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作战篇

所谓作战,就是发动战斗。在国内组建完军队之后,为了派遣军队去国外进行征战,需要有军费,本篇讲的就是军费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武经七书本和平津馆本的篇名都是《作战第二》,而竹简本的篇名和十一家注本一样,都是《作战》。

5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也

孙子说,使用军队时的一般规律是:当军队的编制规模是轻型战车一千辆、重型战车一千辆、步兵十万人,并且需要将兵粮运输到千里之外的情况下,民众和政府的支出、外国使节的接待费、购入胶和漆等修缮军队装备的材料的费用、供应战车和甲胄的经费等,需要每天都投入千金之巨,在做好这种细致入微的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能调动得起来。这种规模和形态的军队在采用战斗这一行动模式之际,如果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久战才能战胜敌人,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如果需要围攻敌人的城池,就会把战斗力消耗殆尽;如果既不野战,也不攻城,只是徒劳地反复行军和露营,把军队长期放置在国外的话,国家经济就会陷入贫困。

如果采取这种作战方式,导致军队疲劳,锐气被挫,或者战斗力消耗殆尽,又或者花光钱财的话,此前采取中立态度的诸侯也会抓住该国疲敝之机,乘势举兵。一旦陷入这种困境,即使是再有智谋的人,也无法制定善后之策。

因此,战争中即使有些不完美之处,也要速战速决,千万不能为了达到完美而延长时间。战争的长期化对国家有好处的情况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因此,对用兵所带来的害处没有彻底了解的人,也无法完全了解用兵所带来的好处。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 ,带甲 十万,千里 而馈粮,则外内 之费,宾客之用,胶漆 之材,车甲之奉 ,日费千金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顿 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顿兵挫锐,屈力殚 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有也。故不尽于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于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驰车:四匹马拉的小型战车。革车:以皮革为装甲,可以容纳很多士兵的大型战车。《吴子 ·图国》篇中说:“革车奄户,缦轮笼毂。”

②带甲:身穿盔甲的步兵。

③千里:约400公里的距离。

④外内:民众与政府。与此类似的表达在《用间》篇的开头也能看到,《作战》篇中的“外内之费”就相当于《用间》篇中的“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民众需要承受的负担有:临时的军事税、牛马的供给、搬运物资的劳役等。而政府的负担包括:给远征军的外交和谍报工作费用、被动员的士兵在待命期间的宿营费、给士兵家人的慰问费、牛马的饲料费、租借运送行李的车辆的费用等。

⑤胶漆:“胶”是粘贴皮革时的黏合剂,“漆”是涂在皮革表面以增加其强度的强化剂。

⑥奉:同“俸”,这里指为了供给车甲而花的经费。

⑦千金:黄金千斤(约250公斤)。

⑧顿:疲敝,疲劳不堪,跌跌撞撞地倒下。

⑨屈:同“尽”,“穷尽、罄尽”之意。

⑩殚:亦同“尽”,“穷尽、用完”之意。

【解说】

《孙子》所设想的战争形态只有一种,那就是规模为十万人的大军长驱直入敌国境内,并在会战中一举决出胜负。这样一种远征军的派遣仅凭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是无法实施的,需要周到的准备和巨额的经费。因此,这是一项举全国之力的大事业。为了维持漫长的兵站线,对规模庞大的军队进行补给,需要巨额的支出,而这很有可能会给国家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

因此,孙子认为下列做法是使国家经济崩溃的下策,予以了极力抨击。一是野战中战线胶着,在凭借土垒、篱笆等构筑的阵地白费时日的持久战;二是迫使本军在兵员、物资、时间等所有方面都付出重大牺牲的攻城战;三是不知何时才能与对方交战,却徒劳地长期出兵在外。因为既然战争是总体战和消耗战,那么多打一天,国家财政的疲敝程度就会相应加剧。

因此,不顾时间、任何事都必须做得完美才肯罢休的小心谨慎的完美主义者是不适合实战的,因为与敌人的战斗同时也是与时间的赛跑。另外,只关心军备的充实和战斗的结果的人有点孩子气,同样也没有资格指挥实战。因为如果把军事委任给一个不懂经济的人,就好比把家庭的财政权交给一个想要无数玩具的孩子,在战场上分出胜负之前,国家经济就崩溃了。

