上面都用茅草、房架、房梁、斗栱等承受屋顶的重量,如攀、额、樘、柱、敦、㮇、方、槫之类,以及纵横交错起固定支撑作用的构件,都无需使用斤斧等物。在明栿背上架空横木,以方形椽木制成大长木板,称作“平暗”,以平板贴出花形则称作“平棋”。一般说的“平起”是错误的。)

知识小链接

平棋是古代的天花板,最开始分为平棋和平暗。平暗相对平棋来说显得朴素很多,平暗简单讲就是用一根根木棍横竖交叉,隔出一个一个的小方格做裝饰。而平棋的格子大得多,且格子中还绘有精美的彩画,彩画多为几何图案填以花卉植物,繁复精美。

平棋

斗八藻井

【原文】

《西京赋》: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藻井当栋中,交木如井,画以藻文,饰以莲茎,缀其根于井中,其华下垂,故云倒也。

《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 为方井,图以圆渊及芙蓉。华叶向下,故云反植。

《风俗通义》: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蔆。蔆,水物也,所以厌火。

沈约《宋书》:殿屋之为圆泉方井兼荷华者,以厌火祥。 今以四方造者谓之斗四。


【译文】

《西京赋》上说:“屋顶藻井上荷叶梗倒植,红花反披着,参差相接。”(藻井位于一栋房子的正中,木材相互交错形成井字形,并在中间画出华丽的纹样加以点缀,在周边画上莲茎,其根部置于井中,花朵向下倒垂,所以称作“倒”。)

《鲁灵光殿赋》上说:“在屋顶方井中制作倒置的莲花。”(方井上画着漩涡状环绕图案和莲花。花叶向下,所以叫作“反植”。)

《风俗通义》上说:“殿堂像东井星的形状,雕刻着荷菱等图案。菱,水中之物,所以可以避火。”

沈约《宋书》上说:“在殿堂里雕刻圆形的泉眼、方形水井以及荷花灯图案,希望能够镇压、避免火灾,以求吉祥。”(现在修建的四方藻井称作斗四藻井。)

知识小链接

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或伞盖形,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位于室内的上方,由细密的斗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天花板的中央部位或重点部位,做法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顶八瓣,又称为八斗。去过北京天坛祈年殿的朋友,想必都忘不了抬头那一瞬间的惊艳,摄人心魄而又充满神秘美。

祈年殿藻井

勾栏

【原文】

《西京赋》:舍棂槛而却倚,若颠坠而复稽。

《鲁灵光殿赋》:长涂升降,轩槛曼延。 轩槛,勾栏也。

《博雅》:栏、槛、栊、梐,牢也。

《景福殿赋》:棂槛邳张,钩错矩成;楯类腾蛇,槢似琼英;如螭之蟠,如虬之停。 棂槛,勾栏也。言勾栏中错为方斜之文。楯,勾栏上横木也。

《汉书》:朱云忠谏攀槛,槛折。及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今殿勾栏,当中两栱不施寻杖,谓之折槛,亦谓之龙池。

《义训》:栏楯谓之柃,阶槛谓之栏。


【译文】

《西都赋》上说:“离开栏杆身体向后倾斜而又与之相依靠,就像身体下坠到半空又得救一般。”

《鲁灵光殿赋》上说:“台阶又高又长,高低起伏,栏杆随之逶迤蔓延。”(轩槛,就是栏杆。)

《博雅》上说:“栏、槛、栊、梐,皆有阻挡、围困、牢笼之意。”

《景福殿赋》上说:“台上的栏杆盛大张设,勾连交错,正斜有度,屋楣宛如腾蛇,门槛下的横木好似美玉,如螭龙盘踞,如虬龙停留。”(棂槛,即栏杆。是栏杆中交错成斜方的小栏杆。楯,栏杆上的横木。)

《汉书》上说:“(汉朝槐里令)朱云忠言进谏将被斩首,双手紧紧抓住大殿两旁的栏杆,把栏杆都拉折了。等到后来更换折断的栏杆时,汉成帝说:只把旧栏杆修一修,折断的栏杆保留原样,用以表彰正直的臣子。”(如今大殿内的栏杆,其中的两栱不设置寻杖,称作“折槛”,也叫“龙池”。)

《义训》上说:“栏楯称作柃,阶槛称作栏。”

