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计篇

在开战前应该比较本国和敌国的情况,估量哪一方有胜算,本篇讲的就是这件事的重要性。十一家注本中的篇名为《计》,而武经七书本和平津馆本 《魏武帝注孙子》中的篇名则是《始计第一》。竹简本中,写有该篇篇名的部分不巧缺失了,但是其他篇的篇名与十一家注本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篇的篇名也是《计》。

1兵者国之大事也

孙子说:军事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事项。在选择关系到军队生死的战场和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道路时,必须慎重地加以明察。因此,为了事先在宏观上思考死生之地与存亡之道,需要注意五个基本事项。另外,为了进一步清楚地确定死生之地与存亡之道,需要运用一些指标来具体衡量彼此的优劣,以此来探究双方的实际情况。

五个基本事项,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第一位的“道”,指的是国家内政的理想状态,也就是使民众拥有与统治者相同的意志。只要平时能够实现这一点,到了战时,就可以让民众和执政者生死与共,民众也不会对统治者的命令抱有疑问。第二位的“天”,指的是背阴处和向阳处、气温的高低、四季变化的规律、顺天和逆天这两种应对措施,以及对天的顺应所带来的胜利,等等。第三位的“地”,指的是地形的高低、国土和战场的面积大小、距离的远近、地形的险峻与平坦、使军队败死或生还的地势,等等。第四位的“将”,指的是将军所具备的能力,如洞察事物的智力、部下的信赖、体谅部下的仁慈之心、不畏困难的勇气、维持军纪的严格程度,等等。第五位的“法”,指的是规定军队各部门分工的军法、对监督军队的官僚的职权加以规定的军法、君主在用兵之际与将军订立的关于指挥权的军法,等等。

只要身为将军,对这五个基本事项大体上都有所耳闻,不过只有极其深刻地认识到其重要性的人才会获胜,而只是将其作为抽象知识加以掌握的人则无法获胜。因此,为了避免陷入唯心论的危险,清楚地确定彼此的死生之地与存亡之道,需要将比较和衡量优劣的具体指标运用到双方身上,以此来探索双方的实际情况。

具体而言,包括下列方面:敌国和本国相比,哪一方的君主能够高明地掌控民心,哪一方的将军在能力上更优秀,哪一方获得了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彻底执行军法和君主、将军所下达的命令,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兵更熟习军事训练,哪一方明确实施了赏罚。我通过这些比较、衡量,在开战前就能察知胜败。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效之以计,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天者,阴阳 寒暑时制 也,顺逆 兵胜 也。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 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官道 主用 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效之以计,以索其情。曰:主孰贤,将孰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①阴阳:指背阴处与向阳处、夜与昼、新月与满月、雨天与晴天等区别。不过,从“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行军》篇)这段话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在《孙子》中,“阴阳”专指背阴处与向阳处。

②时制:“时”是四时(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时制”指四季循环往复的规律性。

③顺逆:顺应天意的行为与违抗天意的行为。指对天采取的两种应对方法。

④兵胜:根据对天的顺应还是违抗而被决定的胜利。如果顺从天的情况则胜,违逆则败。另外,“顺逆兵胜”一句在之前的其他文本里是没有的,只存在于竹简本中。

⑤死生:能够决定军队生死的地势。与前面提到的“死生之地”相同。关于“死地”的说明详见《九地》篇。

⑥曲制:指对军队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以规定的军法。

⑦官道:对监督军队的官吏的职责和权限加以规定的军法。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正如《行军》篇中“吏怒者,倦也”一句所体现的那样,总是有各种官吏随行,以监督军队。

⑧主用:指君主和将军在出兵时商定的有关指挥命令系统的军法。正如《地形》篇中“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一句所说的那样,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君主会将持有符节的使者派遣至前线的将军处,从后方指挥和控制军队。

