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阶基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3.36倍,短者仅1.4倍。柱上或施斗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3.14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 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做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他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做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杆 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杆,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杆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他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栱 汉斗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栱,两头各施散斗一;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连,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栱一朵,乃以简单弯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栱,抹角斜置,并无角栱。

画像石中所见斗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栱或重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架 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已

屋顶与瓦饰 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

檐端结构 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砖作 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饰 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他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斑。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记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卉”,殆此类也。 zx3/16UU5HlsnqlFUBDIkzT65r86Y6mKmsl7gAzupS9nhGlblAybEBigYxSuUN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