知识小链接

勾栏,即钩栏、勾栏。王琦汇解:“钩栏,即栏杆。以其随屋之势,高下弯曲相钩带,故谓之钩栏。”后引申为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相当于现在的剧场。瓦舍勾栏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长期卖艺的地方,各种伎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收。演出可以经常化、固定化。《东京梦华录》说,京瓦伎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蓝采和》中描写的杂剧艺人蓝采和,在梁园棚勾栏里固定演出竟达二十年之久,“学这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演员有了稳定的演出场所和较好的经济收入,有利于艺术上的提高。瓦舍勾栏在宋朝分布极广,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很多供市民娱乐。北宋末东京城内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朱家桥瓦子、州北瓦子等等。其中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最大,有大大小小五十余座勾栏,和几十个看棚。其中“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现代一些剧院的容量也不过如此吧。

故宫的汉白玉栏杆

拒马叉子

【原文】

《周礼·天官》:掌舍设梐枑再重。 故书枑为拒。郑司农云:梐,榱梐也;拒,受居溜水涑橐者也。行马再重者,以周卫有内外列。杜子春读为梐枑,谓行马者也。

《义训》:梐枑,行马也。

今谓之拒马叉子。


【译文】

《周礼·天官》上说:“掌舍官设置内外两重用以防止人、马闯入的栅栏。”(古书中把枑写为拒。郑司农注释说:梐,就是榱梐。拒,接受房屋上溜水避免泻于地面的构件。行马还可以重叠,比如周朝衙署内外两重排列。杜子春将其读为梐枑,即行马。)

《义训》上说:“梐枑,就是行马。”

(如今称作“拒马叉子”。)

知识小链接

拒马叉子,也称为梐枑或行马,是放在城门、衙署门前的一种可移动障碍物。其形状为在一根横木上十字交叉穿棂子,棂下端着地为足,上端尖头斜伸,以阻止车马通过。后来这种木制的拒马叉子又演变成石刻的下马碑,意思是告诉文官到这里要落轿,武官到这里应下马。拒马叉子的材质,除了木制、石制的,还有铁制的。现代的拒马则由铁架与铁丝网所组成,故又称为“铁拒马”,用途也更为广泛。除了在军事上使用外,在镇暴维安行动上也会使用,有隔离及阻挡人车的作用。而且现代的拒马有些还设计有走轮,机动性强,2~4人即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架设完成。但因重量较轻,所以有时还会加钉短桩于地上。

屏风

【原文】

《周礼》:掌次设皇邸。 邸,后板也。谓后板屏风与染羽,像凤凰羽色以为之。

《礼记》:天子当扆而立。

又:天子负扆南乡而立。 扆,屏风也。斧扆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 今人称家,义出于此。

《释名》:屏风,言可以障风也。扆,倚也,在后所依倚也。


【译文】

《周礼》上说:“掌次官布置皇帝祭天时的座后屏风。”(邸,就是后板。它的屏风上雕饰漆染着诸如凤凰羽毛一类的图案。)

《礼记》上说:“天子在屏风前临朝听政。”

又说:“天子站在绣有斧形图案的屏风前面,君临天下。”(扆,即屏风。斧扆,为绣着斧形图案的屏风,常设置在门和窗户之间。)

《尔雅》上说:“门和窗之间的屏风就叫扆,里面就叫家。”(我们今天所说的家,其含义即出于此处。)

《释名》上说:“屏风,可以挡风蔽物。扆,即倚,位于身后可以凭依之物。”

知识小链接

屏风是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一种用具,“屏”者“障”也,所以“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不像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坚固、密实。所以为了挡风,古人便制造了屏风这种家具,并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两侧,以达到挡风的效果。屏风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

1983年,广州象岗汉南越王墓发掘出土一件漆木双面彩绘屏风,高约1.8米,通宽3米。系用五扇板障拼合,正中一扇较大,还特辟一小门,左右两扇门扉可以开闭。主人出入,不必绕两侧走动。设计精巧,匠心非凡。如果不见实物,很难设想汉代屏风能如此精致华丽。屏既宽阔,又耸高。人在屏后,不会被发现。我们也可以在《夜读拾得录》一书中印证这一点,书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召宋弘谈话,让姐姐湖阳公主在屏风背后偷听。可知当时的屏风,又高又大,人在屏风后能完全被挡住。

