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1 月 12 日,在古北水镇看了一场皮影。竟然是我朝阳凌源皮影艺人演出的!
至今,锣鼓铿锵,唱腔绵长,余音绕梁,经年不绝。
古北水镇位于司马台长城脚下,2014 年开业。一时间,摇橹长城下,信步司马台,夜游星空小镇,成为国人旅游的新风尚。
但古北水镇只是最新一代的国产古镇,本质上由长城区、住宿区、美食区和拍照区构成。有人称之为全中国最牵强的古镇,老房子是后盖的,居民是雇佣的,在古镇里居住、生活、表演。
即便这样,古镇还是因其丰富的吸引物及区位优势获得成功,极大地满足了大众游客的需求。民国风格的建筑、北方特色的院子、充满京味儿的民俗、五颜六色的店铺,甚至还有标志性背景司马台长城、星空夜景。
进入小镇,青瓦、小桥、流水、石桥路、染坊,穿着同样类型衣服的游客,展示制酒流程工艺的司马小烧、原生态印染的永顺染坊,等等,各种非遗展演。
这些搬迁复制而来的海量传统文化元素,打动游客的心。
这其中就有凌源皮影艺人的表演!
古北水镇内的皮影馆里,每天定时进行循环的皮影演出。每隔 15 至 20 分钟就会有一场。最受欢迎是《三打白骨精》,上午 11:00 和下午 16:05 共两场。
皮影戏的演出厅不大,几排木凳,可容三五十人。即使演出开场,也不断有观众涌进来。人多的时候就站着观看。大厅前方放置一块白色屏幕。演出的时候,光从后面打出,皮影就鲜活灵动起来。
皮影这古老的戏曲剧种,由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结合的民间艺术,始于汉武帝时期,通过兽皮或纸卡剪成人形,用投影进行表演。
凌源皮影历史悠久。300 多年前,皮影戏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等地传到凌源,凌源人唱影、听影、谈影、爱影,并由此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北方皮影艺术流派——凌源皮影。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魅力独特。
其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与北方皮影相同,呈现出独特的声腔音乐和演唱风格,演唱快马轻刀,道白方言韵味浓重,含情带景、情景并茂、以声带画、声画交融。影卷中没有导演用语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无论剧中人物何种感情,都是演员以声传情表现出来。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
凌源皮影
1996 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1999年 9 月 17 日,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2006 年 5 月 20 日,凌源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 世纪初,凌源皮影曾是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直到 1958 年,当时人口不足 40 万的凌源,有影箱 120 个,职业艺人、半农半艺及业余骨干 400 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凌源皮影禁止演出,县专业皮影团和民间影班解散,著名艺人或下工厂劳动或回村务农。1976 年,凌源恢复传统皮影戏演唱活动。
近 20 年来,“凌源之夏”皮影公演活动都会在城镇和乡村举行。通常在一个月,由当地的影班轮流演出,每个班子平均演出 10 天左右。同时,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皮影戏保护,建设皮影戏影像库、编纂皮影戏志书、建设皮影传承基地,等等。
虽然如此,凌源皮影依然进入了传承后继乏人和受众不断减少的生存状态。除了每年夏季,由文化部门出钱请民间皮影团体在街头广场进行表演外,其他时间为了谋生,各个影团的团长,开着卡车,带着唱影的箱子和演员,奔波在凌源及周边城市表演,收入不高,演出机会不多,演员和观众都在减少。
出路在哪里呢?
我观赏的影戏正是著名的《三打白骨精》。
人物出场,色彩鲜艳,神情毕肖,甚至可以看到眉眼传神。白骨精来了,步态婀娜,妖气十足!直到最后,紧锣密鼓中,金猴奋起千钧棒,妖精被打得魂飞魄散,隐约一缕幽魂,荡出天外,灰飞烟灭!
那一句句道白,分明听得出辽西人特有的乡音,粗犷、深沉、沙哑,似是欢娱,又饱受苦难!
这是我辽西、朝阳、凌源的老腔和长调啊!
曲终,静极,然后是人们的掌声和赞叹声。
水镇皮影馆里,还展示和出售各种皮影制品。凌源皮影雕刻十分复杂,用料讲究。以小口青槽期的本地毛驴皮为佳。师徒相传。雕刻刀法,走刀、推皮、打眼等先繁后简、先内后外。手工雕刻有时多达 3600 刀。创意汲取了中国古代艺术精华,如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等手法与风格。
因其稀有,极具收藏价值。有很多游客出手购买。
朝阳市现有各类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52 项,生存状态基本相同,政府重视保护,传承日渐式微,市场认知不够。
记得 2010 年 7 月 19 日,与朝阳县文化局胡姐等,共赴 60 公里以外的朝阳县瓦房子镇,采访民间剪纸艺人韩秀双。她曾与诗人方冰结识,作品很多,年节可以卖一些剪纸挂钱、喜庆图案之类。生活困难。守着一屋子剪纸作品,不能成为进入市场的商品。我们探讨怎样从旅游纪念品的角度为其剪纸做一种与市场对接的尝试。
2017 年 5 月 10 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朝阳市群众艺术馆,连续几天举办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凌源皮影、建平剪纸、朝阳社火、喀左紫砂、朝阳根雕、朝阳红土泥塑、朝阳麦秆画、北票剪纸、建平绒绣、核雕、凌源榆州鼓乐等 43 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加展示展演,140 多位传承人参与活动。现场有凌源皮影制作展演,引起市民的极大兴趣。
凌源皮影已于 2011 年 11 月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活化石一般的皮影戏,仅仅保护是不够的!进行市场化运营应该是一条路径。让皮影走进景区,走进繁华,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有更多的受众,让更多的人愿意购买这种艺术,才是最好的出路。
据说,古北水镇的皮影馆,建设时就由凌源影人帮助策划,最后聘请了一家影团,支撑起每天的常态化演出。
观影后,我到后台采访影人,男女几人,都握了手。
乡音入耳,每个人都很喜悦。
不仅仅是这一场演出的身心投入,也有背后的收入养家糊口,才可以远离家乡,来此成为古镇的生活一景吧。
我想,如果在朝阳,凌源,在我家乡的土地上,辟出一处场馆,或者在大凌河畔的山水之间,上演皮影。
月夜里,山岚中,琴声灯影,老腔震天,好戏连连,人声鼎沸。
那又该是怎样的一场盛宴呢?
有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会跨越山海,千里迢迢,专程来我的辽西,看皮影演出吧?
那么暂且,先在古北水镇预热一场。