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浩是我朋友圈里一位年龄较小的朋友,今年只有二十四岁,是一名警察。虽然年龄不大,但肖浩却见多识广,加上幽默健谈,常常令我们这些朋友误以为他和我们是一个年代的人。肖浩喜欢热闹,经常约三五好友出来吃饭聊天。有一次,肖浩组了一个饭局,酒过三巡后,和我们说起了他的趣事。
有一回,他和往常一样在街上巡逻。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姑娘,腿上打了一个石膏,模样看上去要比他大上好几岁。看情形,姑娘应该是独自一人出门的,因为她身边没有其他人。在人行横道闪到绿灯时,姑娘自己滚着轮椅前行,等绿灯跳到红灯了,姑娘还在人行横道中央。这时,已经有车辆行驶过路口了。肖浩本能地走过去,推着姑娘的轮椅过了马路。到了路边后,姑娘非常感激地对肖浩说了一句:“警察叔叔,谢谢你啊!”
肖浩听到这句感谢后,神情有些尴尬。明明比姑娘还小上几岁,却被对方称呼为“叔叔”,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在生活中,我们与人交谈时,不可能立马就说话题,首先是要打招呼。怎么打招呼?自然是一句“你好”,再加一个称呼。就好比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看其年龄是一位大爷,在与其交谈前,必然是“你好,大爷”,然后说开场白或自我介绍。
有时候,我们总会碰到一些面相显老的人。因为判断力的失误,以至于常常将对方的称呼喊老一辈,如将“姐姐”称呼成了“阿姨”,将“阿姨”称呼成了“奶奶”,或者是因为对方的打扮,将对方的性别弄巧成拙,将“小姐”称呼成了“先生”,“先生”称呼成了“小姐”。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聊天必然是无疾而终的。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称呼并不重要,称呼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试想一下,一个陌生人与你聊天,明明看上去比你还大几岁,却将年轻的你称呼为“阿姨”或“叔叔”,当时的心理除了郁闷和尴尬外,更多是愤怒,想必也没有再继续聊的念头。可见,一个恰当的称呼多么重要。称呼对了,可以瞬间提升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
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时路过菜市场,顺便去买了一些菜。回到家后,母亲便问我买来的菜多少钱一斤。我告诉了她我买的价格。母亲听后,表示我买的菜的价格比她买的价格要便宜不少,问了我在哪个小贩买的后,说明天也要去那里买。
我当时并没有在意。第二天下班回家后,母亲又问了我一遍昨天的菜是在哪个菜摊买的?我又说了一遍。母亲不禁说:“我昨天也是在那儿买的,为什么她给我的价格比给你的价格要高?”
我耸了耸肩说:“我也不清楚。”
母亲听后非常郁闷,说:“不行,我明天要去找那个阿婆说一说,为什么卖给我价格要高。”
母亲的话让我皱起了眉头,我不禁问:“你管那个菜贩叫阿婆?”
母亲点了点头,有些不明所以我为什么这么问。
我当时不由一笑,有些神秘地说:“这下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我买的便宜,你买的贵了。”
母亲询问我原因。
我笑着说:“那位菜贩看起来六十多岁,你这个年纪管她叫阿婆,显然是将她喊老了。而我呢?我称呼她为阿姨,显然是将她往年轻称呼。她听了心里开心,自然就卖我便宜点了。”
母亲对我的话半信半疑。我提议她明天称呼菜贩为大姐,看看是否会讨便宜。不出所料,菜贩果然给予了母亲便宜。可见,一个人不管多大年龄,处在什么位置,对称呼还是十分看重的。而称呼对了,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好处。那么,如何恰当地称呼他人呢?
俗话说:“逢人减寿,遇货添钱。”这句话是说,在猜测别人的年龄时,一定要少说几岁,那样别人才高兴;在猜测别人买的物品价格时,一定要往贵里说,这样才能让别人觉得买的东西物有所值。
在称呼他人,尤其是女性时,一定要往年轻称呼,能喊“阿姨”就绝不喊“奶奶”,能喊“姐姐”就绝不喊“阿姨”。当然,看年龄称呼也是要有尺度的,尺度过大的话容易闹笑话,如将七八十岁的女性称呼为姐姐,就会贻笑大方。
此外,称呼还要考虑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人一生会认识很多人,这些人有些来往密切,有些却很疏远,可以给这些人按照亲疏关系划分一下。例如,朋友可以划分为陌生朋友、普通朋友和好朋友。称呼陌生朋友时,可以称呼为先生或小姐。称呼普通朋友时,如果对方年龄比我们长一些,可以称呼“姓氏+哥或姐”;如果对方年龄比我们小一些,可以称呼“小+姓氏”。称呼好朋友时,可以随意一些,直呼姓名和外号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