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屏风

槏柱

【原文】

《义训》:牖边柱谓之槏。 苦减切,今梁或额及槫之下,施柱以安门窗者,谓之 柱,盖语讹也。 ,俗音蘸,字书不载。


【译文】

《义训》上说:“窗户旁边的柱子就叫作槏。”(槏,读苦、减的切音,今读qiǎn。如今在梁、房檐以及槫下面,设置柱用来安设门窗的构件,叫作 柱,大概是以讹传讹之语。 ,一般读蘸,字典上很少有记载。)

知识小链接

槏柱是宋式名称,是一种窗户旁的柱子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子,属小木作,它不承重。槏柱也叫抱柱、抱框柱。《建筑大辞典》对槏柱的解释是:“依附在壁体凸出一半的方形柱子叫倚柱,平柱则为梭形,四边门洞边的柱子就叫作槏柱。”这种柱子只出现在古代传统建筑中,是为了便于固定门窗而设置的,通常柱高到门窗顶结束,这一点和构造柱不同,构造柱一般到层顶或梁下。

露篱

【原文】

《释名》:㰚,离也,以柴竹作之。踈离离也。青徐曰裾。裾,居也,居其中也。栅,迹也,以木作之,上平,迹然也。又谓之撤;撤,紧也,诜诜然紧也。

《博雅》:椐 巨于切 、栫 在见切 、藩、筚 音必 、椤、落 音落 、杝,篱 也。栅谓之㮶 音朔

《义训》:篱谓之藩。

今谓之露篱


【译文】

《释名》上说:“㰚,即离,用柴竹做成,也叫踈离离。青州、徐州一带称为裾。裾,居之意,居于其中。栅,即迹,用木头制成,上面是平的,沿道路或房屋的走势而建。又叫作撤,撤,紧之意,密密麻麻众多的样子。”

《博雅》上说:“椐(读巨音,于切音)、栫(读在音,见切音,今读jiàn)、藩、筚(读必音)、椤、落(读落音)、杝(yí),都称作篱。栅称作㮶(读朔音)。”

《义训》上说:“篱称作藩。”

(如今叫作“露篱”。)

知识小链接

露篱就是我们现在的篱笆,也称为栅栏、护栏、藩篱等,作用与院墙相同,都是为了阻拦人或阻止动物通行。古代的露篱一般由木棍、竹子、芦苇、灌木等构成,在中国北方农村比较常见。现在的篱笆除了木、竹、芦苇等传统材料,还有铁、塑料等材料的,样式也更加多样。


鸱尾

【原文】

《汉纪》: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时人或谓之鸱吻,非也。

《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


【译文】

《汉纪》上说:“柏梁殿发生火灾之后,巫师说,大海中有一种龙形鱼,它的尾巴像鸱,可拍浪成雨。于是人们就制作出这种鱼的形状放在屋顶,来防范火灾,讨个吉利。现在有人把它称作鸱吻,这是不对的。”

《谭宾录》上说:“东海有一种龙形的鱼,尾巴像鸱,能够鼓浪成雨,于是制作它的样子,放置在屋顶上。”

知识小链接

鸱尾,正脊两段的构件,后代一般称为鸱吻,有说法起源于汉代。北魏云冈石窟九窟造型清晰。“鸱”在古代是指“鹞鹰”,是一种凶猛的大鸟,传说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鸱吻的形状像剪去了尾巴的四脚蛇,这位龙子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对于吻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就有吻兽出现。最早的正吻图案则出现于汉朝的阙、祠和明器之上。而发现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吻兽则为西汉年间所制造,于1960年在湖北省的沙市郊区出土,距今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而吻兽得名鸱尾则是根据汉代的文献记载,相传南海有鱼虬,尾部似鸱,行之可以控水降雨,于是人们便在屋脊两端做出上翘的鸱尾之形,以此来避祸,祈求吉祥。南北朝以来的陵墓、石窟中都可见鸱尾,尾身竖立起来,尾尖向内弯曲,外侧有鳍纹。