【解说】

战争牵涉到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而又极其复杂的事象 。因此,战争当然会具有被偶然性所左右的一面。但是,从整体来看,综合战斗力占优的一方还是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胜利和失败各有其必然性。这样一来,通过比较、衡量彼此综合战斗力的优劣,就可以事先预测战局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的胜负结果。当然,这个时候,必须排除一切主观因素,不能让自己的愿望不知不觉间替代了基于事实的判断,要避免这种幻想。

就像这样,如果能只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冷静地进行谋划的话,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道路是什么,关系到两军败死或生还的决定性战场在何处之类问题的答案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因此,只有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才能果断开战,并按照事先策划好的战略,稳妥地获得早已注定的胜利。当然,如果没有胜算,就必须坚决打消开战的念头,努力地避免战争,直到对本国有利的条件齐备了为止。这才是肩负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战争指挥者最重大的职责。

2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如果君主采纳了我刚才提到的五事七计的谋略的话,我作为将军指挥您的军队就一定能够获胜。那我就留在这个地方吧。如果君主不采纳我的谋略,即使我作为将军指挥您的军队,也一定会失败。这样的话,我还是离开这个国家吧。如果您觉得我的谋略对您有好处,从而加以采纳的话,那么在国内应该准备的取胜体制就已经完备了,接下来就是要给您的军队赋予势,以此作为出兵国外之后的辅助手段。所谓势,指的是利用不同时机的有利状况,一举将决定胜负的王牌收入自己囊中。

【原文】

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 也。

【注释】

①将:表示“如果”之意的助词。还有一种很有势力的说法是表示“将军”之意,但因为以下理由,很难成立:根据《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和竹简本《孙子兵法·见吴王》篇的记载,从齐国来到吴国的孙武事先向吴王 提交了十三篇兵法书,请求吴王任用自己。在吴王看过兵法书之后,他和吴王见面,才华得到了吴王的认可,后来出任了将军一职。尽管吴王在见面时就已经称孙武为将军,但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吴王一开始就表明了想任用孙武为将军的意志,为了向他表示敬意而称其为将军。二是孙武当时实际指挥了女子组成的部队,扮演了将军的角色。因此,见面的时候孙武还没有正式成为将军。这样一来,《孙子》十三篇的整体结构和行文,就是作为当时孙武提交给吴王的兵书而拟就的。因此,当时孙武还是一个外来人员,在尚未确定是否会被任用的情况下,不可能对现任将军的去留说三道四。而且,如果将其解释成“将军”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如果将军采纳了孙武的谋略,孙武将作为军师、参谋而不是将军留在吴国,但实际上,孙武将女子当成士兵加以指挥,试图以此证明自己作为将军的才华,这一行为表明了孙武从一开始就希望担任将军一职的意志,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另外,这十三篇被认为是孙武直接提交给吴王的兵书,两人之间完全没有将军存在的余地。因此,决定是否采纳孙武谋略的人只可能是吴王,我们只能这么认为。基于以上理由,这里的“将”应该被解释为助词,孙武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学说是否被采纳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即是留在吴国还是去往别国。

②权:原本指天平秤测量轻重时所用的秤砣(砝码)。砝码可以立刻扭转天平的倾斜方向。在此,该字继承了这一原义,指的是可以使战况发生急剧变化、瞬间决定胜负的致胜招数。

【解说】

孙子希望有人任用自己为将军,不过,其大前提是对方采纳他基于五事七计的战略。在自己的基本战略不被采纳的情况下,即使被要求在战场上仅靠用兵之术来获胜,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先是战略的好坏,而不是战术的巧拙。因此,兵法家同时也是战略和战术的专家,而并非仅仅在战场上巧妙钻营之辈。

如果自己的国家战略被采纳的话,那就基本上等于胜券在握了。不过,并不是说仅凭这点就可以自动实现胜利。从作战会议的阶段进入实际出征并与敌交战的阶段后,战场上会充满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军队从只有“必然”主导的计(熟虑)的领域跨入“偶然”也登场亮相的势(灵机)的领域。军队的战斗力原本就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掌握了获胜关键的军队的势力会一举变得强大,反之,如果王牌被敌人掌握的话,军队的士气就会极端低落。这就要求将军在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认清本军潜藏的优势,拥有在一瞬间找到胜机的敏锐头脑。

