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尚同上

尚同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此处收录上篇全文。

执政者是人民的榜样

墨子说:远古时期刚刚有人民的时候,刑罚的规定和统治者的政令都还不存在,想必人民都各自宣扬着不同的“义”(并信奉之)。因此,一个人有一种“义”,两个人就有两种“义”,十个人就有十种“义”,这种情况下,人数越多,他们所宣扬的“义”的数量也就越多。因此人们就认为自己信奉的“义”是正确的,别人的“义”则是错误的。所以人们就会彼此非难。造成的结果是,连家庭中的父子兄弟都互相怨恨,乃至断绝关系,陷入无法和谐一致的状态。而天下的人民,也都开始毁坏堤防,纵火下毒,彼此伤害。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即使有多余的劳力也不愿帮助他人,即使财产多到腐烂也不愿分给他人,即使有好的方法也隐瞒起来不愿告诉他人。这种混乱状态的天下,就如同野兽的世界一样。而探究天下如此混乱的原因,就会发现是由于统治者的缺席。

所以,从天下选出贤人,把合适的人立为天子。天子即位后,考虑到自己一人力量不足,又从天下选出贤人,把合适的人安排为辅佐天子的三公。这样,天子和三公已经确定,但是他们看到天下地域广大,远方各国人民的习俗和各地的价值观不同,其利害相互冲突,信息纷杂,无法明确地了解这些情况。于是就把天下分成多个国家,分封诸侯。各国的国君已经分封完毕,但是国君考虑到自己一人力量不足,又从本国选出贤人,把中意的人任命为乡长和里长。这样,里长和乡长就都已经完备。于是当各级统治者的任命都结束后,天子向天下的人民发布政令,内容如下:“听闻善恶之事,都要向直属的统治者汇报。统治者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认为它正确;统治者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认为它错误。统治者如有过失就应该劝谏,人民中如有品德高尚之人就应该广泛地举荐他们。与统治者价值观一致而不结党营私的人,正是统治者奖赏的对象,也是人民应该一致赞赏的对象。而听闻善恶不向其统治者汇报,不肯定统治者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否定统治者认为错误的事情,不劝谏统治者的过失,不广泛举荐人民中品德高尚之人,结党营私且与统治者价值观不一致,这样的人正是统治者处罚的对象,也是人民应该一致批判的对象。”统治者通过这种制度来实施赏罚,其判断就会非常明智而切合实际。

从以上过程来看,里长自然应该是里中首屈一指的仁人。里长向里中的人民发布政令,内容如下:“听闻善恶之事,都要向乡长汇报。乡长认为正确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认为它正确;乡长认为错误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认为它错误。抛弃你们不良的言谈,学习乡长的善言;改正你们不良的行为,学习乡长的善行。”那么,一乡之内怎么会混乱呢?考察一乡之内得到治理、秩序整肃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这仅仅在于乡长能够统一一乡之内的价值标准,这就是乡得到治理的原因。乡长,本来就应该是乡内首屈一指的仁人。乡长向乡内的人民发布政令,内容如下:“听闻善恶之事,都要向国君汇报。国君认为正确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认为它正确;国君认为错误的事情,所有人也都应该认为它错误。抛弃你们不良的言谈,学习国君的优秀言论;改正你们不良的行为,学习国君的优秀品行。”那么,一国之内怎么会混乱呢?考察一国之内得到治理、秩序整肃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这仅仅在于国君能够统一一国之内的价值标准,这就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原因。而国君,本来就应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仁人。国君向国内的人民发布政令,内容如下:“听闻善恶之事,都要向天子汇报。天子认为正确的事情,所有人都应该认为它正确;天子认为错误的事情,所有人也都应该认为它错误。抛弃你们不良的言谈,学习天子的优秀言论;改正你们不良的行为,学习天子的优秀品行。”那么天下怎么会混乱呢?而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仅仅在于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价值标准,这就是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

不过,即使天下所有人民的价值观都与天子一致,也还需要与上天的价值标准取得一致,否则天降的灾害就无法消除。如今狂风暴雨频繁地侵袭大地,这种现象,正是上天因百姓的价值标准与其不一致而惩罚百姓的证据。综上,墨子说:古代的圣王设置五种刑罚,合理地统治人民。用比喻来说明这五种刑罚,正如同纠结的线团靠线头整理,大网则由一条总绳来控制,对天下的人民使用五刑的手段,将不服从直属统治者之人一网打尽。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 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 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 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㱙 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是故选择 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 。天子、三公既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 之,下有善则傍荐 之。上同而不下比 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 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以治者何也?乡长唯能一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一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而不上同于天,则天菑 犹未去也。今若夫飘风苦雨湊湊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 ,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 之有纲 。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注释】