【原文】

《诗》: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也。瓬 ,周家塼埴之工也。 瓬,分两切。

《古史考》:昆吾氏作瓦。

《释名》:瓦,踝也。踝,确坚貌也,亦言腂也,在外腂见之也。

《博物志》:桀作瓦。

《义训》:瓦谓之㽇 音觳 。半瓦谓之㼪 音浃 ,㼪谓之㼽 音爽 。牝瓦谓之瓪 音版 ,瓪谓之㡲 音还 。牡瓦谓之 音皆 谓之 音雷 。小瓦谓之 音横


【译文】

《诗经》上说:“生下女孩,让她玩纺锤,以便日后胜任女工。”

《说文解字》上说:“瓦,用土烧制成的陶器的总称。瓬,《周礼》中说是古代制作瓦器的工人。”(瓬,读分、两的切音,今读fǎng。)

《古史考》上说:“昆吾氏发明了瓦。”

《释名》上说:“瓦,即踝。踝,指向外凸起。也说成是腂,将红肿显露在外之意。”

《博物志》上说:“夏桀发明了瓦。”

《义训》上说:“瓦称为㽇(读觳音,今读hú)。半瓦称为㼪(读浃音),㼪称为㼽(读爽音)。牝瓦称为瓪(读板音),瓪称为㡲(读还音)。牡瓦称为 (读皆音), 称为 (读雷音)。小瓦称为 (读横音)。”

知识小链接

瓦从西周开始出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瓦是用泥土做成坯子,然后焙烧而成,表面不上釉,称为青瓦、布瓦、片瓦,上釉的则是琉璃瓦。一般屋面使用较多的有筒瓦、板瓦、勾头和滴水等。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强,很容易造成渗漏;后来瓦的品质得到提升,吸水率降至3%,与瓷器相当。“改进版”的瓦,辅以金属、琉璃和锡等材料,使中国传统的屋顶成为“防雨能手”。

【原文】

《尚书·梓材篇》:若作室家,既勤垣墉,唯其涂塈茨。

《周官·守祧》:其祧,则守祧黝垩之。

《诗》:塞向墐户。 墐,涂也。

《论语》: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尔雅》:镘谓之杇,地谓之黝,墙谓之垩。 泥镘也,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也。以黑饰地谓之黝,以白饰墙谓之垩。

《说文》:垷 胡典切 、墐 渠吝切 ,涂也。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

《释名》:泥,迩近也,以水沃土,使相黏近也。塈犹煟;煟,细泽貌也。

《博雅》:黝、垩 乌故切 、垷 岘又胡典切 、墐、墀、塈、懮 奴回切 、㙙 力奉切 古湛切 、塓 莫典切 、培 音裴 、封,涂也。

《义训》:涂谓之塓 音觅 ,塓谓之㙙 音垅 ,仰谓之塈 音洎


【译文】

《尚书·梓材篇》上说:“就像建造房屋一样,如果已经辛苦筑建好了高墙矮壁,就一定要用茅草或芦苇来覆盖屋顶,并涂抹好墙壁之间的空隙。”

《周官·守祧》上说:“掌守先王先公的祖庙,则需要用黑色和白色涂抹装饰。”

《诗经》上说:“冬天到了,天气要冷了,赶快塞上北向的窗户,用泥巴糊上篱笆编的门,以度过寒冷的冬天。”(墐,即涂。)

《论语》上说:“粪土垒的墙壁,没有办法用抹子粉刷。”

《尔雅》上说:“镘称作杇,地称为黝,墙称为垩。”(泥镘,另一个名字叫杇,抹灰工的用具。用黑色来涂抹地面称为“黝”,用白色装饰墙壁叫作“垩”。)

《说文解字》上说:“垷(读胡、典切音,今读xiàn)、墐(读渠、吝切音,今读jìn),即涂抹之意。杇,用来涂抹的工具。秦人称之为杇,关东一带称为槾。”

《释名》上说:“泥,即迩近,用水来润湿泥土,使其相黏连。塈,和煟相似;煟,指细腻湿润的样子。”

《博雅》上说:“黝、垩(读乌、故切音,今读è)、垷(读岘音,或读乎、典切音)、墐、墀、塈、懮(读奴、回切音,今读yōu)、㙙(读力、奉切音,今读lǒng)、 (读古、湛切音)、塓(读莫、典切音,今读mì)、培(读裴音)、封,都是涂的意思。”

《义训》上说:“涂称作塓(读觅音),塓称作㙙(读垅音),仰称为塈(读洎音,今读jì)。”