3 兵者诡道也

所谓战争,就是一种欺骗敌人的行为。因此,即使本军能够实施某项作战行动,在面对敌军时,也要展现出一副我们根本无法实施该项作战行动的样子;即使本军处于能够进行有效调遣的状态,在面对敌军时,也要展现出一副无法进行有效调遣的样子;即使实际上离目的地已经很近了,对敌军也要展现出离目的地很远的样子;即使实际上离目的地很远,对敌军也要展现出仿佛已经迫近目的地的样子。

通过这种总是向敌军展示虚假状态的办法,在敌军想要好处时,可以以好处为诱饵引敌出洞;在敌军混乱时,可以乘隙加以攻击,削减其战斗力;在敌军的战斗力充实时,可以加强守备以防止敌军攻击;在敌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时,可以避免与其接触;在敌军怒火攻心时,可以有意挑衅,扰乱其阵势。对敌军没有防备的地点进行攻击,在敌军预想不到的地区进行攻击。这才是兵法家的取胜方式。因为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敌情而获得的随机应变的胜利,所以,无法在出征之前就对获胜方式进行预估。

【原文】

兵者诡道 也。故能而视之不能,用而视之不用,近而视之远,远而视之近。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 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

①诡道:欺骗对手的方法。与正常的战术(正道)不同,是一种重视诡诈、权谋的战术。

②挠:搅乱敌军的阵势。

【解说】

孙子断言,战争的本质与一切传统形式的伦理美德都无缘,只存在于没有规则的互相欺骗之中。将军只需要对把命运托付给自己的国家、君主和民众遵循伦理就行了,对敌人不需要讲任何的伦理和规则。

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彻底地钻敌人的空子。那要如何欺骗敌人呢?首先,自己要准确地把握敌情,根据敌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对策。如果敌人有弱点,就要助长这一弱点,或者乘虚而入。反之,如果敌人处于有利的态势,就要想办法消除其优势。接着,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敌人传递虚假信息,将敌人的判断引导至自己所希望的错误方向。当然,其前提是总是对敌人隐瞒本军的实际情况,只向其展示虚假的状态。就这样,巧妙地使敌人陷入圈套,乘其不备,打破双方战斗力的均势,在一瞬间抓住胜利的关键,随机应变地制造出必胜的态势。这就是孙子的观点。

4 多算胜,少算败

尚未开战之际,之所以在庙堂上进行筹算就已经获胜,是因为以五事七计为指标进行比较和衡量后得出的胜算比对手大。战端未开之时,之所以在庙堂上进行筹算而无法获胜,是因为胜算比对手小。胜算比对手大的一方在实战中也将获胜,胜算比对手小的一方在实战中也将败北。至于无一胜算的情况,就让人无话可说了。我通过这种比较和计算来观察战争的发展趋势,是胜是败,如在眼前。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 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注释】

①庙算:开战之前,在祭祀祖先灵位的宗庙中,拿用于计算的竹棒来比较衡量彼此的胜负,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作战计划。

②之:从《孙子》的整体结构和竹简本《孙子兵法》的记述来看,所谓“之”,具体指的应该是吴越之间的战争。

【解说】

这一段是《计》篇的结尾。庙算也被称为庙战,指的正是案头上的头脑战。其中没有任何的狂热与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冷静成熟的思索,不动一兵一卒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在庙战中失败,却心存侥幸,说什么胜败是时运,不打不知道,从而鲁莽地发动战争的人是没有资格指挥战争的昏君、愚将。 U/ShQuP9MIXCrPqJnqG9/1NPo62x7Qd1We8LS8c1s8a/nTWSFbZ12Gqra9OwSv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