①语:此处为陈说、论述之意。

②义:“义”在古代多用“宜”或“谊”字表示。其相通之处在于,适宜整个人类社会的做法就是正义。

③兹:本为草木蔓延滋生之意。引申表示繁殖增长,进而表示更加、更进一步的意思。

④亏:与“欠”相同,表示亏欠、不足的意思。

⑤㱙:指尸体腐坏朽烂。此处与“朽”同义。

⑥政长:指政治方面的统治者。后文的“正长”同。

⑦选择:旧本脱“择”字,据王念孙《读书杂志》补。

⑧三公:辅佐天子的太师、太傅、太保。

⑨规谏:“规”是纠正、教诲训诫之意。

⑩傍荐:此处的“傍”与“旁”相同,表示广泛、遍及。

⑪下比:此处的“比”是结成同伴的意思。“下比”是指平民百姓互相结成党徒。

⑫里长:“里”是周代的行政区划。《周礼·地官》篇以二十五家为一里 ,但从文献来看,一里的家数从五十、八十到一百,各不相同。

⑬乡长:“乡”也是行政区划。据《周礼·地官》篇郑司农注,周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 。但一般认为,实际的家数当然因地域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⑭皆上同于天子:旧本“天子”作“天一”,苏时学《墨子刊误》认为当改作“天子”,《墨子校注》亦指出正德本作“天子”。今从之。

⑮菑:本指不生作物的荒田,此处指带来歉收、饥荒的天灾。

⑯湊湊:“湊”指大量聚集。此处指各种灾害接连发生。

⑰五刑:“五刑”的内容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不同,《书经·吕刑》篇所载为:墨(刺字)、劓(割鼻)、剕(剜膝)、宫(去势)、大辟(死刑)

⑱罔罟:两字均指网。

⑲纲:束网的总绳。

【解说】 分封与统一的平衡

关于尚同论的特点,曾经有的研究认为,其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似,从而给予高度评价。不过这种倾向很快就消失了。近年来,往往认为尚同论剥夺了个人的独立性,使人民隶属于君主的专制之下,或认为尚同论源自墨家团体内部的钜子 (领导者)管理模式,是一种独裁的天子专制理论,对其评价很低。

不过,做出这种评价,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尚同论的内容,所以这完全是对尚同论的误解。如果认为尚同论是独裁的天子专制理论,那么它对于天子和人民之间的一切中间组织,尤其是最大的中间组织——国家机关,就应该完全抹杀其独立性。而如果尚同论承认各国的独立地位,就无法把它看作是独裁的天子专制理论。

然而,尚同论所描述的理想世界,是由如下的政治组织构成的:

天—天子—三公—诸侯、国君—乡长—里长—民(上篇)

天—天子—三公—诸侯、国君—左右将军、大夫—乡长、里长—民(中篇)

天—天子—三公—卿、宰—乡长—家君—民(下篇)

各篇内容虽略有差异,但这些名称都来自于周的分封制度。可见,墨家自己所设计的世界制度中,天子和人民之间存在着以上的中间组织。

如果说尽管如此,还坚持要把尚同论看作天子专制的理论,那就只能认为:墨家虽然在形式上设置了这些中间组织,但它们并无实质上的独立性。那么,这种理解究竟能否成立呢?

此处需要思考的是:设置这些中间组织的理由是什么?根据原文的说明,天子设置三公的理由是“以其力为未足”,天子、三公分封诸侯、国君的理由是“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诸侯、国君设置乡长和里长的理由是“以其力为未足”。也就是说,各级统治者之所以为自己设置下级,都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统治能力有限。所以,这些中间组织并不只是名义上的,它们各有其独立性,从而负责各领域的统治。

这说明,墨家在尚同论中描述的世界,绝不像前面所说,剥夺了个人的独立性,使人民隶属于君主的专制之下。事实上,天子因为“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下篇)而接受三公的辅佐,进一步“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中篇)并委任他们管理自己的封国,这样的情况实在很难看作是天子专制。根据墨家自己的设计,天子的统治能力本来就是有限的,他只是整个政治系统中的一部分而已。就连天子所分封的诸侯,也由于“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不得不进一步借助卿、大夫或乡长、里长的力量。在这里,统治权力逐渐向下位分散,这种强烈的倾向说明,尚同论所构建的世界,远非独裁的专制国家。

不过,可能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无论尚同论产生时的意图如何,尚同的过程一旦开始,各中间组织的独立性是否会逐渐遭到破坏?所以下一个问题就在于:向上层靠拢的尚同,是否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己的独立性?