彩画

【原文】

《周官》:以猷鬼神祇。 猷,谓图画也。

《世本》:史皇作图。 宋衷曰:史皇,黄帝臣。图,谓图画形象也。

《尔雅》:猷,图也,画形也。

《西京赋》:绣栭云楣,镂槛文㮰。 五臣曰:画为绣云之饰。 ,连檐也。皆饰为文彩。 故其馆室次舍,彩饰纤缛,裛以藻绣,文以朱绿。 馆室之上,缠饰藻绣朱绿之文。

《吴都赋》:青琐丹楹,图以云气,画以仙灵。 青琐,画为琐文,染以青色,及画云气神仙、灵奇之物。

谢赫《画品》:夫图者,画之权舆;缋者,画之末迹,总而名之为画。仓颉造文字,其体有六:一曰鸟书,书端象鸟头,此即图画之类,尚标书称,未受画名。逮史皇作图,犹略体物,有虞作缋,始备象形。今画之法,盖兴于重华之世也。穷神测幽,于用甚博。 今以施之于缣素 之类者,谓之画;布彩于梁栋斗栱或素象什物之类者,俗谓之装銮;以粉朱丹三色为屋宇门窗之饰者,谓之刷染。


【译文】

《周官》上说:“用以描画鬼神图像。”(猷,就是图画的意思。)

《世本》上说:“黄帝的大臣史皇开创绘画的先河。”(宋衷说:史皇,黄帝的大臣。图,即描摹涂画事物的形象。)

《尔雅》上说:“猷,即图,描画形象。”

《西京赋》上说:“斗栱如同织绣,横梁有云状纹饰,雕镂栏杆,纹饰连檐。(五位臣子说:画就是云蒸霞蔚的装饰。㮰,即连檐。皆用彩色纹理装饰。)所以那些馆舍宫室,彩饰精致繁缛,藻绣环绕,描红涂绿。”(馆室墙表之上,都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红绿相间的花纹。)

《吴都赋》上说:“在涂着青色锁链形花纹的门窗和朱红色的柱子上,描画云蒸霞蔚的仙境图案。”(青琐,画成锁链形纹饰,用黛青染色,然后画上云气、神仙、灵奇之物。)

谢赫《画品》上说:“图,是画的开端和基础;缋,是画的细枝末节,总称为画。仓颉造文字,有六种字体:其中一种叫鸟书,字体上面像鸟头,这可以归为图画之类,只不过仍然以书相称,并未以画命名。到史皇作图之时,还仅仅是略微和物体的形态相仿,到有虞氏作缋的时候,才开始向象形的方向发展。如今作画之法,大概便是兴起于舜帝之时。穷其神变,测其幽微,用途广泛。”(如今把画在细绢上的叫作“画”;雕饰在梁栋斗栱或者素象等实物上的,俗称作“装銮”;用粉色、朱色、丹色三色装饰屋宇门窗,则称作“刷染”。)

知识小链接

古建彩画中,宋式彩画和清式彩画都是比较成熟的,其中宋式彩画主要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饰、丹粉刷饰、杂间装六种,五彩遍装是等级最高的。清式彩画大体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其中和玺彩画的等级最高,主要用于宫殿、寺庙、园林等正殿及重要门殿的梁枋上,以龙凤为装饰题材,青、绿色调为主,饰以贴金。

【原文】

《说文》:除,殿陛也。阶,陛也。阼,主阶也。陛,升高阶也。陔,阶次也。

《释名》:阶,陛也。陛,卑也,有高卑也。天子殿谓之纳陛,以纳人之言也。阶,梯也,如梯有等差也。

《博雅》:戺 仕己切 、橉 力忍切 ,砌也。

《义训》:殿基谓之隚 音堂 。殿阶次序谓之陔。除谓之阶;阶谓之墑 音的 。阶下齿谓之墄 七仄切 。东阶谓之阼。霤外砌谓之戺。


【译文】

《说文解字》上说:“除,就是御殿前的台阶。阶,即帝王宫殿的台阶。阼,大堂前东西走向的主台阶。陛,用来登高的台阶。陔,台阶的层次。”

《释名》上说:“阶,即陛。陛,即卑,彰显高下尊卑。天子的宫殿称作纳陛,是居高位而广纳群言、广征贤论之意。阶,即阶梯,就像梯子有高下等级之别。”