6 智将务食于敌

能够巧妙用兵的人不会让国内民众服两次兵役,也不会向前线补给三次粮食。战争费用在国内筹措,粮食则取自敌人的地盘。这样一来,兵粮也就可以充分供应了。组建军队会让国家变得贫困的原因,在于远征军需要把补给物资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如果远征军把补给物资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民众就会难以承受这种负担,从而缺乏生活物资,变得贫困;如果军队出动到国境线附近,附近的工商业者和农民就会乘着大量物资被军队调走造成的物资匮乏而坐地起价。物价如果高涨,政府在收购军需物资时就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财力,国家财政就会枯竭。国家的财力如果枯竭了,对民众征收的赋税就会越来越重。如果像这样,在前线用光了国家财力,国内人民都陷入赤贫的话,民众的生活费就会比平时减少六成之多。另一方面,政府的经常性支出也会因为战车的破损、军马的疲惫,以及戟和弓矢等武器、甲胄、大小盾牌、为了运输而从各个村子征发的牛和车的损耗补充,而比平时减少七成之多。正因为如此,率领远征军的智将需要尽最大努力在敌人的地盘筹措粮食。吃敌方的一钟谷物,相当于从自己国家运来的二十钟;获得敌人用作牛马饲料的豆秸和禾秆,一石相当于从自己国家运来的二十石。

【原文】

善用兵者,役 不再籍 ,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者远输。远者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以急丘役 。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公家之费,破车罢马,兵戟 矢弩,甲胄楯橹,丘牛 大车,十去其七。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 ,当吾二十钟,萁秆 一石 ,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役:为了筹措战争费用而临时征收的军事税,与后面提到的“丘役”相同。

②籍:在账簿上记载名字并进行摊派,以此为依据征税。

③丘役:“丘”是行政上的区划单位。一丘为128户。丘役也被称为丘赋,是以丘为单位征收的军事税。

④兵戟:这里的“兵”指的是矛、戈等兵器。戟也是兵器的一种,因此将戟单独提出来与兵并列似乎有失严谨,不过在古代文献中这种现象很常见。

⑤丘牛:有一种说法是丘牛指像小山那么大的巨牛。但是,运输物资需要出动为数极多的牛,很难想象这些牛都像小山那么大。前面提到的丘赋中,有一个规定是每个丘需要提供一匹马和三头牛。因此,丘牛的意思应该是:作为兵役的一环,从丘里征发的用来拉车的牛。

⑥钟:容量单位。一钟约为50升。

⑦萁秆:“萁”是豆秸、豆萁,“秆”是稻、麦晒干的茎。

⑧石:重量单位。一石约为60公斤。

【解说】

孙子详细解说了维持远征军的战斗力会使策源地国家经济陷入贫困的机制。对于深入敌国腹地的远征军来说,兵站线的维持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不过同时也伴随着超乎想象的困难。把物资堆积在牛车上,一边与风雨冰雪做斗争,一边跨越山野河川,在此过程中,车会因为路况不好而破损或跌落到山谷中,人也会遭受饿死、冻死、病死等厄运,最后抵达前线的物资数量甚至不到出发时的几分之一,可谓惨不忍睹。

因此,考虑不到补给的重要性、困难程度和效率之低的人必然会败北。所以,在敌国境内筹措军粮就成了将军的重大任务。不在乎国家经济的疲敝,只知道与眼前的敌人战斗的头脑简单的人是无法胜任远征军指挥官一职的。

7 取敌之货者利也

所以,杀死敌兵是出于愤怒的感情,而夺取敌方的物资则是源自想要获利的精神。因此,在车战中缴获敌方十辆以上战车时,就把这些战车全部奖给第一个缴获敌方战车的人,并且要马上把敌人的旗帜换成己方的旗帜。然后,把这些战车编入获奖者的部队,与原有的战车混合使用。而且要给立下战功的部队的士兵提供特别的饮食,加以优待。这种做法在每次战胜敌人时都会增强本军的战斗力。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货者利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共 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

①共:同“供”。指供应酒食,加以招待。

【解说】

本节承接上一节,作者讲述了在夺取敌方粮食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缴获敌方装备,强化本军战斗力。一般来说,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战斗力会不断消耗,越来越低下。因此,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个方法,每次战斗之后,战斗力就会不降反升。

8 兵贵胜,不贵久

基于这一理由,在战争中,快速获胜才是最高境界,长期战绝不会受到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熟知战争的利害得失的将军是掌管人民生死的人,也是主宰国家安危的人。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司命:原本是一个星座(大致位于西方的水瓶座的位置)的名称,该星座被认为掌管着人的生死。

【解说】

如果牢记战争费用的重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疲敝,那么速战速胜才是最佳方案。深入敌国腹地,同时又被拖入长期战,这是最应该避免的下策。因此,只有当将军能够看准一场战争是否能获得与投资相称的利益,是否是一桩合算的买卖时,他才能够保护民众的生命与国家的安全。 7h00knIH5VPlwRk/oqcznqlJakkkYqB6TleMI9oxFIoYJflZpJFTBz9PLMHoGU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