上篇中,在尚同的过程开始时,天子首先向人民宣布尚同的方法。其内容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这里尚同的对象并非天子自己,而是人民的直属统治者“其上”。第二,关于“义”的具体内容,天子并未规定何是何非,只是命令人民遵从其直属统治者所规定的“义”。也就是说,在各级行政单位中,尚同政策的实施权掌握在各中间组织的领导人手中。

不过,这种方式下,各统治者可以恣意行使权力,存在着滥用尚同政策的风险。所以在任用各中间组织的领导人时,尚同论要求选取“贤者”“仁人”,从而防止权力的滥用。

因此,尚同论依靠各统治者个人的智慧、品德来实施,这说明,对于以国家机关为首的各中间组织,尚同论承认其独立性。

那么,当各国国君领导各国人民,向天子一人尚同时,情况又如何呢?到了这一阶段,天子是否会剥夺各中间组织的独立性,变身为独裁君主呢?这个问题必须回答。此处首先要确认的是,各中间组织以前所规定的“义”,在他们向天子尚同时,并未全部遭到毁弃。即使中间组织各自规定了“义”的内容,由于各统治者都具有“贤者”“仁人”的资质,可以想见,他们所规定的“义”也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部分在尚同过程中当然会继续维持效力。所以,经过了之前的尚同阶段,仍无法取得一致的部分,才需要由天子来裁定。

进一步看,通过要求天子具备“天下之贤”的资质,墨家就建立了一个大前提:“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中篇),天子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仁人,不可能举止出格、滥用权力。

尽管如此,还有一个遗留问题,那就是:天子处于尚同的终极顶点,他事实上有可能恣意滥用权力,而缺乏阻止的手段。那么天子是否会成为实质上的专制统治者呢?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墨家又引入了对天(上帝)的尚同。在上篇中,尚同并未止步于天子,而是强调最后必须与天尚同。上篇的表述中,只涉及人民必须与天尚同,乍看之下,天子似乎没有这样的义务。不过,尽管天下万民与天子尚同,但万民尚同于天子,并不直接意味着尚同于天,如果天灾持续来袭,就说明天子必须调整自己的“义”,使之与上帝的意志相符合。尽管这是间接的理论推演,但是尚同论还是通过引入“天”这一绝对的神,用与之尚同的手段,对天子恣意的专制统治加以强力制约。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到,从提出的动机到实施的过程来看,尚同论的天子都并非独裁专制的统治者,各国的独立性也始终得以保障。应当认为,尽管尚同论提倡尚同一义,但并不意味着万民必须强制接受天子所规定的“义”,并非单纯的上意下达。相反地,墨家真正的意图,是这样一个复杂、迂回的累积式的过程:各中间组织接受人民的劝谏而推进“义”的统一,同一级别内的“义”,其间的差别则由上一级统治者来裁定,据此不断修正,最终走向天下共通的一义。

不过,天灾是否真的能像墨家期待的那样发挥警示的作用?尚同论应用于现实政治时,是否真的能阻止天子走向专制君主?这些疑问仍然存在。但是,这些疑问与墨家提出尚同论的本意,已经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了。

尚同论认为,远古时期刚刚有人民的时候,每个人的“义”都不同,杀人越货之事遍地发生,如同野兽的世界一样。当时的诸子多持退步史观,认为远古时期是朴素、平安的理想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才逐渐走向险恶。所以尚同论的观点,在当时是很独特的。此外,尚同论用“义”的统一来消除这种混乱,认为如果放任人民而不加管理,就会陷入禽兽般的世界,这说明所谓的“义”并非来自人民的内在本性,相反地,这种“义”通过赏罚等强制性手段作用于人民,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在这一点上,尚同论与荀子、法术思想有近似之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外在的礼来进行后天的教化。法术思想则认为,放任人民不管,他们就会因利益纷争而陷入混乱,应当通过君主制定的律法,从外部约束人民,从而实行统治。

然而,人们通过“义”的统一而建立起社会秩序,这靠的是“贤者”“仁人”的资质、品德,这些“贤者”“仁人”仍然是依靠个人的贤德才智被选拔任用为统治者,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尚同论保留了浓厚的贤能主义、德治主义色彩。在这方面,尚同论的思想特点与尚贤论如出一辙,墨家自己也把这两者看作一对可以算作同类的主张 ,这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wmcgiFCsqZABXXFjn5ozN35iOIJ8mOg1+uA7/FAIyz9x5GkazqhsTmfYsS9FJn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