《博雅》上说:“戺(读仕、已的切音)、橉(读力、忍的切音,今读lìn),都是砌的意思。”

《义训》上说:“殿基称为隚(读堂音),殿阶的次序称为陔,除称为阶,阶称为墑(读的音,今读dì),台阶下的齿称为墄(读七、仄的切音),东阶称作阼,房屋外的台阶砌称为戺。”

【原文】

《诗》:中唐有甓。

《尔雅》:瓴甋谓之甓。㼾 也。今江东呼为瓴甓 。

《博雅》:“㽃音 、瓳 音胡 、㼗 音亭 、治、甄 音真 力佳切 、㼢 夷耳切 、瓴 音零 、甋 音的 、甓、㼾,砖也。”

《义训》:井甓谓之㼿 音洞 。涂甓谓之瑴 音哭 。大砖谓之㽃瓳。


【译文】

《诗经》上说:“从大门到厅堂的路上都铺着砖。”

《尔雅》上说:“瓴甋称作甓。”(即㼾砖。如今长江以东地区称为瓴甓。)

《博雅》上说:“㽃(读潘音)、瓳(读胡音)、㼗(读亭音)、治、甄(读真音)、 (读力、佳的切音)、㼢(读夷、耳的切音)、瓴(读零音)、甋(读的音)、甓、㼾,都是砖。”

《义训》上说:“井甓称为㼿(读洞音)。涂甓称为瑴(读哭音)。大砖称为㽃瓳。”

知识小链接

最古老的砖是红砖,在距今3900年前,古巴比伦人发明了红砖,所以西方的建筑大多是红砖筑成。在中国最有异域风情的城市哈尔滨就有亚洲最大的东正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整个教堂当时耗费了200万块红砖。中国古代其实也有红砖,中国曾出土过一块仰韶文化时期的红砖片,在2000多年前的汉墓中也发现了红砖。

其实青砖和红砖都是泥土做的,材质并无不同,可以说它们是一对亲兄弟。只是在烧制过程中,青砖用的是木材,红砖用的是煤炭,青砖烧制完会立刻加水冷却,不完全氧化导致砖体呈现青色。青砖质地较致密,耐磨不腐,硬度和强度高于红砖,而红砖更具吸附性,具有环保性能。但之所以中国古人会选择制造成本高、工艺更复杂的青砖来建房子,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里,青色属水,红色属火。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此,水在中国人心中代表了崇高的美德。还有就是青砖素雅,用青砖造的房子稳重、庄严,符合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原文】

《周书》:黄帝穿井。

《世本》:化益作井。 宋衷曰:化益,伯益也,尧臣。

《易·传》:井,通也,物所通用也。

《说文》:甃,井壁也。

《释名》: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

《风俗通义》: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久不渫涤为井泥。 《易》云:井泥不食。渫,息列切。 不停污曰井渫。涤井曰浚。井水清曰冽。 《易》曰:井渫不食。又曰:井冽寒泉。


【译文】

《周书》上说:“黄帝凿出了井。”

《世本》上说:“化益掘井取水。”(三国时宋衷说:化益,就是伯益,帝尧的大臣。)

《易·传》上说:“井,通之意,即可以通用之物。”

《说文解字》上说:“甃,就是井壁。”

《释名》上说:“井,即清澈,井水是指被清洁过滤之后的泉水。”

《风俗通义》上说:“井,有法度、有节制之意,是说要用法制来保证人们安居乐业,使人们节制饮食,这样才不会穷竭。如果长期不洗涤井中的污泥,井就会淤塞。(《易经》上说:井下的污泥不能食用。渫,读息、列的切音。)井中没有泥污停留叫作井渫。洗井叫浚。井水清澈叫冽。”(《易经》上说: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仍然不被饮用。又说:只有在井很洁净、泉水清冷明澈的情况下才喝水。)

知识小链接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为在水井出现之前,人类只能逐水而居,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而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大大扩展。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中国民间一般长期习用圆形筒井,这种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不足的是这种井只宜开采浅层地下水。

说句题外话,人们生活中常说“背井离乡”,这里的“井”可不是指水井,而是乡里的意思,因为“井”字是商周奴隶社会“井田制”的产物。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当时的奴隶主为了便于管理,将一整块土地,划为九个区,形状像“井”字,就是现在的九宫格。每区约一百亩地,分给八户人家种,每家各种一区。那剩下的中间怎么办呢?就把那块作为公田,一般都会在公田中间打井,给其他八块地供水用。这就是古代“八家为井”的由来,后引申为乡里、家宅。

总例

【原文】

诸取圆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诸径围斜长依下项:

圆径七,其围二十有二。

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

八棱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

六棱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圆径内取方,一百中得七十一。

方内取圆,径一得一。 八棱、六棱取圆准此。

诸称广厚者,谓熟材。称长者,皆别计出卯。

诸称长功者,谓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中功谓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短功谓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

诸称功者谓中功,以十分为率。长功加一分,短功减一分。

诸式内功限并以军工计定,若和雇人造作者,即减军工三分之一。 谓如军工应计三功,即和雇人计二功之类。

诸称本功者,以本等所得功十分为率。

诸称增高广之类而加功者,减亦如之。

诸功称尺者,皆以方计。若土功或材木,则厚亦如之。

诸造作功,并以生材。即名件之类,或有收旧,及已造堪就用而不须更改者,并计数;于元料账内除豁。

诸造作并依功限。即长广各有增减法者,各随所用细计;如不载增减者,各以本等合得功限内计分数增减。

诸营缮计料,并于式内指定一等,随法算计。若非泛抛降,或制度有异,应与式不同,及该载不尽名色等第者,并比类增减。 其完葺增修之类准此。


【译文】

本书规定,用圆规画各种圆形,用曲尺画直角和矩形,用墨绳弹紧取直线作为准则,用垂绳的办法确定垂直以取正,用水平尺寻取横向水平面。

诸径围斜长依下项:

圆的直径为七,则其周长为二十三。

方形的边长为一百,其对角线斜长为一百四十一。

八边形,其直径为六十,每一面的边长为二十五,斜径长为六十五。

六边形,其直径为八十七,每一面的边长为五十,斜径长为一百。

圆形的内接正方形,面积为一百的圆形中得面积为七十一的正方形。在方形内取圆形,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八边形、六边形内取圆都以此为准。)

本书中说到宽厚度的,是指“熟材”。说长度的,都另外计算出卯的长度。

本书中的“长功”,是指以农历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所能完成的工作量;“中功”是指以农历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短功”是指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本书中所说的“功”,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是“中功”,中功以十分为标准。长功则增加一分,短功则减去一分。

各种造作中的功限都以军工来计算确定。如果雇人制作,则在军工的基础上减去三分之一。(例如,军工应该计三个功,即雇用人工计两个功,等等。)

本书中所说的“本功”,以本等级所得功为十分作为标准。

本书中所说的增加高度和宽度类而加功的,减少也是按相同比例。

本书中所说的功称“尺”的,都是以平方尺计。如果是土功或材木,则厚度也是如此。

本书中所说的“造作功”都包括生材。即构件之类,或者有收来的旧料以及已经建造好可以直接使用而不须更改的,都在原料用功计数时去除。

本书中所说的各种造作都以功限为准。即长度和宽度各有增减制度的,各自以所用的精细尺寸为准;如果没有说明增减情况的,各以本等统计应得功限内的分数计量增减。

本书中所说的各种营缮计量用料,一般情况下均按《法式》规定的某一等级,根据规则计算用料。如果有特殊增减或者制度有异,也可采用不同的式样、等第,并参照《法式》中类似规格来增减估算用料。(相应的完善修葺扩建之类,也以此为准。)

知识小链接

“圆方方圆图”,就是中国古建的“营造密码”,它暗藏着一个比例的玄机,说出来也简单,就是1: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它外接圆的直径,或者它对角线的比是1: 。如果我们在方圆图里再画个小正方形,你会发现所画的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与大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也是1: 。这种黄金分割矩形在古建中运用很广泛。如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从整体到局部甚至到内部塑像,都在反复地使用方圆之间的比例。《周髀算经》有这样一段话:“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圆方、规矩,这说明反反复复运用方圆作图的比例其实是古代大匠设下的规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是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话吗? fMnXhicO4T3zQTciMGc+aNN6NJDVk4XNpvhyErcI/ifDv/gHKGC+jB5uFlUvd8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